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道家思想经典《庄子》这本书,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庄子·应帝王》,这是《庄子》内篇的第七篇,也是内篇的最后一篇,这一篇庄子阐释了道家思想的核心“无为”,以及帝王应该如何用“无为”来治理天下。

庄子五大境界故事(庄子说古代帝王有4个境界)(1)

关于君王应该如何治理天下,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过很多论述,而核心思想就是“无为而治”。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等等,都是老子阐释其“无为而治”思想的金句。当然,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要说明两点。

首先,无为是对“为上者”,也就是君王或者统治者说的,也可以理解为,只有君王的无为,才能让民众有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这个规律在历史上其实多次反复被验证过,比如汉朝从汉高祖到汉景帝,都采用无为而的治国理念,尤其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开创著名的“文景之治”。

其次,无为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需要很高的智慧。无为强调的是一种合理性,一种恰当性,不是完全什么都不做,而是不乱做不刻意做。无为也不是完全自由发展和放任不管,无为关键是这个分寸的把握,重点是要在把握了整体趋势,把握内在规律和本质基础上的,所以,能真正做到“无为”其实需要大智慧。

那庄子在这一篇《庄子·应帝王》中,是如何论述这种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的呢?庄子从四个方面来讲的,分别是:无己、无名、无功,无为。我们还是结合庄子的寓言故事来讲。

庄子五大境界故事(庄子说古代帝王有4个境界)(2)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无己”

有一天,齧niè缺向王倪求教,齧缺问四次,王倪都不能回答。齧缺于是高兴得跳了起来,把这件事告诉了蒲衣子。蒲衣子说:“你今天才知道这件事啊?有虞氏不如泰氏。有虞氏心怀仁义以笼络人心,虽然他也能得人心,但是从来没有超脱出外物的牵累。泰氏睡觉的时候,安稳舒缓,醒来的时候,安闲自得,任别人把自己称作牛马。他的心智信实,他的品德纯真高尚,从来没有受到过外物的牵累。”

这个故事里面,庄子阐述了“知”和“不知”的差别,有虞氏什么都知道,虽然也能获得人心,但是他无法超脱万物,而泰氏则看似“无知”,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任凭别人称之为牛或者马,但是他的品德纯粹高尚,因为他超脱了万物,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这是一种“无己”的境界。这就是老子说的“上德和下德”的区别,老子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庄子五大境界故事(庄子说古代帝王有4个境界)(3)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无为”

有一天,肩吾见到狂士接舆,这两个都是庄子虚构的人物,名字都怪怪的。狂士接舆说:“日中始,对你说了些什么呀?”肩吾说:“他告诉我,那些做国君的,凭自己的想法制定各种法规,人们谁敢不听从呢?”

狂士接舆说:“这是欺诳的做法,那样治理天下,就好像徒步下海开凿河道,让蚊虫背负大山一样。圣人治理天下,难道去治理社会外在的表象吗?他们应该顺应本性,而后感化他人,听任人们之所能罢了。鸟儿尚且懂得高飞躲避弓箭的伤害,老鼠也知道深藏于神坛之下的洞穴里面,来逃避熏烟凿地的祸患,就来这些小动物,都知道用本能来顺应环境,你他们却做不到。”

通过这个故事,庄子说,在上位者的看似有为,很多时候都是在破坏自然秩序,反而会让民众无所适从,压力很大,没办法发挥自己天然的本性,所以应该无为而治。

第三个故事关于:“无名”

天根游到殷阳,来到蓼[liǎo]水岸上,正好遇到无名人,问道:“请问治理天下有什么方法?”

无名人说:“走开!你这个鄙陋的人,为什么问这个不愉快的问题呢?我正要和造物者结伴遨游于天地间,你为什么拿治天下的话,来扰乱我的心呢?”

天根再三请教。无名人说:“你应该处于保持本性、无所修饰的心境,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不要有半点个人的偏私,天下也就得到治理了。”

庄子这里用了一个杜撰的人物“无名”来阐释了帝王应该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和禀赋,淡泊名利,顺应自然而没有私心,天下就可以无为而治了。

庄子五大境界故事(庄子说古代帝王有4个境界)(4)

第四个故事是关于:“无功”

有一天,阳子居拜见老聃[dān],就问:“如果现在有这样一个人,他办事敏捷而果断,对待事物又能洞察准确、了解透彻,学‘道’专心勤奋从不厌倦。像这样的人,可以跟圣明之王相提并论吗?”,老聃说:“这样的人在圣人看来,不过就像有才智的小吏,被自己的技艺所困,终身劳其形体,担惊受怕罢了。就像虎豹由于皮有花纹,而会招来捕猎,猕猴由于身形灵巧、猎狗由于会捉狐狸而被人拴住一样。像这样的情况,能够和圣明之王相比吗?”,阳子居惭愧地说:“请问明王是怎么治理天下的?”,老聃说:“明王治理天下,功盖天下而不归功于自己,教化施及万物,而人民却不觉得有所依赖,他虽有功德,却从来不说,他让万物各得其所,而不觉得是自己的功劳。”

这四个故事,生动形象地产生了,庄子对于圣王应该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无为而治,无名、无功、无己,无为。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最后,庄子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也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做名声的主人,不要做出谋划策的智囊,不要被俗事所缠绕,不要试图做智慧的主人。这里庄子用了“无为知主”作为总结,告诫我们不要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去做知识的主宰,反而成了知识的奴隶。要到达“无为”的境界,“无”才是“知”的主人。

庄子五大境界故事(庄子说古代帝王有4个境界)(5)

无为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或者技巧,它是一种境界,老子在《道德经》对于“无为”也有过精彩的论述,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很多人以为,道家思想主张不学习,不上进,而恰恰相反,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都主张大家要学习上进,但是他们的境界更高一筹,这是一种“弃知”。他们是要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懂得了一点知识,就成为知识的奴隶。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知道的越多,才发现自己其实知道的很少。或者很容易受到知识的局限,而很难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才是这句话的关键。我们经常说,第一性原理,回归事物的本质,西方哲学里面的现象学,回归事物的本质,这些其实都是类似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有一个杯子,我们所学的知识,已有的经验,就是往这个杯子里面和外面加了很多装饰一样,比如把杯子倒满水,放了很多好看的花,还在杯子里面养了很多鱼,把杯子包装很好看。但这些东西,反而让我们无法真正看到杯子的原貌。我们主观的知识、经验、价值观等等赋予了事物太多的东西,而无法看到事物的本质。

所以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我们的认知在一天天增长,但是离事物的本质,也就是“道”其实越来越远。这个过程,其实就像小孩子成长,我们以为学到了很多东西,增长了很多见识,但是我们反而很难纯粹地、发自内心不带偏见地看待这个世界,而只有婴儿才能做到这一点,不带任何偏见,不带任何预定的假设,不带任何价值预设,反而能接近事物的本质,这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内涵,而只有真正做到了“为道”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无为,所以,其实并不容易,它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无为”是继而不同的,大家可以自己想想。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后面我将继续分享道家思想经典《庄子》的更多哲学思想,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