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今日冬至

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

看一看藏在博物馆的冬天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1)

// 明·万历 青花松竹梅瓶

山东博物馆藏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2)

这尊青花松竹梅瓶制于明万历年间,小直口,器肩丰满圆润,上腹微鼓,下腹内收。该瓶青花设色淡雅,瓶腹绘松、竹、梅“岁寒三友”,主体纹饰与辅助纹饰和谐得体,造型古朴庄重,瓷质细腻,整体更显得雍容大气。人们认为松树可以寄托长青不老之愿,竹有君子之清雅风骨,梅花有凌霜傲雪之姿,所以“松竹梅”的纹饰是自古以来广泛应用于陶瓷艺术上的图案造型。此瓶描绘的松竹梅图案整体笔法洒脱写意,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 明·青玉松枝花插

山东博物馆藏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3)

直耸、虬曲、苍劲的松柏可“越千年而不衰”,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借以咏志载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孤直、坚毅、荣枯不变的松柏入士大夫文房,成这一器青玉松枝花插。这件“青玉松枝花插”玉质莹润,呈青色,器体分别以大小两松枝干为形,主干外侧缠绕着小松枝。高枝干上站一喜鹊,底部灵芝上也站立一只回首喜鹊,构思巧妙,造型别致。

// 清·巧雕松竹梅玛瑙洗

山东博物馆藏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4)

此件作品高10.3厘米,选用上等玛瑙雕琢成为二连体形。巧雕也称俏色,是一种玉工依玉材之自然色泽纹理,巧妙地加以设计运用,施以适合玉材的琢磨技法。“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古人对“岁寒三友”推崇备至,梅花有凌霜傲雪的品格、竹子有刚强志高的品性,十分受到文人的青睐。匠人巧妙地将玛瑙的绿色雕刻为松枝与蝙蝠,白色雕刻为梅花。莹润的质地配以绿色松竹灵蝠,再缀以白色梅花,使洗子显得格外素雅清新,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巧雕玛瑙作品。

// 清·白玉梅花扁瓶

山东博物馆藏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5)

以和田白玉雕刻而成,白玉温润如雪,配以瓶两侧雕饰双梅、寿石和菊花。梅枝苍劲有力,寿石浑然天成,瓶身阴刻御制七言诗一首,造型端庄典雅,琢制圆润精巧。仿若梅花凛冬怒放的场景,栩栩如生,美不胜收。

// 清·白玉“暗香浮动”臂搁

山东博物馆藏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6)

臂搁,顾名思义,指用毛笔书写时,搁置腕臂的用具,属文房清供之一。最早收入臂搁的图录,是南宋绍兴年间进士林洪所著《文房图赞》,书中称臂搁为“竺可冯”,“冯”是“凭”的古字,意为“依着、靠着”。将臂腕置于“一竹”之内,书写时散开的袖管被收起,便不会再划花纸上墨迹。挥毫纵横,水墨淋漓,几点梅花落纸,院中翠红相间,腕下“暗香浮动”。

// 清·乾隆粉青釉梅花纹瓶

青岛市博物馆藏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7)

瓶呈灯笼形,撇口,圆唇,短颈,丰肩,长圆腹,圈足微撇,足底刮削一周,颈肩处饰一周弦纹,腹部以白粉堆作梅花牡丹图案。通体施粉青色釉,釉质细腻,莹洁光亮。底边一周酱色釉,中心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 明·陆治山水图轴

山东博物馆藏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8)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9)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10)

明代画家陆治曾从祝允明、文徵明、沈周学诗文、书画。王世贞赞其曰:“于丹青之事尤心通”。他的山水画作受吴门派影响,用笔劲峭,景色奇险,意境清朗,自具风格,与陈淳齐名。

山东博物馆藏《陆治山水图轴》描绘了一派初冬枯木寒山之景。奇峰峭立,草木萧疏,天地苍茫间,唯一人泛舟于寒溪之上。远处山石用淡墨稍加渲染,寥寥几笔,精彩绝伦。近处树木房舍用笔细秀,景色奇险,清净冷寂。全画在高山严寒之间不失意趣,行笔间颇得古意,将冬日里的寂寥场景描绘的气韵十足。

