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活力迸发,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古城南京彰显着澎湃的热情与活力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通知,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江苏如何借数字经济的东风,满足老百姓最切身的需求?,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江苏公共服务网站?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江苏公共服务网站(数字化便利百姓生活)

江苏公共服务网站

数字经济活力迸发,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古城南京彰显着澎湃的热情与活力。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通知,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江苏如何借数字经济的东风,满足老百姓最切身的需求?

数字赋能,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

2020年11月,江苏省属重点文化企业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被授牌“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

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姜龙表示,江苏有线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服务好华东六省一市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激发文化产业创新活力作出更大贡献。

一年后,在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上,华东区域中心建设成果首次亮相,其云平台一期建设展、线上红色基因库、国家文化大数据一体化机柜、VR党建一体机等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驻足。

在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记者见到了国家文化大数据一体化机柜,小小的机柜存储了周恩来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革命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等大量红色资源,可随时实现各纪念馆内影像、实物等内容的快速查阅。

以人化文、以文化人,是文化数字化的题中之义。去年,江苏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工办借助江苏有线数字化平台,推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VR电视展,经过360度VR、4K超高清、亿像素等最新科技,把整个展馆“搬上”电视。离省城南京400公里外的徐州人刘胜记得,2021年7月,南京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她原本带父母赴宁观展的计划,没想到几天后她竟在电视上看到了展览,2500多幅图片、900多件文物,一家人身临其境。

苏州革命博物馆VR电视“云”展、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数字化IP、昆山市VR图书馆、扬州电视图书馆、宿迁市博物馆……数字赋能下,一个个浓缩着文化印记的展馆、博物馆被数字化采集保存并展示出来,优秀的中华文化正逐步走向全景呈现。

数据支撑,基层治理变“智”理

在昆山市金塘园小区,居民们通过人脸识别打开小区人行道闸门禁,快速出入,这是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前端呈现。目前,这套智能化系统已在昆山1000多个小区实现全覆盖。物联网、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彼此支撑、相互赋能,住宅小区数据价值提升,社区信息透明共享,在实现成本控制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疫情联防联控的质效。

在无锡惠山,75岁的王利强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百事通”,但要成为“百事通”可不容易,过去要三天两头往社区跑、找专人问。现在他只要坐在家里,打开电视上的“无锡市村(社区)三资监管户户通”平台,就可以对村务了然于胸。这个利用有线网络构建的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把村各项台账直接“搬上”电视,大到工程建设项目,小到一支办公用笔的支出,村民们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两年前,江苏在无锡试点搭建了“有事好商量”有线电视平台。如今,“有事好商量”平台覆盖了无锡全市82个街道、1169个社区,累计开展协商议事活动3204场,推动问题解决2810个。

干部的招更实,百姓的气更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图景逐渐清晰。江苏省政府原参事、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表示:“百姓少跑腿、数据多流动,这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的要求,江苏这一电视平台的做法是一项生动实践。”

数字利民,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6月27日,中国广电5G网络服务启动仪式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行。同日,中国广电“192”通信号段在江苏成功放号,标志着江苏5G建设已成功跨越关键结点。近年来,江苏夯实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底座”建设,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14万座,实现城镇地区全覆盖,光网城市全面建成,光缆公里数达420万公里以上。

不久前,在第32个全国助残日,“残疾人之家”智慧广电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省级“电视 5G 服务”残疾人智慧生活数字服务平台,解决了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孝乐神州、爱艺在线、名师空中课堂、地方新闻……近年来,江苏依托大小屏,接连推出多个有影响力的公益平台,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

数字经济时代,文化如何发挥最大效能,与老百姓实现双向奔赴?多地探寻后,记者深深感受到,从中华文化着手,托底基层治理,最终落脚到百姓切身需求,才能让枯燥的数字变得有温度,让绚烂的文化花繁叶茂。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韩灵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