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是枝裕和同女演员树木希林在书籍《还是得活在日常里啊》里,有一场关于《比海更深》的对话。导演回味着树木希林对台词和细节处理的微妙时,对方淡淡回复,“做演员的,还是得活在日常里啊。”
好演员的状态总是共通的,刚凭借《妈妈!》斩获2022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女主角的吴彦姝,亦是把表演放进生活细节的另一例子。
这位在很多人眼里拿到“人生大女主”剧本的演员,近期频频成为热议对象。只是热闹之下,年龄话题、优雅本质、成长故事,变成外界来回咀嚼的问题。而她始终是保持着一种态度,“我只是在过好我的生活。”毕竟,这位连生日都不愿意透露的演员,或许并不希望被数字限定人生。
生活也好,表演也罢,她享受着这一切,“有爱心,心存美好,然后做好自己,你就会给人感觉到,你是很善良、很美的。”
我们面对面地采访吴彦姝,已经是她刚拿下天坛奖杯的一周后。我们无意再去挖掘过多她的生活和过往,只是当她这种如呼吸般的表演成为当下演艺圈的珍宝,我们希望通过1905电影网的镜头,记录下这位艺术家,对表演本体最纯真的理解,毕竟这才是她的这座奖杯,乃至观众口碑背后的核心。
解构“蒋玉芝”
电影《妈妈!》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放映之后,在我们的第一手评论中,对吴彦姝的表演提出了一个观点,是一次对过往表演的融合,但此融合并非拼贴,精准地体现了角色成长和情感变化。
作为普通观众,或许会对演员的表演有很多的既定印象,甚至粗暴地进行概括分类。譬如吴彦姝在电影《妈妈!》中前半段,有着她独有的那种“少女感”的状态,而后半段照顾女儿的情景里,也有她过往坚韧的表现。
我们把这种理解抛给了她,眼前这位演员给出了非常详实的解答,剧本不会提供一个角色过多的信息,“我们要根据角色的年龄、学历和家庭成员,去设想各种的可能。”
《妈妈!》里的蒋玉芝,和吴彦姝上一部和观众见面的《穿过寒冬拥抱你》中的谢咏琴一样,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的设定,“(《妈妈!》)家里头只有一个女儿,和上一个(角色)的家庭关系就不同。”
诚然,谢咏琴一边面对女婿和外孙女,一边“偷偷”谈着黄昏恋,那种“少女情怀”的处理,始终有着不同着力点。
在《穿过寒冬拥抱你》的原剧本中,还有一段她和许绍雄互相飞吻的戏码,但她总觉得这种行为和谢咏琴的人物,以及年纪不搭,反而会让观众不适,于是建议改成了她说“酸死了”。这种最简单俏皮的反应,是每个女性在任何年纪都会有的本能反应。
不止是吴彦姝自己的解读,在剧本阶段,导演杨荔钠就提前建设好了“蒋玉芝”这个角色的反差,“前面就是想塑造她像个小孩,后面才能显示作为母亲的强大。”
除此之外,在形体设计上,她也做了不少功课。和谢咏琴医生的职业不同,蒋玉芝此前是位教授,“她过往在讲台上跟大家讲话的时候,要看下面,但她还要写板书,所以多数情况,她会稍微有一点佝偻。”她此刻就如一名表演老师,向我们同步展示着这个角色该有的习惯动作。
在《妈妈!》中,她是一位照顾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母亲。而在去年另一部电影《关于我妈的一切》,她则饰演了一位患者。
当时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特意去医院请教医生,“这个病症其实有很多种类,有抑郁型、有狂躁型,也有愉悦型。”在《关于我妈的一切》中,她诠释了一位愉悦型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而在《妈妈!》里,奚美娟饰演冯济真,则是偏抑郁型的患者。
虽然看似角色身份上,是患者和照顾者的一次换位,“情感上会有相通的地方,但《关于我妈的一切》里的照顾是儿媳对婆婆的义务,《妈妈!》里不止如此,是我对女儿真的爱。”年龄、体力不是拦住情感的障碍,妈妈始终如“母狼”一般,激发出“护犊”的本能。