// 明·无款云柳瞑禽图轴

山东博物馆藏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11)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12)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13)

《明·无款云柳瞑禽图轴》描绘的是冬日雪景。此时柳树叶已散尽,只余苍遒的枝干和柔韧的枝条,虽下笔未用浓墨,但以残雪衬托出了枝条的走向,十分精妙。枝条上的麻雀三两成群,姿态各异,仿佛在交流着什么。有两只体型较大的鸟儿栖于树干之下,紧闭双眸,其中一只缩脖收身,仿佛畏寒。雀的头部和背部羽毛,是用稍重的墨笔拂扫而出,硬翎羽片复用浓墨勾点,雀的腹部则是用疏松清淡的笔调画出,再用淡墨轻色略加晕染,鸟雀背羽坚密光滑、腹毛稀松柔软的不同质感显得格外栩栩如生,更显作者功底。

//明·项圣谟《苍松竹石图轴》

山东博物馆藏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14)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15)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16)

明·项圣谟《苍松竹石图轴》是山东博物馆馆藏书画文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此图笔法工细,枝干苍遒婉转,细枝伸张,古节老麟,斑驳欲落。画面构景简洁,但布置精心,苍松枝干的姿态与下方的竹石呼应协调,松枝的伸张之态与下方怪石的伏卧姿态遥相呼应,松枝的枯老与竹枝的苍葱形成对比,使整个画面整洁简练又婀娜多姿。

项圣谟的画作取材于生活,贴近现实,造型准确,严肃不苟。他曾言“我辈笔墨,欲流传千百世,岂可草草乎?旨哉其言也”,这种态度也直接影响到他的画风。项圣谟在用笔上十分凝重秀逸,故而虽有姣妍之色相,却寓嶙峋之风骨,整个调子和气氛非常飘洒雅致,不同凡俗,好似有一股冷艳暗香浮动其间。他的绘画在当时的画坛上别树一帜,赢得了“士气作家俱备”的称誉。

//清·王翚《灞桥风雪图轴》

山东博物馆藏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17)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18)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19)

此图绢本设色,款识:雪压溪南三百峰,隔溪照见玉巃嵸,等闲十里溪山胜,都在高人跨蹇中。壬午春孟画于东青阁之南窗下。剑门樵客王翚。钤印:王翚之印(白文),耕烟外史时年七十有一(白文)。此图描绘了冬日风雪交加的风景,图轴所画“灞桥”位于西安市东的灞河之上,是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古人常于此送别,唐诗中“灞桥折柳”的典故即由此而出。灞桥风雪也借指天涯羁旅,画家常以“灞桥风雪”为画题。此图描绘一老儒和和侍者在风雪中过桥。周围山野悬岩,河流封冻,寒气逼人。线条粗简,水墨淋漓,行笔劲疾,锋芒外露,颇得气势。

王翚,字石谷,号耕烟外史、剑门樵客等,江苏常熟人,清初“四王”之一。王翚的山水画集古人技法之大成,功力极为深厚。中年用笔细秀繁密,墨色浓润苍劲,晚年用笔遒劲严谨,墨色富于变化,意境深远含蓄。

// 清·孔衍栻《寒山白云图》

山东博物馆藏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20)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21)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22)

描绘了天地间的萧肃风景,图轴中绘有奇峰矗立于天外,层云浩渺间微微显露出巍峨的真容,山色明净而郁厚,盖用墨之功也。山间树木丛生,间或有高塔、房屋,潺潺流水蜿蜒而下,虽天气微寒,却依然有生活气息。此图笔法文秀沉实,墨彩温雅清淡,体现了作者高深的绘画功底。作者孔衍栻,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五代孙。工诗,善画山水,初师沈周,后以渴笔渲染,以为得宋元人真传,有《石村画诀》一卷,自记其作画之法。

