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是后天人为的道德,是先天自然规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仁义道德和儒家的关系?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仁义道德和儒家的关系(仁义道德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仁义道德和儒家的关系

仁义,是后天人为的。

道德,是先天自然规律。

换句话说,

仁义是人们提倡的正念价值观;

道德是老天杵在那里的没有好坏的自然规律。

仁义,本是人们真心想要变好的愿望,结果却事与愿违,常被骂:“别满口仁义道德啦!”。连累“道德”一起被骂!

究其原因何在?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庄子已经说出了答案。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善、美,便是人们提倡的“仁义”。但是如果人人都为了善而善,为了美而美,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会是天下大善大美吗?

不会的,善和美之所以被称为善美,就是因为有不善不美存在,这是不可更迭的规律。因为“有无相生,难易相乘,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怎么可能消灭其中一个,而只存留另一个呢?

那有没有可能只提倡宣扬传播一端,另一端就会自然衰弱甚至消失呢?

庄子说:“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纆索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着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使天下惑也!”

庄子这段话非常清晰地解答了我们的疑惑:我们用“仁义”的钩绳规矩去修正人们的言行举止,是违背其本性的,用礼乐仁义,来笼络天下人心,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曲者,圆者,方者,附离者,使其各得其所,自然向着他们意愿的方向生长。

而他们意愿生长的方向却是在不知不觉中被诱然而生的。

那怎样使“天下诱然而生而不知其所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这是个千古难题!

老子给出的解答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为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这个答案操作起来会很难,但是确实会有效。

就拿一个家庭教育的例子:以身作则,行不言之教,确实比滔滔不绝讲大道理好;

而再扩大一些:各种单位管理,社区管理,城市管理,国家管理,能否都可以这样做呢?

这就十分困难了。人性的复杂就是横亘在这个简单终极解决方案前的大山。

人的五脏之情,贪嗔痴疑等,会让“仁义”“多方于聪明之用”,成为“多骈旁枝之道,而非天下之正也。”

慈善宣传,树典型立榜样,杀一敬百,恩威并施,各种标签人设等等,都是“仁义”在作怪,“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使天下惑也”,仁义介于道德之间,让人弄不清楚到底是自然规律,天地正道还是人为宣扬诱导?

所以,为什么宣扬“仁义”却最终仁义不常在。

为此,釜底抽薪的办法便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为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每个人作为这世间一个小小的单位,做好自己,不贴标签,不立人设,真真实实地做人,老老实实地做事,即便一时半会儿会吃亏,但是长远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在为整体人类进化而做贡献。

#今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