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第3期)

丁玲和沈从文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级作家。丁玲的一生充满战斗和革命色彩,而沈从文则人如其名,显得平和而从容。二人在文学史上留下不少传奇、佳话,被后人津津乐道,其中包括二人之间的恩怨情仇:

二人曾经十分友好,亲如兄妹。沈从文曾为丁玲写了部传记,多年后,丁玲看了却极为愤怒,骂了声“混蛋”,自此两人绝交。那么沈从文究竟在书中写了什么?

沈从文和丁玲合影(从大被同眠到大骂绝交)(1)

(一)大被同眠

后来,丁玲和沈从文曾被一些小报嘲讽为“大被同眠”。这其实是二人友情的体现。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美丽的凤凰县;丁玲小两岁,于1904年10月12日在湖南美丽的临澧县出生。两人相距不远,可谓同是湘西老乡了。不过两人自小没有什么瓜葛,他们的相识已经是在成人之后了。

1925年初,北京。这两颗湘西文坛的明珠终于碰撞了。是年,沈从文22岁,丁玲才20岁。

那年,文学青年沈从文向《京报》副刊投稿,结识了21岁的青年作家胡也频,他当时是该报的文艺编辑。胡也频对沈从文的文才所称道,便告知了恋人丁玲。当丁玲得知沈从文是自己的湖南老乡时,便来了兴致,约对方一见。

一见钟“情”!

沈从文的儒雅温情,丁玲的美丽阳光,各自的炫然才华,都深深地打动了对方。但这只撞出了友情,因为丁玲当时正处在同胡也频的热恋之中。于是,同为北漂一族的三个文学青年就很快打成一片,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

当时他们都很窘迫,为了省钱,关键是能谈得来,沈从文和丁、胡二人干脆合租在一个公寓里。这个公寓很小,也很破旧,但并不耽误三个年轻人在里面畅谈人生和文学。他们相互欣赏,相互启发,都在向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着。

三人中,沈从文最长,他就像长兄一样对待丁玲和胡也频。丁玲对沈从文十分欣赏,她甚至觉得自己完全可以通过沈从文本人的气质和性情,想象他笔下的风物。沈从文对丁玲也是如此,他曾如此说她:

“她性情爽朗,生着端庄的圆脸,修眉大眼,清澈的眼睛里闪动着灵动的光,仿佛可以照亮和涤荡一切现世的晦暗。”

这是很高欣赏了。似乎只有恋人之间才会有如此的赞叹吧。

但他们之间其实只是纯洁的君子之交。后来,他们从北京又漂到上海,三个人仍住在一起,亲密无间。他们的这种关系被那些无聊的小报记者们捕捉到后,甚至在报上进行嘲讽、调侃,说这三个男女不清不楚,“大被同眠”,一时间被传得沸沸扬扬的。

不过,身正自清,沈从文不在乎,丁玲更不在乎。三人的相处十分和谐。个性要强的丁玲未免会同胡也频偶尔发生矛盾,小两口吵吵架也很正常(两人在1925年秋结婚前已经同居了),当他们争吵的时候,性格柔和的沈从文正好排上用场,就给他们及时灭火。

尤其是,丁玲为了气气胡也频,就故意同沈从文俩人用湖南方言叨叨些话语,福建佬胡也频一句也听不懂,急得抓耳挠腮,面红耳赤,跟孙猴子似的。看到其囧态,丁玲便嘎嘎嘎嘎地发出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一切不快便烟消云散了……

他们在一起“大被同眠”的日子里,坚持写作和创业,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他们共同参与《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编辑工作,并在上面发表作品。不久,丁玲便完成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后来《红与黑》被叫停,他们又创办了《红黑》杂志。这是需要资金的,这笔钱主要是胡也频筹集的。

1929年1月,胡也频的父亲到上海做生意,准备用1000元入股一家饭店。结果被胡也频“截流”了,胡父也支持儿子的事业,遂放弃了自己的投资。

那时的文学青年真让人佩服,为了理想和追求也真是拼。为办好杂志,三个人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甚至让自己饿肚子。在冬天,他们没钱买煤,手经常冻得红肿,甚至连笔都握不住。为了取暖,他们甚至到了烧旧书烤火的地步。

