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用14年专注做一件事,还有什么不能成功?朱枝昌,浙江省临海市人,也是第一批在北方开连锁超市的浙江商人。后来,他转战上海开起宾馆,用他的话说,很有钱算不上,一年赚300万还是可以的。2004年,老朱响应政府招商引资的号召,从上海回到临海投资杨梅产业。他计划投资两百万元开家杨梅经销公司,杨梅季到了,回去一个月,其他时间就在上海经营宾馆。两全其美!
然而,朱枝昌把一切想得太简单。杨梅行业有个一直以来没人敢挑战的难题,而这个难题也同样困扰着老朱。他开始为自己的事业谋篇布局,这一干就是14年。
做别人没有的东西,才有核心竞争力
老朱的家乡台州临海市盛产杨梅,全市杨梅种植面积14万亩,年产量超过8万吨,每年6月底进入杨梅季,不少在外的临海人都会因为杨梅熟了,特意赶回家乡。
东魁杨梅,就是临海人种植的杨梅品种,在浙江一带很有名气。这种杨梅个头大,甜度高,水分非常足,一颗大籽杨梅能挤出26毫升杨梅汁。可这么好的杨梅,一直卖不出台州市。其中的原因,老朱清楚。
临海因为没有形成规模的杨梅收购商,也没有杨梅合作社,老百姓卖杨梅都到马路边零散地卖,不仅价钱上不去,还时常卖不掉。因为没有保鲜技术,杨梅到了第三天就会变质,只能倒掉。返乡投资要想靠杨梅赚到钱,老朱就必须要把杨梅卖到更远的地方,做好保鲜。
2004年,老朱请来日本的研发团队,可发到客户手里的杨梅不尽人意。接下来的两年,他又尝试了很多种方法,给杨梅喷保鲜剂、充氮气、放冰块……客人收到的杨梅依旧是烂糟糟的。
三年时间老朱一分钱不赚,可他没打算停下,又陆续投入600万元。有一次老朱给客户发杨梅,那天天气特别热,杨梅刚装箱不久,压在下面的一层就已经冒出了水。这时老朱才顿悟,杨梅的问题就是户外高温加上路上磕碰造成的。他想建冷库,尝试真空包装,用冷链车运输杨梅。
自建冷库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光是建厂房就要用30亩地,租金就是900万元。老朱即使租得起地,也没钱建设。这可怎么办呢?
卖掉上海的宾馆,不行!老朱做杨梅生意两年,亏的钱全靠宾馆补贴,一家人的生活也全都靠它,宾馆要是没了,全家人就彻底没了退路。无奈之下,老朱第一次低了头。
求这个借钱,找那个借钱。老朱出门时,特意把家里的戒指项链也都戴在身上,这样人家一看,老朱有点钱,才愿意相信他有能力还钱。
担着高额的利息,东拼西凑,资金缺口依然很大。杨梅生意要再没有起色,欠着一屁股债,老朱的这次创业就等于把全家人的生活给毁了。那段时间,老朱的压力很大,甚至都急得病倒了。
父亲倒下了,大女儿安娜看着心疼,她没征求老朱的同意,就直接卖掉了上海的宾馆。有了建冷库的资金,安娜也来帮老朱一起创业。
那一年发出的杨梅,没有收到投诉。老朱一家的杨梅事业正式开始了。
可要想把杨梅卖到更远的地方,包装、运输、每一个环节都很关键。这一次,老朱格外小心。分装在小筐里的杨梅打包前,要递进冷库预冷至少一小时。冷库里的温度,随着放进来杨梅的数量,在1-5摄氏度之间能够自动调整。
准备工作做完后,下一步就是运输。老朱特意设计了这样的真空包装,为了在路途中能尽可能减少磕碰,而那一小时的预冷也是为抽真空包装做准备的。杨梅经过预冷,打成真空后,放进冷链车,就不会散出热气加速变质。
预冷,包装,再加上冷链专车运输,这一系列举措,让老朱在那一年把杨梅完整地卖到了北京,他的公司也成为当时临海市第一家形成规模的杨梅经销公司。
解决了保鲜问题,不仅让老朱在那一年赚到了钱,也为临海的果农解决了大问题,更成为临海的杨梅产业能迅速发展起来的重要条件。杨梅卖得出去,价格也水涨船高,果农们的收入也一年年多起来。
高成本投入,让老朱不得不瞄准高端水果市场。2007年,他开始专门做大籽杨梅。
但想收到这样的杨梅并不容易。为了调动果农的积极性,老朱把当时5元钱一斤的大籽杨梅收购价提高到7元左右,这给了果农信心。他们不再担着担子去马路边卖,而是来到老朱这儿排队等着收购。
如果说,一家企业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那么老朱研发出的一系列保鲜举措,能跨过上千公里,把杨梅完整地送到客户手中,这就是核心竞争力。他实实在在地扩大了临海杨梅的销售半径,给杨梅产业趟出了一条发展路子,让杨梅能走得出临海,卖的上价儿,他也真正地成为当地杨梅产业的带头人。
