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与其他季节相比,河流、湖泊水情、鱼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水温降低,鱼活性受到抑制,觅食不积极等等。但鱼的基本习性特征并无消退或改变,甚至在冷冬季节,功能效果更加突出。本文以此为起点,探讨鱼的趋光性、趋温性、群聚性对冬季野钓的影响,具体如下。

钓小黑鱼的方法与技巧(冬季想有好渔获)(1)

冬季水情、鱼情的基本变化

湖泊、河流水情、鱼情的变化,是鱼的各个习性特征驱使行动的基础与前提,也是钓鱼人选用垂钓方案的依据,下文从水情、鱼情两方面分别展开。

1、水情变化

首先,冬季水温下降后,水质变得清澈、水体也偏瘦些。这是由于随着水温降低,深秋季节附着在水底、障碍物上的大量浮游生物、软体小虫、藻类碎屑等因无法抵御低温,逐渐丧失活性、消亡殆尽。冬季的鱼口轻,有些鱼甚至冬眠毫无食欲,尽管如此,鱼为了维持必要的新陈代谢,也需要进食的,而可供吞食的食物明显减少。

其次,水温变化呈现分化,水下3米的位置可作为水温变化的分界线:3米以上的水层受阳光辐射、树荫、风力的影响显著,易波动;3米以下水层水温稳定,波动小,且水温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

钓小黑鱼的方法与技巧(冬季想有好渔获)(2)

2、鱼情变化

首先水温降低,鱼活性差,可长时间栖息在水底的某一位置,不游动,尤其当水温接近5℃时;鱼口轻,摄食不积极,但鱼新陈代谢的需要,对含高蛋白、腥味浓厚的商品饵或荤饵颇有兴趣其次,与夏秋季节不同,鱼活性高,四处游弋,冬季鱼群的分布则相对集中,比如在深水区或者水草窝里等等

钓小黑鱼的方法与技巧(冬季想有好渔获)(3)

鱼的习性特征对冬季野钓的指导意义

上文对冬季水情、鱼情的主要变化做了描述,而这些变化是鱼的各个习性特征反馈行动的基础与前提,同样对野钓具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鱼的趋光性

鱼的趋光性,即鱼所在的水体环境阴暗,发现光亮后,鱼会向其游动,而有些鱼比如鲶鱼厌光,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冬季清晨,天微微亮,相当部分的鱼趁机觅食,原因有二:一是微弱的光亮,利于鱼觅食;二是微亮的环境下,鱼也游动到岸边食物丰富的水域,觅食,相对安全。通常像北方的山东、河北等地,清晨5点30分至7点30分是鱼群的觅食高峰期。一旦过了这个时间段,鱼群逐渐散去,鱼口也消失。主要是天放亮了,鱼为了安全通常向深水区或水处游弋了

正是基于此,不少野钓人趁这个时间段扬竿,尽管气温低、操作也不方便。鱼有觅食的冲动,所以可提前打窝,将鱼群聚集在一起,这需要打隔夜窝,时间较长的缘故,固体的颗粒窝料,多一些,粉末的窝料少一些,甚至不需要,以免过快融化、消散。

钓小黑鱼的方法与技巧(冬季想有好渔获)(4)

2、鱼的趋温性

正如前文所讲,冬季水温降低,鱼会向水温高的深水区及水草处等水层游动。其实鱼的趋温性,并非“趋向水温”过高的水层,比如鲫鱼它的适宜水温在16-25℃,那么的它的趋温性便可理解为趋向这个水体温度范围。尽管如此,也并不表示冬季水温升高,鱼情就一定好,还涉及到温差的问题。如果阳光辐射能力强,中上层水温迅速升高,短时间内水温提升便超过5℃,而鱼是变温冷血动物,体温的提升相比水温的变化,有明显的滞后性,此时的鱼有极度的不适感,温差越大,不适感越强烈。表现在钓鱼上则是气温高、人感动舒适,却没有鱼口。

所以野钓时,不仅关注垂钓当日的气温峰值,还要了解温差大小,甚至昨天、前天的水温情况。再者这也解释了冬季野钓为何优先钓深的原因,深水特别是3米以下的区域,水温高、且波动温差小,鱼的不适感减弱,觅食也相对积极些。

钓小黑鱼的方法与技巧(冬季想有好渔获)(5)

3、鱼的群居性

如果前文所讲,冬季鱼的分布与夏季鱼四处游弋不同,相对集中了。据美国某大学研究,当水温低于10℃时,鲤鱼逐渐相互靠拢,所在的水域面积鱼群密度增大,同时意味着其他水域,鱼群密度减少,这也解释了为何野钓中许多夏秋季节的老钓点,却没有鱼吃饵。

其次,鱼的群居性并非随意寻片水域就栖息,但也并非均匀分布,涉及到水温、食物、溶氧量乃至鱼的安全性等等。比如最为重要的水温因素,冬季对鱼而言,水温的稳定性大于水温略高却易波动,所以鱼群多栖息在深水区,在数量及概率上也远大于浅水区。栖息在水草处的鱼群也是如此,水深不宜过浅。

除此之外,鱼喜凹凸不平的水底,讨厌光滑、平整的水底。那么像水底障碍物众多、沟壑丛生的水域就容易聚集鱼群。这样的水底环境,不仅为鱼群提供相对丰富的食物,鱼还能隐蔽,但垂钓有定的难度。

钓小黑鱼的方法与技巧(冬季想有好渔获)(6)

写在后面

不难看出,冬季水情的变化是鱼习性特征改变的前提,而鱼的各种习性特征,又因水情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馈。于钓鱼人来说,垂钓方案、技巧的选择不仅需要结合水情这单一因素,同样需结合鱼情的各个习性特征,比如清晨,鱼的趋光性,驱使它觅食,钓鱼人恰能利用这一习性,会有不错的渔获!

原创:野钓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