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题探究】(2022·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技巧?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技巧(高考秘籍新高考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技巧

【典题探究】(2022·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解题示例】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

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

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方法技巧】

①抓住题干的重点词语,确定答题的范围进而锁定答题的区位。

②根据题干的要求摘取重点的词语,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

③翻译为现代汉语分条作答,注意句子简洁。

【专项分类训练】

1.概括原因类

【例题1】(2022·湖南长郡中学高三5月模拟)尚书问勇曰:“今立副校尉,何以为便?又置长史屯楼兰,利害云何?”勇对曰:“昔永平之末,始通西域,初遗中郎将居敦煌,后置副校尉于车师,既为胡虏节度,又禁汉人不得有所侵扰。故外夷归心,匈奴畏威。今鄯善王尤还,汉人外孙,若匈奴得志,则尤还必死。若出屯楼兰,足以招附其心,愚以为便。”(节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有删改)

班勇认为应当恢复西域副校尉设置楼兰长史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设置西域副校尉、楼兰长史有先例;②能够节度胡虏;③能禁汉人侵扰;④让外夷归心;⑤匈奴畏威。

【解题示例】根据“昔永平之末,始通西域,初遗中郎将居敦煌,后置副校尉于车师”,可概括为:班勇认为设置西域副校尉、楼兰长史有先例;根据“既为胡虏节度,又禁汉人不得有所侵扰” 可概括“能够节度胡虏,能禁汉人侵扰”;根据“故外夷归心,匈奴畏威”可概括“让外夷归心,匈奴畏威”。

2.概括人物形象品质类

【例题2】(2022·百校联盟高三5月模拟)后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广汉太守。南阳宋仲子于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曰:“文休倜傥瑰玮,有当世之具,足下当以为指南。”建安十六年,转在蜀郡。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史。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及即尊号,策靖曰:“朕获奉洪业,君临万国,夙宵惶惶,惧不能绥,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其敬敷五教,在宽。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联意焉。”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章武二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蜀志》)

许靖在做广汉太守时被人在书信中称赞,体现了他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风流倜傥;②奇伟不凡;③有盖世之才干。

【解题示例】题目已指定答题范围如“许靖在做广汉太守时被人在书信中称赞”,阅读文本,锁定答题范围,翻译文句。依据“璋以靖为广汉太守。南阳宋仲子于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曰:‘文休倜傥瑰玮,有当世之具,足下当以为指南。’” 译为:南阳人宋仲子在荆州给蜀郡太守王商写信说:“许文休风流倜傥奇伟不凡,有盖世之才干,您应当以他为楷模”。可得出许靖形象有三点:“倜傥”风流倜傥;“瑰伟”雄壮伟岸;“当世之具”拥有当世之才华。

3.列举事例类

【例题3】(2022·三湘教育联盟高三5月联考)知潭州,将行,真宗谓曰:“朕在南衙,毕士安尝道卿家世,今以湖南属卿。”初,马氏暴敛,州人出绢,谓之地税。潘美定湖南,计屋输绢,谓之屋税。营田户有牛者,岁输米四斛,牛死犹输,谓之枯骨税。允则请除三税,民皆便之。湖南饥,欲发官廪先赈而后奏,转运使执不可,允则曰:“须报逾月,则饥者无及矣。”明年荐饥,复欲先赈,转运使又执不可,允则请以家资为质,乃得发廩贱粜。因募饥民堪役者隶军藉,得万人。转运使请发所慕兵御邵州蛮,允则曰:“今蛮不搅,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且兵皆新募,饥瘠未任出戍。”乃奏罢之。(节选自《宋史·李允则传》,有删改)

李允掌管湖南时做了哪几件有利于百姓事,请结合选文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①废除三种苛税②开仓贱价卖粮,赈济灾民③招募饥民,去服兵役,请留士兵

【解析】根据“允则请除三税,民皆便之”,可概括为:废除三种苛税。根据“湖南饥,欲发官廪先赈而后奏,转运使执不可,允则曰:‘须报逾月,则饥者无及矣。’明年荐饥,复欲先赈,转运使又执不可,允则请以家资为质,乃得发廩贱粜”,可概括为:开仓贱价卖粮,赈济灾民。根据“因募饥民堪役者隶军藉,得万人。转运使请发所慕兵御邵州蛮,允则曰:‘今蛮不搅,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且兵皆新募,饥瘠未任出戍。’乃奏罢之”,可概括为:招募饥民,去服兵役,请留士兵。

