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起苏轼,大家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一个吃货诗人的画面。因为苏轼每被贬到一个地方,就意味着当地要多出许多美食。若是将这些美食标注在地图上,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的美食地图。这种对美食执着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苏轼远超旁人的豁达和乐观。

苏轼的水调歌头的特色赏析(苏轼与苏辙的水调歌头有何区别)(1)

就拿《水调歌头》一词来说,大家都知道这是苏轼写给苏辙的词,其实在一年后,苏辙同样给苏轼回了一首《水调歌头》。不过苏轼的《水调歌头》与弟弟苏辙的《水调歌头》意境上却完全不同,一个豁达、一个悲凉。

苏轼与苏辙

若是从文学角度来讲,苏轼的造诣确实高于苏辙,这也是苏轼比苏辙要更“红”的原因。可若是从为官之道来说,苏辙的成就远非苏轼可比。

苏轼心直口快,看不惯的事情就直言不讳地说出来,丝毫不顾及同事之间的情感。有时钻进牛角尖里,连皇帝的意见都不听。

苏轼的水调歌头的特色赏析(苏轼与苏辙的水调歌头有何区别)(2)

比苏轼小三岁的苏辙却深谙为官之道,懂得为别人留颜面,也懂得及时闭口。再加上苏辙确实有真才实学,做过许多年的宰辅。但两人之间的兄弟之情,则没有因为官职高低、文学成就高低、远隔千里而有一丝淡薄, 反而是感情深笃。

这一点,在苏轼的仕宦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为官四十载,近三十多年都是在被贬谪的途中,但苏轼却能泰然自如,潇洒自如。除却了性格上的豁达之外,苏轼能够在被贬时还过得这么潇洒,与弟弟苏辙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这种帮助几乎是无所不至的。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被针对,无奈之下只能自己请求外放,而且地方越来越偏远,越来越贫瘠。宋朝的官职与工资挂钩,苏轼为人正直自然不肯贪污受贿,所以生活费越来越少。

苏轼的水调歌头的特色赏析(苏轼与苏辙的水调歌头有何区别)(3)

没钱了没关系,弟弟苏辙有。不论是生活费还是买房子的钱,苏辙都毫不吝啬地给哥哥寄过去。

更令人羡慕的是,苏轼想修桥没有资金,于是给苏辙写了封求援信。接到信后苏辙立马行动起来,动员妻子一起捐款,这才解决苏轼的经济难题。

若说为苏轼提供钱财是绞尽脑汁的话,那为了保住哥哥性命的苏辙可谓是倾其所有。

乌台诗案入狱后,苏轼以为自己可能就要被处死了。可在狱外的苏辙却没有闲着,马上给皇帝送上去一份奏折,请求用自己全部官职换哥哥一命。

苏轼的水调歌头的特色赏析(苏轼与苏辙的水调歌头有何区别)(4)

有了苏辙的努力,外加王安石等人的请求以及宋朝不杀文臣的惯例,苏轼才得以活命,仅仅是将其贬到黄州为官。而苏辙也被贬官到江西,而且五年内不能升官。

感情这么好的兄弟俩不在一起,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就是互送诗词。比如二人都写了一篇《水调歌头》。

两首《水调歌头》

苏轼的《水调歌头》大家比较熟悉,这是他被贬到密州所作。当时苏轼一再要求去到弟弟附近为官,可惜都被驳了回来。正赶上中秋佳节,苏轼十分思念苏辙,这才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作品。

苏轼的水调歌头的特色赏析(苏轼与苏辙的水调歌头有何区别)(5)

除了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外,苏轼也在劝弟弟要放松心态,正确对待分别。毕竟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都是常态,没有办法通过外力改变,只能在心里默默送上祝福。

一年后,苏轼和苏辙终于重逢,并且在徐州朝夕相处百日,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中秋。不过二人马上又要分别,苏辙想起去年哥哥给自己的《水调歌头》,提笔回赠一首。

苏轼的水调歌头的特色赏析(苏轼与苏辙的水调歌头有何区别)(6)

词的上阕是苏辙对苏轼的思念,以及对离别的不舍。上一次分别到相逢就用了七年时间,

不知道这次分开多久才能见面。去年的中秋时节,苏辙一个人望着天上的月亮,回忆起曾经二人共同在彭山下泛舟的场景,内心充满悲伤。

苏轼的水调歌头的特色赏析(苏轼与苏辙的水调歌头有何区别)(7)

如今虽然相逢了,可以和苏轼共同过中秋节,却又要去往他乡。想到这里,苏辙内心充满悲凉。不仅是对兄弟二人重逢无期的悲凉,还有对仕途的担忧。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今晚可以喝酒接待客人,明天晚上我就要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在客栈过夜,一想到这里就充满无限地离愁。

苏轼的水调歌头的特色赏析(苏轼与苏辙的水调歌头有何区别)(8)

最后一句“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道尽了苏辙的担心,他害怕像王粲一样,终生无法实现抱负,只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苏辙的《水调歌头》相对于哥哥来说,没有那么朗朗上口,也没有更优美的意境。不过结合当时的情景来看,这首诗是临别之前所作,从相逢的喜悦到离开的伤感,心态变化之下自然就会造成作品充满凄凉感,也是一首相当精彩的词。

而从这两首意境截然不同的《水调歌头》中,我们更能直观地看出兄弟之间的感情深厚,令人艳羡。

不过 ,虽说“文无第一”,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苏轼的词流传显然比弟弟苏辙的这首词要广,受欢迎程度也要好。

但是,从“另一方”讲,苏辙的词却要“胜一筹”。那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词中,关于“低绮户”中“绮”的读法上有诸多争议的。

苏轼的水调歌头的特色赏析(苏轼与苏辙的水调歌头有何区别)(9)

绮读qǐ 还是yǐ?

在苏轼《水调歌头》词的下阕句“转朱阁,低绮户”中,有人说应该是低绮qǐ户,还有人说是低绮yǐ户。这两个读音的依据,网友们都给出了直接证据。

苏轼的水调歌头的特色赏析(苏轼与苏辙的水调歌头有何区别)(10)

当年这首《水调歌头》被改编成歌曲后,许多明星都在中秋晚会上演唱过这首歌。例如邓丽君、王菲等人都唱过绮yǐ这个音。再加上许多人纷纷跳出来说小时候学的就是绮yǐ,后来才改成qǐ,所以yǐ是正确读音。

不过无论是在1978版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字典中,还是现行的汉语字典中,乃至今人研究的古汉语字典中,关于“绮”的读音,却只有qǐ一个,也就是说在官方里“绮”里显然是读qǐ 的。

可又为何会出现很多人认为的“yǐ”这个读音呢?除了上述歌星、老师教授之外,还有人认为造成这种读法上不同的还有地方性语言的影响——粤语中绮就读yǐ 。

事实上,造成这种“歧义”的或许并不是我们“信誓旦旦”的老师们教授,明星们歌唱,地方性语言,而更多的应该是“人云亦云”。

恰如勒庞《乌合之众》里说的那般“群体的盲从意识”让人们更无所适从,一旦有人觉得它读“yǐ”,又有许多人应和,也便觉得它就是读“yǐ”了。而回归到文化传播的本质上看,规范化的定性读音显然是更有益处的。否则,我们总不会以今人之读音去唱和古人之诗词吧?

正所谓,与时俱进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