在导演杨荔钠眼里,“吴老师那么小小的身体里面,散发出的能量真的非常巨大,那就是关于爱的能量。”
严己、利人
本届天坛奖评委之一,女演员秦海璐说,吴彦姝老师在《妈妈!》的表演里没有极致。
颁奖典礼后,有媒体问吴彦姝获奖后的感受。她只是遗憾,如果两人都能获奖就好了。吴彦姝每每聊起这次出演时,不忘搭档奚美娟,始终将“互相成就”放在嘴上。
设计这个角色时,导演杨荔钠就希望“蒋玉芝”的外形是小小的,如精灵般,几乎就是吴彦姝本人。那会儿还没剧本,她就找到对方,“希望她能把档期留给我”。而奚美娟虽然有所意向,但一直处于犹豫状态。
吴彦姝差点错过了这个角色,但当听说女儿是由奚美娟出演,就又接下了这部戏。
几年前,两人就在电影《温暖之城之红日亭》中有过简单的对手戏。吴彦姝客串的戏份不多,但几场和奚美娟的合作,让她印象深刻,“我总能从她那儿吸取到一些现场的感受反应。”
每次谈及这位“女儿”,吴彦姝总说她是自己的偶像。在《妈妈!》拍摄中,一场母女俩回忆父亲过往的戏,她毫不吝啬地夸赞对方,“那场戏我就看呆了,我像一个观众那样在看着她,真是教科书级的表演。”
两位戏骨之间的互动和冲突,让《妈妈!》的情感有了非常强大的着力点。
只是吴彦姝并不认可将这种互动称为“飙戏”,“‘飙’是一种竞技,两个人各自显示自己的。但演员不是这样的,需要彼此感受对方戏的感觉,然后再做出反应。”
在表演上,吴彦姝会给合作对象留足空间。刚出来演电影的时候,有群演不认识她,还让她帮忙看包,但吴彦姝始终保持和蔼;拍《又见奈良》,也不会因为对手演员因为日语怯场而提前离开,她只是宽慰对方放轻松。
但对自己,总是保持严厉。去年错失金鸡奖提名,她反而劝大家不要抱不平,因为表演很多地方没有发挥好,不足以获得提名;《妈妈!》在外界看来近乎完美的表演,但在吴彦姝眼里仍有遗憾。
那是在院子里的下雨戏,“我当时绝望地抬头,此时雨已经下很大了,那个过程中流泪的状态,被雨掩盖掉了。如果能更直观看到绝望到落泪的过程,感觉会更好一些。”
演员对自我严苛的状态,好似成为了当下较为少见的专业表现,但只是对于吴彦姝而言,那是最基础的职业素养。
生活,随遇而安
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映那天,吴彦姝招呼女儿来看电影。放映结束,女儿就匆匆赶去上班,只是给母亲发去了短信,“电影很好,但对个别地方有些看法。”
这种直接的表达,正是这对母女自然舒适的相处模式,“我们互相严厉,她挑我的戏的毛病,我也挑她剧本的毛病。”
在每个和吴彦姝合作过的工作人员,甚至是只有短短采访交集的媒体眼里,吴彦姝就如同自己身边的长辈,又似友人。
每个人见到她,都是“奶奶”或者“姥姥”称呼着,她也总热情回应着,如同大家长一般。她始终对整个生活保持着热情和爱意,她觉得这是从母亲那继承的“爱的教育”。
《妈妈!》有一场在超市里打人的戏,导演杨荔钠回忆,“我们很少有一场戏要拍好几遍,但这场是例外。”吴彦姝起初实在不敢下手,“她生活里不可能做这些动作,一开始打得很轻,不够真实。对手演员也非常好,让奶奶可以使劲打,都有防护的。”
吴彦姝的这种“露怯”并非首次出现,过去也偶有类似的情境。在不少眼里“封神”演技的《相爱相亲》,一开始是被她婉拒的,“因为这个角色离我太远了,我没有把握。”直到后来,在导演张艾嘉的坚持之下,吴彦姝才接下这个角色。
演了各种各样的角色之后,我们预设没有吴彦姝做不到的角色时,她却说,自己不想尝试恶婆婆的角色,“我一般理解角色的过程很长,而我很难理解这种人物。”
把生活的细节化作空气,如呼吸一般融入表演里,好似是吴彦姝成为每个角色的秘诀。毕竟对她而言,真正的密码无非是真实。
每次表演和观众见面之后,吴彦姝会去网上看大家的评论。她还记得《流金岁月》播出时,有个观众“骂”她,她在下面评论,结果两人还聊了起来,“我很开心他的‘恨’,因为他骂的是角色,不是我。我站在观众角度,那个角色一开始确实挺招恨的。”
生活和表演,于吴彦姝而言,这么近,也那么远。《妈妈!》宣传期之前,她刚在云南结束了《去有风的地方》为期3个多月的拍摄,这段时间密集的宣传期之后,她要抓紧时间休息。
“生活嘛,就是随遇而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