仨人合租一间公寓还是交不起房租。为了躲避房东催房租,他们甚至到晚上不敢回家,只有在街上瞎逛,直到深夜,趁房东睡着了,他们才偷偷溜回去睡觉,可真叫惨。

不过,只要心中有阳光,心中有爱,一切都挡不住他们的脚步。三个青年在自己的文学和革命之路上狂奔着……

沈从文和丁玲合影(从大被同眠到大骂绝交)(2)

(二)落难与施救

然而,办杂志也是不容易的,最终《红黑》还是经营不下去了,三个人宣布破产并散伙。

关了红黑出版社后,沈从文经徐志摩推荐,去胡适主持的中国公学,当了讲师,不久他便遇到了才女张兆和。

而丁玲和胡也频则在上海一同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胡也频还被推为“左联”代表,并写作了讴歌革命的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前面》。一年寒假,沈从文回到上海,三人重逢,丁玲劝沈从文加入左联,但沈从文拒绝,他不想加入任何一个组织,只想做一个自由写作者。

1931年1月17日,胡也频在上海东方旅社参加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不幸被国民党军警抓捕。

朋友遭难,岂能袖手?此时,沈从文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听说后立即给胡适、蔡元培先生写信求助。

同时,为了不让丁玲的母亲为女婿担忧,沈从文还以胡也频的名义给丁母写信安慰她。为了救胡也频,沈从文还独自来到南京,找国民党元老、曾任上海大学副校长的邵力子帮忙。邵力子立即写信给上海市长张群,请求斡旋。

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沈从文又陪丁玲到南京找中统的陈立夫帮忙,为胡也频开脱。但胡也频是军统抓的,中统不便插手。沈从文又帮忙找律师帮忙……

但一切都无济于事,1931年2月7日,胡也频同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等人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他们五人被后人称为“左联五烈士”。

沈从文为救胡也频也是尽了力,但最终功亏一篑。胡也频牺牲时,丁玲刚生下儿子,此时的她是悲痛欲绝,当时是沈从文安慰了她。沈从文又从徐志摩那里借了路费,冒着风险,以丈夫的名义,护送丁玲母子回到老家。沈从文也因此延误了返校的日期,丢掉了讲师的工作,只好当了纯粹的自由撰稿人,以写作勉强维持生计。

1931年11月,丁玲在一次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结识了翻译冯达。冯达是左翼社会科学联盟的盟员。两人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并很快便同居了。丁玲向来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

丁玲继承前夫胡也频遗志,坚持走革命文学之路,当时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影响的左翼作家。可不久,她也落难了。

1933年5月14日,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当时几乎无一人出面揭露此事,得知消息后,沈从文再次挺身而出,于5月25日写下了《丁玲女士被捕》一文,并在胡适主编的《独立评论》上发表;后又在《大公报文学副刊》上相继刊出《丁玲女士失踪》等文章。

可以说,后来丁玲的被救,跟沈从文的声援不无关系。最终在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人士的帮助下,丁玲成功脱险。

但在大家出面救助丁玲之前,曾传出丁玲遇害的消息。好友胡也频遇难时,自己没有帮上忙;如今丁玲又遇难了,自己仍然没有帮上忙,沈从文十分悲痛。他回忆着同丁玲、胡也频曾经共同奋斗的点点滴滴,速度很快地为丁玲写了一部长达10万字的传记《记丁玲》(当然也写了《记胡也频》)。他的写作意在纪念丁玲,当然也表达了他对国民党反动当局对丁玲迫害的愤怒,该书在天津《国文周报》上连载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后来丁玲的被解救,也同此书有很大关系。

丁玲逃出虎口后,就去了延安。她成了第一个去延安的女作家。

沈从文和丁玲合影(从大被同眠到大骂绝交)(3)

(三)天上与地下

后来,丁玲跟冯达分手,在延安,她同陈明结为伉俪。

到延安后的丁玲开始了她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至于沈从文给她写的传记《记丁玲》,她从来没有见过。

建国后,丁玲一直担任文艺部门的领导,在文学创作上也渐趋辉煌。1952年,她以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艺奖,声誉达到巅峰。

而此时的沈从文却正处在人生的低谷。当时有北大学生翻出了郭沫若批判沈从文的旧文,说沈从文的作品是“桃红色”的反动文学,受到文化界的批判。他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尽管经过抢救大难不死,但是文学创作中止了。他去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从此退出文坛。

此时的丁玲正风光无限,而沈从文几乎降到尘埃,二人可谓天上地下。

1955年,沈从文对历史博物馆工作不满,找丁玲帮忙想换个工作。丁玲帮忙调沈从文去故宫工作,但沈从文拒绝了。自此两人联系不多了。

沈从文和丁玲合影(从大被同眠到大骂绝交)(4)

