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平定了武庚之叛,平管蔡霍三监之乱,然后重新把殷商旧地进行了划分。周公把商王都地区和殷民七族都分封给了武王同母的弟弟康叔封建立了卫国,卫在初封时是个大国,建都于朝歌,就是现在河南淇县。周初一些青铜器里的铭文会提到“康侯”,就是这位卫康叔。卫国在春秋时期迁都于楚丘,即现在河南濮阳,后又迁到帝丘,即现在河南滑县。战国时期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所灭,公元前241年又复国建都于野王,在现在河南沁阳。最终公元前209年被秦灭国。

西周王朝衰败时间(西周王朝是怎么从陕西迁到河南的)(1)

然而平定了武庚之叛、三监之乱并不代表没事了。东夷又兴起叛乱,周公东征,践奄而平薄姑。成王封周公于奄,改称鲁;封太公望于薄姑,改称为齐。这时已经是周公摄政的第五年,才能够去实现武王“宅兹中国”的遗愿。《尚书*洛诰》周公先去卜宅,然后把地图和卜兆送给成王,最后同意营建。周公摄政七年,召公再次卜宅,这时新邑已成是相卜宅居之地。司马迁在《周本纪》里说“居九鼎焉”,应该是说把社稷象征的九鼎迁到了成周。周公则说“四方入贡,道里均。”如果是四方诸侯都要到成周朝觐入贡,说明周王也是居住在成周的。

成王迁殷顽民,定鼎于成周后,给周公和召公划分了负责分理的区域。《公羊传*隐公五年》,“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这里说的分界县是“陕”指的就是现在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问题是仔细一想,这个划分恐怕有问题。周王朝建立之后,入主中原,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周公说成周是天下之中,四方诸侯入贡道里均是成立的。如果以“陕”作为分界,陕以西和陕以东的范围并不平衡,显然陕以东比陕以西要重要得多。所以,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是“自郏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郏而西者召公主之。”这里的“郏”指“郏鄏”指的就是新都洛邑周王城。

西周王朝衰败时间(西周王朝是怎么从陕西迁到河南的)(2)

再回到何尊的铭文来看,这是“五祀”是成王即政五年,算起来这时候成王已经二十五岁,父亲的心愿已完成,所以成王在天室举行了大祭,并训诰了宗室贵族。从《尚书*顾命》来看,成王死时也是在洛邑的王城。所以召公率郏鄏以西的诸侯,毕公率郏鄏以东的诸侯赶来承命。当时周公旦已死,毕公高代替周公旦成为东伯。只是西周时期并没有正式迁都于成周,周王应该是在宗周和成周分别调换居住。比如周康王二十三祀盂鼎就说“王在宗周”。直到西周末幽王覆灭,宗周落入戎人之手,平王才正式东迁,于是东周以成周为都城。

成周所在的河洛即金文中所指的“中国”,意思就是中央核心区域,相当于“京师”。《诗经*大雅》里有一首诗叫作“民劳”,是西周后期周厉王时召穆公所作,规劝周厉王安民防奸。但是周厉王不听劝告而暴虐无道,引发国人暴动,厉王逃往彘地,山西霍县,由召穆公和周定公共和执政。召穆公和周定公正是西周初辅佐成王的召公奭和周公旦的后裔。这首诗里写“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意思就是施仁德于中央区哉,施惠于京师,可使四方安定。这里所说的“中国”、“京师”不是指地理意义上的中心,是指王朝统治的中心。周代青铜铭文及《诗经》里所说的“中国”、“京师”,相当于殷商甲骨文中所指的“中商”、“大邑商”、“天邑商”里所指的商王都“殷”,即现在的河南安阳。

西周王朝衰败时间(西周王朝是怎么从陕西迁到河南的)(3)

早在西周王朝营建成周之前,洛阳盆地的区域之内就已经有一座新石器时代大型王都,即后来考古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据考古学家的发现,认为二里头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的都城,是东亚最早的核心文化。考古学家许宏的著作《最早的中国》里提及二里头“其文化因素向四围辐射范围”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而且远远不止于此,“北达燕山以北,南至东南沿海到成都平原的整个长江流域,东及豫鲁交界,西到甘青高原一带。”

同是这本书提到,二里头王都有最早的中轴线布局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标志着华夏青铜文明之肇始,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在这里龙形顿现,有玉质礼器,也有以骨占卜的习俗,代表不同文化的“鼎”与“鬲”在此合流……“中国”元素在二里头汇集起来。

周王朝以后,在历史的洪流中,先后又有多个王朝选择在此建都。前有司马迁《史记》所述“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在此营建都城。今天,在洛阳盆地的中心地带,还有五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