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父母提问:学习数学,需要背诵加法口诀、乘法口诀吗?

答:不能背。

孩子的记忆一般分为两种,主动记忆和被动记忆。

孩子学习数学,需要的是主动记忆。

被动记忆的空间是用来记忆常识类的东西:

学习走路、学习交通法规,学习行为习惯的对错;

比如:长时间观看大人走路,孩子记住了,便慢慢学会走路;

比如:在过斑马线的时候,多次看到红色的灯亮起,没有人过马路,孩子就会自然觉得红灯不能走;

这些都是被动记忆,依靠观察,记住的行为准则;

如果家长和老师一旦只是让孩子背诵加法口诀和乘法口诀,孩子就会处于被动记忆数字:

他们会被动地记得:

1 1=2;1 2=3....3*3=9;3*4=12....

调查研究显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在幼儿园或者上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都会处于成绩上的优势,因为他们记住公式了;

但是等到孩子上到四年级开始,成绩就会逐渐下滑,原因是数学更加具备灵活性,更需要孩子从理解中去学习数学

孩子记忆的优势没有了,理解能力却没有培养起来。

同时,一旦孩子被动记忆这些公式,就会在他们大脑里大量占据被动记忆的储存空间,从而无法更多储存本应该储存的物质。

既然不能背诵公式,那应该怎么学习数学?

一、数学场景生活化;

如果觉得孩子学习数学速度慢,并且在数数的过程中容易间断,跳数、不连续,其实是孩子开始对数数的形式不感兴趣,容易走神;

那么可以和孩子这么玩数学:

每天上学的时候,带孩子走楼梯,等到孩子到楼下的时候,无意识地问孩子,“你知道我们一共走了多少台阶吗?”

孩子第一天肯定不知道;

第二天继续走楼梯,到楼下的时候问孩子,“你知道我们一共走了多少台阶吗?”

孩子可能还是不知道;

第三天到楼下的时候继续问,可能很多孩子就会陆续回答出来,“哦,我今天走了15层台阶。”等等。

这时候家长可以带着很惊讶的表情去问孩子,“咦,你怎么知道的呢。”

孩子就会很兴奋地告诉你,“我知道你会问我,我今天特地数的。”

这种数数生活化,才能让孩子真正感知到数学的有趣性。

类似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和孩子一起走家里地板上的砖块、和孩子一起搬运家里的玩具公仔,然后出其不意地问孩子,再重复动作、问孩子。

身体接触或走动,往往比孩子单纯坐着数更能让孩子理解和接受。

有些孩子不能够理解数学当中的规则,比如说:

1、3、5、7、9、

孩子回答不出来接下来的数字是什么,原因是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规则的重要作用。

如果家长或者老师只是一味地只是告诉孩子规则,背诵规则,也是被动记忆,孩子无法理解。

那么家长和孩子在生活中,可以生活场景化数学题,让孩子去理解:

①我们家的门牌号是多少呢?

②我们隔壁邻居家的门牌号是多少呢?

③我们楼上那家的门牌号是多少呢?

然后问问孩子是怎么思考的,再带孩子实地考察和感受,通过孩子的视觉和实地感受,更能让孩子意识到数学规则的魅力。

二、在游戏中玩数学

普遍的孩子都喜欢玩飞行棋,怎么运用好飞行棋,让它成为孩子学习数学算术就是关键。

一开始,孩子刚刚接触数学的时候,可以先投掷出一个骰子,让孩子根据骰子的点数走飞行棋;

等到孩子稍大点,可以增加到两个骰子。

孩子这个时候开始对加法产生兴趣。

慢慢地他们能够从数一个数,到不用数数就能记住第一个数,再到记住第一个数后往上再数第二个数,后来不用数,直接可以报数。

在玩中学习数学,才能让孩子产生兴趣,进而真正地掌握数学。当然家长还可以让孩子玩五子棋、象棋、跳跳棋等游戏。

三、避免带情绪教学

在和一些家长的聊天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

只要老师跟家长说,孩子今天数学做不好了,需要监督完成数学作业了,家长们面对孩子就会开始发生情绪变化:

比如:轻松的状态变得很严肃、开心的心情变得很生气。

这个时候孩子首先接受到的是家长的情绪变化,生气了,不开心了,这些消极反应。进而把矛头指向数学。

“是数学让“我”被爸爸妈妈骂、是数学让“我”今天不能玩游戏、是数学让“我”心情变得不好了。”

时间长久之后,孩子自然更加不喜欢数学了。因为数学带给他就是这些负面的情绪。

并且这些负面的情绪占据着孩子学习的注意力和时间,孩子更难投入脑力思考数学问题。

因此,如果老师要求家长监督孩子学习数学的时候,家长不妨先参照上面两个学习数学的方法,先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再去完成数学作业。

没有完成数学作业,其实并不可怕,读书十八载,孩子们需要完成的作业有很多;但是孩子一旦丧失了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才是最可怕的。

幼儿园数学如何学好(幼儿怎么学好数学)(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