(四)痛骂与绝交

不过沈从文和丁玲终究是故交,两人之间也没什么过不去的。可到了1980年,已经76岁高龄的丁玲竟在《诗刊》上发文炮轰沈从文,自此两人绝交。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问题就出在沈从文47年前为丁玲写的传记《记丁玲》上。

沈从文和丁玲合影(从大被同眠到大骂绝交)(5)

原来在1979年,日本汉学家中岛碧女士拜访丁玲时,送给她一本《记丁玲》。丁玲之前从未看过此书,如今老了,又见到老朋友为自己写的传记,自然是非常感慨,于是便翻看了起来。

结果一看,丁玲是大为愤怒。她还在书中写了多达127条批注,大部分是反驳之词,措辞也很激烈。那么书中,沈从文都写了什么?咱们且看几段。

片段一:

“她(丁玲)虽然同这个海军学生(胡也频)住在一起,海军学生能供给她的只是一个青年人的身体,却不能在此外还给她什么好处。”

在这个地方,丁玲极为愤怒,她直接批道:“混蛋!”

片段二:

“她的年岁已经需要一张男性的嘴唇同两条臂膀了……倘若来了那么一个男子,这生活即刻就可以使她十分快乐。”

丁玲看到这里也十分不爽,她的批注是:“沈从文常常把严肃的东西,按他的趣味去丑化。我很不喜欢他的这种风格。在他的眼睛里,总是趣味。”

在丁玲的对沈从文原文的批注中,还可以明显看出,她不能容忍沈从文以某种角度对左翼作家的歪曲和嘲弄;她还认为,沈从文是用自己的眼光,甚至是低级趣味来描绘她和胡也频的爱情,来丑化她的人格和生活。

看完《记丁玲》后,怒不可遏的丁玲在《诗刊》上,发表了《也频与革命》的文章,文中怒斥沈从文写的《记丁玲》,说此书是“胡言乱语”,并称作者沈从文是“无知、无情”,是“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等。

1983年4月18日,丁玲访问巴黎,接受记者采访时,又指责沈从文,说他写的“全是谎言,是小说,着重在趣味性。”

果真如此吗?其实沈从文在书中也没有对左联作家有什么不恭之词,他只是想置身于政治之外,做一个逍遥自由的文人罢了。丁玲是在吹毛求疵。事实上,丁玲主要是在意沈从文对她在爱情上和人格上的“侮辱”。后来丁玲也对她的第三任丈夫陈明曾如此说:“我最讨厌他(沈从文),拿他的眼光和趣味看生活。”

沈从文和丁玲合影(从大被同眠到大骂绝交)(6)

著名历史学者陈漱渝曾撰文《干涸的清泉——丁玲与沈从文的分歧所在》,其中提到:“丁玲认为,沈从文按照自己的低级趣味,把她描绘成了一个‘肉体与情魔’,与湘西土娼无二致的女人,把她和胡也频的结合写成单纯的肉体结合,并有意无意地在她的私生活中蒙上一种粉红色彩。”

不过从上面引用的两个很“过分”的片段看,沈从文其实也没什么恶意,或者只是一种对老朋友的坦率描述。因为当时的丁玲在爱情上,思想非常解放,在那个新旧思潮对抗的年代,丁玲一直走在最前列,对爱情的理解非常“先锋”。沈从文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似乎也是贴切的。

再来看下丁玲当时对爱情的追求吧。其实丁玲同胡也频没有结婚但已经同居之时,她还同诗人冯雪峰有过爱情纠葛。

有段时间丁玲想去日本留学,朋友推荐在北大旁听日语的冯雪峰来给她辅导日语。冯雪峰虽相貌平平,但才华出众,丁玲很快便被对方征服,于是就陷入一段三角恋爱之中不能自拔。关于这段历史,民间有许多传闻,最“严重”的是,丁玲竟向胡也频提出,三人共同生活。此不多讲。总之,丁玲在爱情方面在当时非常前卫,能做常人不敢做之事。后来,还是冯雪峰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后,理智地从胡也频和丁玲之间退出了。

但丁玲还是对冯雪峰念念不忘,曾给冯雪峰的信中说:“你为什么不想获得我?我对你一点没有变,我对你几多坦白,几多顺从……”

