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纵观今史
编辑 ▏纵观今史
这首中国小朋友跳皮筋的时候唱起的歌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呢?
在以前通讯不发达的年代里,它又是如何风靡全国呢?其中究竟蕴含着什么秘密呢?
下面就有观史君为大家一一解密,藏在这首歌谣中的密码。
“马兰”的秘密
1958年10月的一天,上甘岭战役的名将张蕴钰将军来到了敦煌。
他此次前来是要完成周总理交给他的一件神秘的任务——领导建设我国核试验基地。
张蕴钰在到达敦煌后,详细查看了苏联顾问的设计方案。
之后在搜集相关资料、做了相应的勘测后心生疑问。
首先,试验场距离敦煌只有120公里,如果在这里建设该工程,那么核试验的污染就会对周边的千佛洞、鸣沙山、汉长城等这些历史古迹造成严重的破坏。
其次,现在世界上在进行核试验的国家,都开始逐步将核试验场建到了地下。
如果将来我们也将核试验场建到地下,那么核试验场的污染水源就会向东西方向流走,
这样一来就会对甘肃、陕西的地下水资源造成核污染。
如果水资源一旦被污染,就会对这一带的人民身体造成巨大的伤害!
况且,试验场地周边唯一的水源已经快要枯竭。
那么搞建设要用的水源要从哪里来?
在进行实地勘察的时候,张蕴钰将军问随行人员:
“这地方怎么行,为什么要选这里?”
“这是苏联专家选的,专家说这能搞2万吨的核试验”随行人员的话一出,就让张蕴钰将军更加震惊!
要知道此时的前苏联拥有的,可是1000万吨的核试验场,为什么这位建造1000万吨核试验场的专家,会把我们的新型核试验场的设计目标仅仅定在2万吨之内?
毛主席曾说:
“别人如果用原子弹轰炸我们,我们要有办法回击他!”
如果真的按照苏联专家的建议的话,这2万吨和1000万吨之间的天平就永远不会有平衡的时候,我们未来要拿什么来回击别人呢?
张蕴钰将军生气地对随行人员说道:
“这两万吨的试验场,支撑不了6万万民族!”
随后就带领专家团队,对选址重新进行了科学而又理智的全方位分析,最终决定:
否定原本选址,重新开展选址工作。
并亲自前往北京将此情况汇报给了中央,重新选址的计划很快获得了中央的批准。
张蕴钰和专家团队随即展开了,新的选址工作,在经过多轮认证,和反复研究。
他们将新场地的目标锁定在了一个神秘的“死亡之海”——新疆罗布泊。
1958年12月18日张蕴钰将军带领专家团队从北京飞往了乌鲁木齐。
一行人到达乌鲁木齐后,组织了20人的勘察队伍,准备了相关物资和设备后,就开始了穿越戈壁滩,前往罗布泊之行。
一路艰辛跋涉,终于在第三天到达了目的地罗布泊的黄羊大沟。
之后张蕴钰将军和勘察团队,在此地进行了详细地考察的工作。
考察结果,让整个团队都十分振奋。
此地,北部和南部均为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脉,东部为丘陵,西南部分则是一望无际的沙漠。
方圆300公里内没有村庄也没有可供开采的有价值的矿产资源!
然而最令大家惊喜的就是,该地区有罗布泊和孔雀河两大丰富的水源。
这样一个“天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罗布泊。
着实是建造新中国新型核武器实验场的风水宝地啊!
张蕴钰将军,随即返回北京向中央汇报了这一情况。
之后中央很快就组织了,我国工程兵设计院的院长唐凯,和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罗布泊进行了空中考察。
1959年3月13日国防部、总参谋部最终选定在,
孔雀河到罗布泊北面的克鲁山之间,建造核试验场地。
此地东西长100公里,南北长60公里,为海拔1000米的戈壁滩,地势平坦。
施工造路的时候直接可以就地取材,大大减少了运输的成本。
最重要的是这里距离孔雀河只有20公里,这样一来,无论是施工还是日常生活用水都将大大的满足!
1959年5月,核基地建设司令员张蕴钰就率领5万建设军团。
千里跋涉,穿戈壁,踏黄沙,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西北边陲罗布泊。
到达到目的地后,建设军团选择在该地的一条小河旁建立生活点。
张蕴钰将军和勘察团队在规划建造蓝图时,看到小河旁两边正在盛开着生机勃勃的马兰花。
于是,就决定将核试验基地取名为马兰基地。
歌谣中的“马兰”指的就是位于罗布泊的马兰核研究基地。
“二十一”的秘密
在张蕴钰的带领下部队先后组建工程124团、警卫团、546医院、后勤基地汽车修配厂、汽车36团,以及防化团等团部等。
开始营房建造,运输补给等工作,新中国的核事业正式在这扎根。
然而刚刚起步的核试验基地,却在1960年迎来重大的危机。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与新中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甚至带走了所有科研资料。
临走时,还扬言: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
苏联专家的撤离让中国核事业一下子回到了起点。
除此之外,此时的新中国正在面临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
这让远在西北边陲的建设军团,出现了供给不足的情况。
很多人因为营养不良而生病,烂嘴、烂舌头流鼻血,甚至出现夜盲症。
国内很多省份也相应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
即便是如此艰难的情况,党中央依旧没有放弃核事业,积极挖掘国内专家,技术人员。
举全国各地方、各部门、各部队之力,克服困难以自力更生的方针,继续发展新中国的核事业!
