文:杨晓光

  说到赶集,乐子大了。我有个农村同学,接了父亲在城里的班,他父亲在城里的建筑公司工作,退休以后回家养老,儿子顶替进城有了一份正式工作。开始干得顺风顺水,后来建筑行业不景气,公司倒闭,工人集体下岗。为了生计,他下海开始干个体。起个大早到批发市场进一批新鲜蔬菜,逢三六九到大集去卖,大凡集市所在地,往来人群流动性大,人员成分复杂,不管买方还是卖方,都需时时多提防些才是。他却没有这份警惕性,一时酒瘾上来,放下买卖,喝起酒来,迷迷糊糊竟然靠着三轮车睡过去了。一觉醒来,集市早就散了,三轮车以及车上的蔬菜,全都不见了踪影,他自己倒还安逸地睡在一棵大树下。

乡情的散文大全(乡情散文趣说赶集)(1)

乡情散文:趣说赶集

虽然我常赶集,偏就一次也没碰上过这位贩菜的同学,倘若碰上,就算不买他的青菜给他捧场,至少也能替他临时救一下场,他喝高了,让他一边凉快去,我替他盯会菜摊,也不至于让宵小偷儿胡作非为,落得个车货尽失,自己背靠大树迷迷瞪瞪乘荫凉,落下人们多年挂在口头上的话柄和笑料。

赶集的嗜好,跟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有关。那时奶奶经常带着我,去赶昌黎县晒甲坨大集。特别到了冬天,猫冬的人们有着大把的时间,每逢开集的日子,都会早早吃了饭,着急麻荒地走出家门,唯恐自己起个大早赶了晚集。虽然兜里没有几个闲钱,甚至赶了一场大集,只是空着手白白走了一趟,人们依然去时高兴,回来也乐乐呵呵。从农村大集的这头,走到大集的那头,再从大集的那头意犹未尽地折返一次,在人群中来来回回地走,就像鱼儿在河流里穿梭游动,我们的心情就像徐志摩的诗句:那河畔的金柳,在我的心头荡漾。热衷于赶集,是农村人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是农村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在农村,不买东西去赶大集,人们见怪不怪。这是一种生活,这也是一种心情!

乡情的散文大全(乡情散文趣说赶集)(2)

乡情散文:趣说赶集

我喜欢赶集。我的关注点不在于买什么,也不在于赶什么热闹。那些买一袋送五袋兜售健胃药或助眠药的、拔牙掏耳朵的,挥刀切削薄铝片买一赠一推销切菜刀的摊贩,大多能说会道,嘴角唾沫飞溅,身边围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我远远地躲着,那时没有新冠肺炎,我并非畏惧病毒传染,而是压根对这些哗众取宠的把戏不感兴趣。我赶集的兴奋点在于看集上各式各样的摊位,琳琅满目的货色,观察或质朴或精明的买家和摊贩,陶醉于人们讨价还价的热烈气氛和热闹场景。

一次赶集,我看到一位熟悉的领导身影,他放下了平时的领导架子,也像我一样沿着集市一路走过去,边走边看,我以为认错人了呢,结果撵上去跟他一打招呼,证明我的眼力没出现闪失,原来他也是大老远骑自行车特意来赶集的。大隐隐于市。看来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赶集爱好者。

乡情的散文大全(乡情散文趣说赶集)(3)

乡情散文:趣说赶集

集市古已有之。在《周礼·地官司徒·司市》中记载: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意思是说:(集市)按照次和叙的设置来区分地段、划分市场,按照货物的不同来分类陈列店铺而使买卖公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集市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特殊存在,它的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便利的物品交易场所,集市是咱老百姓摸着兜能消费得起的地方。

在集上,买家随便侃价,卖家坐地还价,合则交易成功,不合一拍两散,谁也不该谁欠谁人情,买卖不成情意在。集市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人潮涌动,市声嘈切喧哗,一路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如蹚着一条世俗生活的欢畅溪流,奔涌着欢欣,激荡着欢笑,翻卷着快乐的浪花。摆摊设点的一条街市色彩斑斓,本身就是一幅活色生香、摇曳生姿的民俗生活画卷。

乡情的散文大全(乡情散文趣说赶集)(4)

乡情散文:趣说赶集

农村大集,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满的人流,旺旺的人气,浓浓的烟火气,勾勒出赶大集的主基调。大集为辛勤劳碌的乡亲们,提供了物资交流的低端平台,亲朋好友聚会的绝佳场地。对于久居高楼之上的城里人而言,驱车驶出盘龙卧虎的高架桥,去逛逛农村的大集,不管买东西还是不买东西,都是了解古老民俗的窗口,欣赏传统文化的场所,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变奏,也是难得的休闲和享受。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