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美国NASA成功完成了DART探测器撞击小行星的试验。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用航天器械精准碰撞小行星。

在普通人看来,这事可能没什么了不起。若大一颗小行星,用那么小的探测器很容易就能撞。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在太空中,想要撞击一颗小行星是非常困难的。

首先,测算小行星的运动轨迹。如果是单颗小行星的话,其运行轨迹还较为容易测算,而像这次NASA撞击的小行星是双行星。什么是双行星呢?就是两颗互相影响的行星,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彼此之间存在着公转。双行星的运动轨迹是很难测算的。如果是多行星组的话,那就更复杂。

其次,控制探测器运行轨道。由于用探测器去撞击小行星是长距离作业,探测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矫正变轨。而航天器在太空中的变轨与地球中的飞机汽车变轨完全两个概念,在精度标准上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

第三,准确撞击目标。撞击目标的确定也是有巨大技术差距的。“以小行星整体为目标”和“以小行星中某个既定的点为目标”,这是完全两回事。

nasa成功撞击小行星的意义(别小瞧这次NASA探测器碰撞小行星试验成功)(1)

那么,回过头来看NASA这次试验。

以1100万公里外的一组双行星中的一颗名为Dimorphos的行星中心为目标,该行星直径163米。Dimorphos 用大约 11 小时 55 分钟的速度环绕其780米宽的另一颗行星Didymos。

而NASA的DART探测器直径19米,以6.6公里/秒的速度撞向该行星。结果,最后碰撞点距离目标误差只有11米。

结合1100万公里和误差11米这两组数据的话就足以让人惊掉下巴。如果光看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概念,但对比一些大家都熟悉的参照物就能知道这有多了不起。地球到月球平均距离38.4万公里;正常情况下,人的步行速度1米/秒至1.5米/秒。这次试验距离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15个来回,并且,在那么长距离下,误差只有大概步行十几秒的距离。

按照NASA的说法,这项试验有两个目的。第一,是测试当前用航天器碰撞小行星的精准度能达到什么水平;第二,是观察通过碰撞改变小行星轨道的程度,以及对另一颗小行星的轨道影响。

一直以来,很多科学家都多次警告地球遭遇小行星撞击的风险。因为在历史上,就发生过类似事件,比如,18亿年前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颗不知名陨星、6500万年前在尤卡坦半岛海岸附近的奇克苏鲁布陨星、大约3600万年前在西伯利亚的波皮盖陨星。其中,奇克苏鲁布陨星直接导致恐龙灭亡,地球生命体重新洗牌。

虽然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时间间隔较长,概率也不高,但一旦发生,都将是毁灭性灾难。因此,NASA的这项试验成功,意味着人类有能力规避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发生。

大家要注意一点,这次试验仅仅是用探测器碰撞小行星,并没有携带炸弹。如果未来真有发生类似情况的时候,只要让相关航天器搭载核弹头去碰撞,就能轻易改变小行星运动轨迹。而搭载武器的航天器去碰撞小行星的技术难度提升并不高,只要能保证撞击精度,就能实现改变小行星运动轨迹的目的。

如果要从商业角度去评价这项技术的价值,那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举一个例子,你愿意花多少钱买你自己的生命?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代价是全人类一起支付的,既然有了能够延长人类文明的工具,他的价值就是届时人类所有财富总和。

当然,上述案例属于小概率事件。如果把这些技术运用到其他地方呢?

在军事领域,2021年全球军费支出总额达到了21130亿美元。而已当今世界的军事技术而言,全天候监察、精准锁定已经成为具有战略价值的技术,这些技术价值在2万多亿美元的支出中,占3000亿美元左右应该是不过分的。

在汽车领域,当前各家汽车大厂已经不再为能源驱动技术烦恼,新的争夺点是“智能”。为了赋予汽车智能,各家厂商使出浑身解数。智能汽车的核心技术是算力以及反应。在行驶过程中,智能汽车需要及时感测外部环境变化并且做出对应变化。智能汽车未来的潜在市场6万亿美元,核心技术的价值自然不用说了。

所以,NASA这次探测器撞击小行星的试验内涵很多信号,同时也是告诫我们要在航天技术方面加紧追赶,否则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