为此,周总理特别下令:
为了保证原子弹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全国上下都削减不必要的开支。
那么在经济如此困难、物资又这么短缺的情况下。
新中国为什么还要坚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制造原子弹呢?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边境冲突中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美帝国主义多次对我国进行核讹诈。
而我们中国希望和平,可是和平需要盾牌!
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曾说:
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面对着种种困难,核司令张蕴钰坚定地说道:
“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一定要在这里搞成自己的原子弹试验场!”
在张蕴钰的带领下,建筑兵团先后完成了21所核试验场所需要的建筑设施。
在时任原子能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的努力下,在这里汇聚了一大批核研究方面的科学家,如邓稼先、朱光亚、杨承宗等等。
这其中就包括从英国留学回来的物理学专家程开甲。
程开甲在前往英国学习的时候,就给自己下定了一个目标。
学成后,一定要回去报效祖国。
为此还放弃了在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邀请。
握笔从戎的程开甲,来到这所位于戈壁上的,我们新中国自己的核试验基地。
组织了相关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1962年正式建立了二十一所核武器研究院。
这位于马兰基地的21所核研究院就是歌谣中“21”的密码。
面对理论、技术均是一片空白的情况,程开甲带领技术骨干夜以继日研究攻关,研制原子弹爆炸测试所需仪器设备。
小皮球的密码
此时的马兰基地中,建设兵团和专家、研究员们一起挥洒汗水,不断探索,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
买不到的设备,我们自己造。
粮食短缺,就饿着肚子搞科研。
他们在这里拧成一股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
终于在1964年的夏天,突破了原子弹最大的技术难关,取得了原子弹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然而如此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当时却鲜为人知,并且被列为国家重大的机密。
在当时国家,对从科研到生产所有环节中的相关人士,制定了极其严格的保密措施。
要求他们“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甚至将所有参与研制的人员资料封蜡,交由国家保密处管理。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当时新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形势十分险恶。
美国就曾扬言:中国若进行核试验,就必须对他们的核设施、核基地加以摧毁。
并且一直在对我国进行严密的监视,甚至派出了很多间谍和飞机。
为了防止敌人对研究基地的侵袭和消息一旦泄露,新中国可能会面对的国际方面的施压。
因而制定如此严格的保密制度。
为了严格保密,将有原子弹称为“邱小姐”。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名字,是因为原子弹的外形是一个圆润的球形,上面有很多弯弯绕绕的导线,就像是女人常常的头发,于是就有了邱小姐的名字。
而童谣中的小皮球,指的就是这枚“邱小姐”
小皮球架脚踢的密码
在张蕴钰的带领下,建设兵团在1963年12月完成了试验场所需的所有建设,包括公路、机场、地下工事等等。
这其中就有一座102.438米高的铁塔。
而这座铁塔就是就是最终确定的,用塔爆方式引爆原子弹时,所需的百米铁塔。
要知道,在当时的中国,还从来没有建造过百米以上的铁塔,相关的设计和技术都是一片空白。
而且如此机密的工程,更是不能向其他国家请教,技术人员们,就在以往国际上发布的相关论文中找灵感,经过半年的反复的研究后终于设计出了这座核爆塔。
之后交由鞍山钢铁公司和华北金属厂的秘密生产。
在生产过程中,车间只进不出,一日三餐都是由食堂送到车间,所有工人吃住均在车间,
历时一个月,终于建造出了这座铁塔。
1964年2月,运抵罗布泊马兰基地的爆心位置,经历了68天的安装工作。
童谣中的“架脚踢”终于矗立在了戈壁滩上。
接下来,就等待小皮球前来架脚踢了!
1964年10月14日中国第一颗“小皮球”开始总装。
马兰花开了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
“10、9、8……4、3、2、1”
在罗布泊出现了一道强烈的闪电划破天空,然后就是那雷鸣般的巨响和升腾起来的蘑菇云。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马兰花开了!
马兰基地霎时被欢呼声淹没,人们一起欢呼,相互拥抱。
这一声“东方巨响”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民,不是弱者。
让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人民,终于可以站了起来!
让试图利用核技术对我国进行的讹诈和威胁的美帝国主义遭到有力的痛击!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枚氢弹试验成功。
1969年9月23日,我国第一次地下核爆炸试验成功。
歌谣从何而来为了做好国家核心机密的保护工作,严防给霸权国家以可乘之机。
原子弹虽然爆炸成功了,可是那些已经结束了试验场工作的人们却不能和家人分享这份喜悦。
不能对别人提起,关于马栏实验基地的任何信息,甚至可能需要他们保守秘密一辈子。
为了纪念这些无名英雄和对爱国主义的教育的需要,就创编了这首童谣: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花开二十一……”
而这首童谣的真正密码就是:
1964年10月16日马兰总装21实验基地,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首承载了无数,为了中国核事业奉献的那些,无名英雄的梦想和青春的歌谣,
即使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也很快传遍了全国各地。
一直到1999年,一部讲述“两弹一星”创业者故事的纪录片《东方巨响》播出后,这些无名英雄的事迹才被世人所知。
2013年,清华大学就以马兰基地的科学家们,为中国核事业忘我奋斗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了话剧《马兰花开》。
结语: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在谈论原子弹数量的时候,尼克松对周总理说:
“美国拥有的原子弹数量,能够摧毁地球十几次呢”
周总理笑着回答道:
“哎,怎么办,我们中国的核武器实在不怎么厉害,只能够让地球毁灭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