// 清·冷枚“梅花高士”图轴

孔子博物馆藏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23)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24)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25)

清冷枚“梅花高士”图轴,孔府旧藏,纵251厘米,横82厘米。绢本设色。绘高士身着红衣,头戴巾帻,慈眉善目,正观赏侍者手持的梅花;其身后侍者,身着绿衣,为高士撑伞。画中的高士,冬日身着便服,与童子踏雪观梅,尽显闲适与风雅。

// 禹之鼎绢本设色雪谿图卷

青岛市博物馆藏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26)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27)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28)

此卷是为山东新城王渔洋所画的肖像。大雪过后,临溪的亭台占据大半个画面,潺潺溪流由右后方绕过石坡流到亭前,溪流两旁的石坡上,翠竹小林与盛开的梅花相映,一只仙鹤伫立于竹石间。亭台上铺有竹席,两端有帷幕,正面为一山水屏风。王渔洋则正面盘坐于根椅上,头戴裘帽,双眼平视,一捋长髯,身着红色衣袍、蓝裤,右手依撑于条几,左手抚膝。条几上则摆放笔墨、纸砚、红珊瑚等物件。其左侧的亭柱背后,站立一个光头小童,正回首望着主人,手持团扇和夹筷,似看理竹炉小壶。

禹之鼎(1647~1716),中国清代画家。字尚吉,一字尚基,一作尚稽,号慎斋。后寄籍江都。擅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尤精肖像。初师蓝瑛,后取法宋元诸家,转益各师,精于临摹,功底扎实。肖像画名重一时,有白描、设色两种面貌,皆能曲尽其妙。形象逼真,生动传神。有《骑牛南还图》《放鹇图》《王原祁艺菊图》等传世。

// 谢时臣绢本墨笔太行晴雪图轴

青岛市博物馆藏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29)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30)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31)

此巨帧大幅描绘太行山中一场大雪过后,盘车行旅繁忙的景象。巍峨的太行山里,厚厚的白雪覆盖着峰峦叠嶂,山石嶙峋。各个山头密林丛生,枝杈被积雪映村,更显苍老枯硬;山坳深处,小桥、庙宇、房屋、客栈错落分布;苍松、古树,茂密成林;山涧中,溪水奔流,水岸边,三只小船依次停泊。左边水道中,三辆满载粮袋的牛车涉水盘环而上,而右边宽敞的山路上,一队驮粮的毛驴急速而行,前行便是生意兴隆的路边客栈,有吃饭的、歇脚的、有启程的、赶路的......一片繁忙。右上题二行“太行晴雪 大明嘉靖庚戌姑苏樗仙谢时臣画”,钤三枚白文印章。

谢时臣,明代画家,字思忠,号樗仙,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谢时臣工山水,师法吴镇,得沈周笔意而稍变。多作长卷巨幛,峰峦雄伟。尤善画水,江河湖海,种种皆妙。笔墨纵横自如,富有气势,介乎戴进和沈周之间。

// 清·李煦四季行乐图

青州市博物馆藏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32)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33)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34)

绢本,设色,工笔绘成,横672、纵60厘米。画中描绘李煦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出行的场景。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35)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36)

冬至一起寻找冬的记忆 看藏在博物馆里的冬天(37)

▲清·李煦四季行乐图之冬

右上角两行大雁南飞,梅花冒雪傲放,雪压翠竹,李煦头戴暖帽,身穿红棉袍,坐于阁楼之上,身前桌上宣纸平铺,一小童正研磨。

李煦(1655-1729),字旭东,又字莱篙,号竹村,满洲正白旗人。李煦历官内阁中书、韶州知府、宁波知府、畅春园总管。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 出任苏州织造,任苏州织造达30年之久,是康熙的亲信。同时,李煦将妹妹嫁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 与其是内亲关系。此件作品的重新发现与定位对于研究曹氏家族与李煦具有重要意义。

注:图文资料来源于各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