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82年9月19日上午十一时四十四分,为了避免大家在BBS上的误解,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师法尔曼(Scott Fahlman)首次打出了 微笑符号 “:-)”。他最初创造把这个符号定义为发言者是在开玩笑,现在则被更多的用作表示发自内心的愉悦和会心一笑。对应的,他用“:-(”来表示发言者是严肃的;当然,这个符号很快被象形的赋予了“ 悲伤 ”的含义。

在各国网民和各类技术人员的创造下,网络表情符号越来越错综复杂,除了ASCII字符构成的静态表情外(这些表情甚至已经有了专门的英文术语emotions或smiley),在网络论坛和网络传呼软件中又开始使用更为生动的脸谱(icon)或结合肢体动作的动态表情。

最初的网络表情符号传入日本以后,日本人又发明了另一种横向的表情符号,例如用“^_"”表示微笑,代替美式的“:-)”符号。西方的表情符号大多用嘴表达感情,而日式的表情符号重点却在眼睛上。

在俄罗斯,网民们结合本土文化创造出了富有俄罗斯特色的网络表情符号。比如在一本很有名的科幻小说中有一个叫做克图虎的海底怪兽,脑袋上长着一堆触角,网民就把它形象地画成“{:?”这个样子,而“[:|||:]”表示手风琴,意思是已经过时的笑话或批评某人又在老调重弹。

为什么自己的表情符号那么少(9-19网络表情符号诞生日)(1)

气泡熊女版微笑

现在的网络表情符号已经超出了起初简单的微笑、忧伤等面部变化,表达出其他相对复杂的概念,比如“=:)=”这个符号代表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o_o""”表示蝙蝠,“C=:-)”表示饭店的掌勺厨师。而“Orz”这个失意体前躯符号,表示了认输、五体投地、跪地投降、服了U等多重涵义,恐怕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想得出来。

在这个网络时代,网络表情符号早已不是电脑高手的专利,任何一个网民,只要有时间就可以自己创造网络表情符号,只要这些符号生动得体、富有创意,就可以得到认同并被广泛使用。

本来是一种网络“次文化”的表情符号,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手机短信的通行,已被社会接受。有调查显示,认为在工作中使用表情符号过于随便乃至不可接受的时代已经过去,接受调查的4万人中有55%表示每天都在使用表情符号。如今,在E-mail、即时通讯软件、聊天室中,到处可见生动有趣的各种表情符号。如果你连“:)”和“:(”都不知道,那说明你不是一个真正的网民。

为什么自己的表情符号那么少(9-19网络表情符号诞生日)(2)

囧版微笑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使用网络表情时,其含义是不一样的。亚洲人的笑脸常常用来表示“示好”——中国人和日本人对此有着同样的使用偏好。回想我们日常使用MSN的场景,经常是在打开一个朋友的对话框后,输入:),然后一个圆圆的小笑脸就出现在即时对话框里。这一点却令美国人很纳闷,他们会在MSN上问他们的亚裔同事:“你为什么没事老冲着我乐呢?”研究结果表明,欧美人在使用笑脸的网络表情时,其含义为“幽默”——他们对笑脸的使用频率显然不如我们高。

为什么自己的表情符号那么少(9-19网络表情符号诞生日)(3)

总的来说,网络表情的特点可以归结为简单的构图、有趣的内容和后现代主义精神。这3点成为网络流行表情的必备元素,使它们在成为当代青年人交流的一种方式之外,也代表了当代人的某种精神特质。这些表情不仅是现实层面的表达,也成为一种思想的描述。

当下最流行的气泡熊、柏夫、悠嘻猴、网易包子、绿豆蛙、洋葱头、兔斯基等网络表情,都为它们的创造者带来了相当的财富,不过,创造第一个网络表情符号的法尔曼教授,却没有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当然也没从中获取任何利益。现在法尔曼教授仍然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任教,他说:“这是我送给世界的小礼物。”

:)(微笑简版)

:((悲伤简版)

:p(吐舌头)

;-)(眨眼微笑)

:D(张嘴大笑)

:=)(更大的鼻子)

8-)(戴眼镜的)

#:-)(头发乱蓬蓬的)

^_^(弯眉毛)

^o^(张着嘴笑)

^_~(半睁着眼)

>_< (气恼的)

O_O (目瞪口呆的)

为什么自己的表情符号那么少(9-19网络表情符号诞生日)(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