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话是否定的说法,从思维形式上说,还有一句肯定的说法:己所欲,施与人,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己所不欲偏施于人是什么心态?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己所不欲偏施于人是什么心态(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偏施于人是什么心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话是否定的说法,从思维形式上说,还有一句肯定的说法:己所欲,施与人。

从思想内容分析,己与人是施受关系,己是主动方,人是被动方。施是推行的意思,有一种强制的意味。本来,己与人各自独立,有自己选择的标准和自由,己不欲的与己欲的与他人没有关系,不存在勿施与施的问题。按照正常的思维,己不欲,就不去做;己欲,则自己去做。在一般的关系中,不能把己欲与不欲同他人联系起来。从施的内容方面看,己不欲的,就是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原则的;己欲的,就是符合自己的标准、原则的。自己的标准、原则未必是他人的标准、原则,或许与他人的标准、原则完全对立。那么,各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标准、原则来选择。从人的关系和施的内容方面看,己不欲也好,欲也好,与他人毫不相干。之所以施,是因为己是主动方,是强势方;人是接受方,是弱势方。否则,施受关系无法建立。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本身暗含着制度之外的权力关系。从实际情况看,孔子一生勿施于人的少,大多数情况,他是施与人的。与他的标准不同的被视为异端,他周游列国,向诸侯推行礼。所谓礼坏乐崩,等级制度已经不能限制诸侯的发展,或者说,诸侯不受等级制度的约束了,孔子仍然用礼来评论社会现象,希望诸侯回到等级秩序中,诸侯怎么会接受他的主张呢?打破等级制度是社会的进步,孔子维护等级制度必然失败。遗憾的是,汉武帝选择了儒家,帝王统治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这种制度能够沿袭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