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对孙权的赞叹之词,尽管孙权曾经精明果决,利用智慧和权谋,成为东吴的皇帝陛下,但到了晚年,他仍逃不过宿命的漩涡——接班人问题。
袁绍、刘表都在接班人上栽了大跟头,就连曹操也差点吃亏,孙权何等聪慧,可他仍义无反顾地钻入了被命运织就的口袋。
孙权熟知经史,且袁绍、刘表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那么他为何还会在同样的问题上吃亏呢?正所谓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源自一个女人,她就是孙权的长公主孙鲁班。
挑唆太子、鲁王矛盾
孙鲁班,字大虎,是孙权长女,她的母亲是步练师步皇后,步练师生有两女,一个就是孙鲁班,另一个就是孙鲁育。
公元238年,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尊为皇后。公元242年,王夫人之子孙和被立为太子,孙和是孙权第三子,之所以他被立为太子,是因为他的两个哥哥孙登、孙虑都已经离世。
如果没有旁人插手,孙和是妥妥的下任皇帝,可是,由于孙鲁班和王夫人有矛盾,孙鲁班害怕孙和即位后对她不利,便想方设法调拨是非,离间孙权父子感情。
史料记载“全公主与太子母王夫人有隙,吴主欲立王夫人为后,公主阻之;恐太子立怨己,心不自安,数谮毁太子。”
在封建专制王朝,所谓的兄弟感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为了权力,兄弟相残者大有人在。一次,孙权身体不适,派太子孙和去长沙桓王庙帮他祭祀,太子妃的叔父离着不远,就将太子请到了家里,这本身很正常的小事,却被孙鲁班大做文章。
孙权病卧在床,孙鲁班前来求见,孙权很宠爱长公主,自然对她的话也十分信任,孙鲁班道:“陛下让太子去庙中祭祀,但他却去太子妃叔父家饮酒作乐!”
在此之前,孙鲁班已经多次在孙权面前诋毁太子,孙权对太子的看法也越来越不好,这一次,彻底激怒了孙权。孙鲁班见时机差不多了,继续道:“我听说,王夫人见陛下病卧在床,竟然还挺高兴的。”
孙权听到这话,更是怒发冲冠,因此王夫人开始被孙权冷落,不久之后王夫人忧愤而终,换言之,正是因为孙鲁班的诋毁之言,逼死了王夫人。
倘若太子倒台的话,受益人就是鲁王孙霸,鲁王是孙权的第四子,按照顺序也该轮到他了,在孙鲁班的支持下,鲁王便纠集手下,多次构陷太子,两宫之争就此开始。
孙鲁班是这场争端的导火索,也是最大的责任人之一,除此之外,孙权身上的问题也很多,孙和被立为太子之后,鲁王就应该离开京城,去他的藩地就藩,但孙权执意将鲁王留在身边,还跟太子的礼仪如出一辙,孙权这么搞,二宫之争就无法避免了。
将目标转向孙亮
此后,孙权一直处于犹豫当中,一方面,很多直言敢谏的大臣劝说孙权,太子是国家根本,不能随意废立,刘表、袁绍就是前车之鉴,另一方面,以孙鲁班、鲁王为首的集团,多次诋毁太子,令孙权对太子十分厌恶。
二宫的斗争持续了数年,但孙权仍没有下定决心废掉太子,鲁王那边的机会也变得有些渺茫。
为此,孙鲁班在250年,将目光瞄上了孙亮,虽说孙亮当时年纪尚小,但他的母亲潘夫人十分得宠,因此,孙鲁班便将自己的小侄女,许配给了孙亮。
孙鲁班此举是为保住她的富贵,她原本将牌压在鲁王身上,但最后鲁王无法成功,便将赌注压在孙亮这里,此后便是设法将太子、鲁王全部废掉,再说服皇帝改立孙亮。
孙鲁班的这一出,和汉景帝时期废太子刘荣,改立刘彻,几乎如出一辙。长公主刘嫖为了长久的富贵,打击栗姬,联合王美人,还把女儿陈阿娇嫁给了刘彻,在刘嫖和王美人的共同努力下,汉景帝终于废掉太子刘荣,改立刘彻为太子。
命运就是如此戏剧化,如果孙权不糊涂,熟读《汉书》的他应该很熟悉这个桥段,但他根本没有足够的警惕,还被大女儿当成了“提线木偶”。
联合孙峻,废掉太子、鲁王
孙鲁班的计划很顺利,她联合侍中孙峻,对孙权旁敲侧击,孙峻是孙权的心腹,他的话孙权还是很重视的。
孙权为何长时间没有废立太子?并非他对太子的态度有所转变,而是他逐渐发现,鲁王孙霸这小子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即便太子真的有错,他鲁王也不应该一次次来打小报告,所以,孙权同样不想将皇位让给鲁王。
思虑混乱的孙权,便找来孙峻,孙权说道:“子弟不合,臣子就会分为两派,如果出现袁绍那样的情况,会被天下人耻笑,如果只立一个人,朝廷必定会混乱。你说该如何处理?”
在孙权内心,已经准备废掉两人,立最喜欢的孙亮为继承人,孙峻顺坡下驴,马上说了孙亮一通好话,如此这般,孙权下定了决心,随即废掉太子和鲁王,改立孙亮为太子。
孙峻这个人,外表上谦和礼让,事实上却是一肚子男盗女娼,他不仅私生活混乱,还跟曾孙鲁班私通,正是因为如此,两人才联起手来,将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孙鲁班对二宫之争,乃至东吴政权的动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只顾自己的富贵,根本不在乎社稷安危,在孙鲁班的搅和下,鲁王被杀,其党羽大多死于非命。孙权死后,长公主孙鲁班权倾朝野,孙和被赐死,妹妹孙鲁育被诬陷而死,其阴险和毒辣,由此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孙鲁班的两任丈夫,周瑜之子周循、卫将军全琮都死在孙鲁班之前,她这克夫的毛病,也令人“刮目相看”。
论语有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由此可见,古人果然没有欺骗我们。
参考资料:《三国志·吴书五》、《资治通鉴·第七十四卷》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