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马屁精(再说马屁精)(1)

为什么叫“再说”?因为曾经说过。之所以要再说,是因为“马屁精”仍然存在,并且越来越善于伪装,可能会继续造成危害,不得不反复提醒。

“马屁精”是人,这种人就像“猱”,虽然本事不大,但脑子特别灵光,且具有尖牙利爪,“森林之王”老虎就死在它手里。因此,有“猱搔虎首”之典故。

上世纪90年代,我曾以此为题痛斥过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势利小人。当时,被许多报刊转载,如今却销声匿迹了。

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考虑到文化是个大概念,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是用先进文化替代落后文化。为此,我又《以敢破敢立的精神推动先进军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题,痛斥那些导致中华民族百年耻辱的封建文化糟粕。其中特别剖析了“太监文化”的由来、表现、特点和危害,被许多媒体转载。或许又刺痛了那些“马屁精”的神经,如今这篇文章又找不到了。

之所以要三番五次地痛斥“马屁精”,主要是因为“马屁精”很容易迷惑人,让人发晕。人一旦晕了,就会盲目自大或犯浑,就会听不进不同意见。《西游记》里的“白骨精”就是这类人,虽然唐僧是神仙下凡,但还是被这个妖精所蒙骗,以至于把忠心耿耿的“大师兄”孙悟空赶出队伍。

俗话说:“哄死人不偿命。”谁都喜欢听好听的?谁也不愿意赶走那些整天为自己“抬轿子”的。“马屁精”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个短板而大行其道。21世纪,美国对华战略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捧杀”!

历史的教训沉痛而深刻,无论如何也不能让“马屁精”得道。“马屁精”一旦得道,危害的绝非是一个人的性命,而是一个集体、一项事业,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

说到“马屁精”,我想起了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老部下刘易斯•尼古拉上校。美国独立战争即将胜利后,战功赫赫、英名远扬的华盛顿受到美国人民的崇敬和爱戴。1782年5月,华盛顿的老部下刘易斯•尼古拉上校致信华盛顿,希望取消共和,恢复帝制,由华盛顿本人担任新君,称“国王”或“君主”。华盛顿读完该信,脸色骤变,勃然大怒,愤然写下了一封绝交信:

啥是马屁精(再说马屁精)(2)

这封绝交信,充分显示了乔治•华盛顿彻埋葬封建专制、带领美国人民走向共和的坚定决心。正是因为乔治•华盛顿拒绝称帝的伟大胸怀和行动,为美国开启了新的航程。

说到“马屁精”,我们又不禁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放卫星”和“曲不离口、书不离手”,以及“万岁、万岁、万万岁!”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假的。

其实,毛泽东同志早就识破了这些人的嘴脸,反复强调:要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党的七届七中全会上,他指出:“对工作要有批评,要有自我批评,要有分析,五分钟的发言也可以有分析。如果我们开一次会议没有批评,净讲一套歌功颂德,那就没有生气,那无非只有一个‘好’字就行了,还要多讲干什么?”后来,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听到的实情越来越少,不得不让身边的服务人员利用探亲休假的机会收集情况。这说明,毛泽东已经对那些“马屁精”失去了信任。

如今,在官场上仍存在着许多“马屁精”,并且是故伎重演,比起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过去,主要是下“拍”上,现在又出现了上“拍”下,同级互“拍”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诸如“加班太多”、“工作起来不太注意身体”、“不太善于变通”、“过于正直”等等,不知道是表扬还是批评,是鼓励还是捧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问题和过错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不能让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过错酿成大过错。这就需要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常提醒提醒,常拉拉袖子,实事求是,实话实说。一味地投其所好、溜须拍马,只会导致矛盾越盖越深、窟窿越拍越大。到那时,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