噩耗
自己赚到钱,给果农创造利益,还有越来越多的客户慕名而来,就在老朱一家刚刚开始享受杨梅事业的飞速运转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这个家庭。
2008年杨梅季的一天,老朱从早忙到晚,精疲力尽回到家,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面,儿子站在一座高山上,对他说:“爸,你太辛苦了,不要收杨梅了。”说完,儿子就飞走了。老朱一下睁开眼睛,这时家里的电话响了。
电话是老朱的大女儿打来的。
老朱的大女儿:安娜
当时,安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坐在后座上的弟弟。可任凭他怎么喊,弟弟就是没有回应。
那天夜里,安娜失去了弟弟,老朱也失去了儿子。而最让他心痛的是,儿子是去山里收杨梅回来的路上,出的车祸。
失去儿子的打击对老朱来说太沉重了,他第一次动了卖掉杨梅厂的念头。可这个念头很快就消失了,杨梅季根本没给这个家庭任何悲伤的时间,等着老朱收购杨梅的果农早就在他家排成了长队。
老朱的二女儿:海英
如果老朱不收,大伙儿就又要回到马路边叫卖,老朱没办法拒绝果农期盼的眼神。还没从悲伤中回过神来的一家人,又开始为杨梅忙碌起来。
那一年,送走杨梅季,老朱也送走了儿子。
严格品控打品牌
老朱没了儿子,安娜也没了弟弟。从那时起,安娜就时常幻想如果弟弟还在,会怎么样?也许已经承担起了这个家中顶梁柱的角色。心疼父母,也心疼妹妹,可现在这个担子似乎落在了她的头上,安娜下决心要和爸爸一道把杨梅事业做起来。
老朱家里分工很明确,找销路、搞接待,是老朱的任务,和客户建立起联系后,维护、对接和每天发货就都是安娜的事儿。
自从2007年,实现杨梅保鲜后,老朱就瞄准高端水果市场,做大籽杨梅,而他也不断在扩张有消费实力的客户群体。2012年,他想到,找临海商会在各地的会长们订杨梅,也许能有门道。
只要老朱张口,各地的商会成员就来订货,一家企业至少几十箱订单,老朱一家高兴之余也有了压力。
做生意靠刷脸只有一次。第一次发出的货人家不满意,就没有第二次了,所以必须要把握好每一次机会。老朱对杨梅的品控更加严格了,“只收大籽、没有伤疤、至少九分熟”成了他做品牌的新标准。
收购标准提升了,符合老朱要求的杨梅数量就更少了。这回他索性连山里的几个村子,也都布上收购点。与临海商会企业家们合作的第一年,老朱靠着山区的收购点解决了货源问题,按时、按量发出杨梅,而企业家们也为老朱带来了大量的优质稳定客户。
投入高成本研发保鲜技术,老朱就把目光盯在高端水果消费群体上,他活用身边的资源,找到商会的企业家们有针对性地拓展客户群体,在大籽杨梅这个细分领域将产品做到极致,这就是老朱杨梅事业迅速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
14年的坚守
回乡以来,老朱一直在做收购经销,但其实他还有一个占地1400亩的高山杨梅基地。杨梅到了盛产期,能比山下的杨梅价格一斤贵30%左右。这其中又藏着什么奥秘呢?
这座山海拔500米,温度要比山下低很多,已经进入杨梅季一周了,但山上的杨梅却还是青的。山上山下15天的时间差,正是老朱看上这块地的原因。他想通过错峰上市,把杨梅卖出高价。
十年间,老朱陆续投入3600万元。他知道不管做什么都要找到抵御风险的办法。2013年,老朱杨梅基地的160亩杨梅刚刚进入盛产期,他就尝试把果园里的中籽全部泡成了杨梅酒进行销售。3斤中籽杨梅做成一斤杨梅酒,销售价格是40元,加上酒和人工的成本,比起直接销售中籽4元钱一斤,价格也能翻倍。
2019年的杨梅季已经结束,老朱销售杨梅酒,总共卖出106万元销售额,收购生意实现销售额375万元。
为了卖好这一颗小小的杨梅,朱枝昌投入了14年时间与心血,从带头研发能改变产业现状的保鲜技术、到充分利用身边资源挖掘客户、再到谋划反季节销售策略,还开发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老朱用实干为当地的杨梅产业踏出了一条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