她甚至在一封给冯雪峰没有发出的信中如此说:“我常常想起,我常常感到不够,在和也频的许多接吻中,我常常想着要有一个是你的就好了。我常常想能再睡在你的怀里一次,你的手放在我心上……”

可见,当时沈从文对丁玲的一些描写也不是胡编乱造。对于沈从文来说,他也许更讲兄弟义气。当丁玲陷入三角恋爱中时,胡也频曾非常痛苦地对沈从文诉说,还是沈从文鼓励胡也频不要放弃,主动出击,才最终赢得丁玲的。

胡也频牺牲数月后,丁玲同冯达相恋并同居。1933年,丁玲是同冯达一块入狱的,丁玲在狱中还怀上了冯达的孩子,并于1934年9月生下一个女婴。因她怀疑自己入狱是冯达出卖的,因此她便离开了冯达,此后再没有见面。

三年后,丁玲在延安遇上比自己小13岁的陈明,她主动追求,两人闪电结婚,这在当时也是引起了轰动效应。纵观丁玲一生,她在爱情上也算是惊世骇俗,即便今天看来似乎也有点随便了……

因此,一般认为,如果脱离沈从文写作《记丁玲》的时代背景,单从文字表面看,他的描写似乎有损丁玲的革命作家的形象。但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回到那个新旧思潮正在交替或者战斗的时代,年轻人对爱情刚刚开始追求自由或者革命的时代来看,沈从文笔下的丁玲,似乎正彰显了一个新女性争取爱情自由和个性独立的正面形象。

但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不同了。那时的中国经过一段无以言表的坎坷路程之后,人们对爱情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男女关系变得敏感,并不像二三十年代那么“开放”。除婚姻之外,男女关系是非常谨慎的。当时丁玲还刚刚被平反,对之前的过往当然也是讳莫如深。因此,她看到沈从文揭自己的“老底”时,当然很不舒服了。

沈从文和丁玲合影(从大被同眠到大骂绝交)(7)

关于这一点,后来沈从文的长子沈龙朱也颇为感慨,他曾在谈到父亲与丁玲之间的恩怨时说:

“这里涉及到一些历史背景。早年,说自由恋爱是时髦的事,是革命的事。我不结婚,同居了,我这是打破传统,是革命行为。虽然比较幼稚,但体现着革命理想和革命激情的。我父亲仍然用这样一种观点来看待,直不隆冬地记下了丁玲、胡也频的这些行为。而解放后,尤其是经历了多年社会主义教育之后,丁玲可能又觉得不对头了。”

此外,因为政治立场的问题,丁玲其实对沈从文一直有意见。丁玲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而沈从文只是一个自由写作者,丁玲因此认为他不革命,是个怕死鬼。当然在文学上也表现出很大分歧。丁玲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充满革命色彩的,而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则似乎没有任何革命意义,它只是充满人性的光芒。而沈从文还曾受到文坛泰斗郭沫若的质疑和批判,丁玲从骨子里对沈从文是看不起的。

所以,当丁玲看到沈从文为自己写的传记后,便大动肝火,它成了二人绝交的导火索。

事发后,沈从文并未公开同丁玲争论,毕竟七八十岁的人了,他看得开。只是在他同老朋友著名作家徐迟的信里,表达了对丁玲的不满:

“丁玲冷不防从背后杀来一刀,狠得可怕!我对他们夫妇已经够朋友了,在他们困难中,总算尽了我能尽的力……料想不到,为了她‘天下第一’的地位,却别出心裁,用老朋友来‘开刀祭旗’!”

没想到,两位文学大师,年轻时曾经亲如兄妹,到晚年却成了一对冤家,互相怨恨,真是令人惋惜。

不过,这也许就是二人的可爱之处。有啥说啥,你对不起我,直接怼你,不虚伪,不笑里藏刀。

沈从文和丁玲合影(从大被同眠到大骂绝交)(8)

活到七八十岁,人就会“返老还童”,竟都成老顽童了。何必那么认真呢?事实上,没多久,沈从文和丁玲之间的恩怨情仇都烟消云散了。1986年3月4日,丁玲去世,享年82岁;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与世长辞,享年86岁。二人都是长寿者,而沈从文也像个大哥哥的样子,早于丁玲两年来到尘世,又晚于对方两年离开人间,等你是我,送你是我!

也许沈从文和丁玲到天堂里还要兄妹相称,把酒言欢吧。

(文/说历史的女人·濯雪)

参考资料:《沈从文传》《丁玲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