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章“”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从字面意思理解挫去锋锐,解除纷扰,混同与尘世。作者认为这是安身立命的好方法。你不见那《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莫妮卡.贝鲁奇,过美遭人妒;你不见那《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过洁世同嫌。现实生活中很多富豪喜欢做慈善,一是有良知,自己富裕了,去帮助穷人,二是告诉你们我是关心你们的,我们是朋友,消除你的仇富心理。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都暗含和光同尘的道理。最近,潘石屹事件挺火的,他宁愿给美国捐款,也不愿给国人出力,遭到了网友的口诛笔伐,可见和光同尘的重要性。

居善地为善,处恶地为恶。先说明了作者不是导人为恶,只是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明朝时,嘉靖皇帝喜欢修仙,严嵩因擅长写青词而受到其宠信,把持朝政二十年,弄的乌烟瘴气,弹劾他的如杨继盛,沈炼更是遭其迫害而死。徐阶却反其道而行,不仅阿谀奉承严嵩,还把自己的户口迁到江西,同严嵩做了同乡,更厚颜无耻的是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严嵩的儿子做小妾(作者注:这招有点狠,不值得提倡)。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永寿宫事件”,一举扳倒了严嵩,更将严嵩的儿子以谋反罪处死。

庄子在其著作《人间世》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其故事如下:颜阖将要去做卫灵公太子的师傅,便去请教蘧伯玉说:“现在有一个人,他的天性很凶残。如果不用法度去劝导他,势必要危害国家;如果用法度去规劝他,势必要危害到我自己。他的智力刚够得上知道别人的过错,却不知别人为什么犯这样的过错。像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呢?”

蘧伯玉说:“你问得很好!要警惕啊,要谨慎啊,要端正你的行为!外表不如表现成将就顺从的样子,内心不如抱着调剂的态度。虽然如此,这两者仍免不了有灾患。外表将就随顺他而不能过分陷入,内心调剂诱导他而不能有所显露。外表过分将就顺从他,难免招来堕落、毁灭、垮台和失败;内心调剂诱导他太显露,就会招致声名之祸、妖孽之灾。他如果像婴儿那样天真无知,你也姑且和他一样像婴儿那样天真无知。他如果没有界限的约束,你姑且也像他一样没有界限的约束;他如果放荡无羁,你姑且也像他一样放荡无羁;这样委婉地引导他,使他渐渐地达到无过失的境地。

可见,庄子告诉我们和光同尘不仅能安身立命,还能教育孩子。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天性,这个不好改变。那我们能不能放下手机,放下面子,放下打骂,放下伪装,放下成熟,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陪孩子看一场电影,读一次书,打一次球,玩一次玩具。当孩子不仅仅把我们当父母,还是朋友的时候,再慢慢规劝呢。

和光同尘道德经57章(道德经浅析和光同尘)(1)

和光同尘道德经57章(道德经浅析和光同尘)(2)

和光同尘道德经57章(道德经浅析和光同尘)(3)

和光同尘道德经57章(道德经浅析和光同尘)(4)

和光同尘道德经57章(道德经浅析和光同尘)(5)

人的个性天生,需要保持,也改变不了。但人毕竟活在社会中,所以个性必须融于共性之中,做到和光同尘,否则个性的生存必然受到共性的排挤。所以聪明人保持个性但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尤其是有才华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如果能保持亲近他人,就不会因才招妒,让才华充分发挥,自己得以很好地发展。庄子为什么把上边的故事放在《人间世》里,就是告诉你,世间是险恶的,人心是叵测的,和光同尘不失一种安身立命解决问题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