4.分析作者观点类

【例题4】(2022·广东六校联盟高三5月模拟)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柜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孔子轻视管仲,太史公是否赞同孔子的观点?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不赞同。因为太史公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并补救他的过错,使君臣百姓之间能够亲密无间。

【解析】根据文本“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可知,孔子轻视管仲,太史公不赞同孔子的观点。因为太史公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并补救他的过错,使君臣百姓之间能够亲密无间。

5.结合文章细节具体分析类

【例题5】(2022湖北名校联盟高三5月模拟)建兴中,陈声率诸无赖二千余家断江抄掠,侃遣伺为督护讨声。声众虽少,伺容之不击,求遣弟诣侃降,伺外许之。及声去,伺乃遣劲勇要声弟斩之,潜军袭声。声正旦并出祭祀饮食,伺军入其门方觉。声将阎晋、郑进皆死战,伺军人多伤,乃还营。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阎晋,声妇弟也,乃斩声首出降。又以平蜀贼袭高之功,加伺广威将军,领竟陵内史。《晋书・列传五十一》

朱伺擅长用兵,请以消灭陈声为例说明其用兵巧在何处。

【参考答案】①对方人马少,但朱伺不急于攻打;②朱伺表面上答应了陈声的请求却半路上截杀了其弟;③趁其正月初一祭祀放松警惕暗中派兵袭击;④包围董城不强攻,用强弓凭高射杀守城兵士,并阻断城中水道。

【解析】题目要求以消灭陈声为例说明其用兵巧在何处。结合“声众虽少,伺容之不击”,分析对方人马少,但朱伺不急于攻打;结合“求遣弟诣侃降,伺外许之。及声去,伺乃遣劲勇要声弟斩之”,分析朱伺表面上答应了陈声的请求却半路上截杀了其弟;结合“声正旦并出祭祀饮食,伺军入其门方觉”,分析趁其正月初一祭祀放松警惕暗中派兵袭击;结合“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分析包围董城不强攻,用强弓凭高射杀守城兵士,并阻断城中水道。最后迫使陈声妻弟杀了陈声投降。

6.分析文中人物观点态度类

【例题6】(2022·辽宁高三5月二模)武功大夫苏易转横行,俱论:“祖宗之法,武臣自三班奉职至节度使,此以次迁转之官也。武臣自阁门副使至内客省使为横行,不系磨勘迁转之列,其除授皆颁特旨。武臣独不以寄禄官易之者。”既而,改武臣官称为郎、大夫,遂并横行易之为转官等级。自改使为大夫以来,常调之官,下至皂隶,不可胜数。(摘自《宋史·列传第二百四》)

程俱是如何看待武功大夫苏易调转为横行的?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程俱持反对意见,因为这样做违背祖宗法度。②横行不在升迁调转的行列,任命需朝廷颁布特旨。③不能因为某些谋取功名的官员而改变规矩。

【解析】依据原文“祖宗之法,武臣自三班奉职至节度使”可知程俱持反对意见,因为这样做违背祖宗法度根据“武臣自阁门副使至内客。省使为横行,不系磨勘迁转之列,其除授皆颁特旨”可知横行不在升迁调转的行列,任命需朝廷颁布特旨;根据“武臣独不以寄禄官易之者”可知不能因为某些谋取功名的官员而改变规矩。

7.分析人物言行类

【例题7】(2022·山东烟台高三5月二模)稹又以贞元中王伾、王叔文以伎术得幸东宫,永贞之际几乱天下,上书劝上早择修正之士使辅导诸子,以为:“太宗自为蕃王,与文学清修之士十八人居。后代太子、诸王,虽有僚属,日益疏贱,至于师傅之官,非眊聩废疾不任事者,则休戎罢帅不知书者为之。其友谕赞议之徒,尤为冗散之甚,搢绅皆耻由之。就使时得僻老儒生,越月逾时,仅获一见,又何暇傅之德义,纳之法度哉!夫以匹士爱其子,犹知求明哲之师而教之,况万乘之嗣,系四海之命乎!”上颇嘉纳其言,时召见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元稹是怎样劝说皇帝“早择修正之士使辅导诸子”的?

【参考答案】①以唐太宗做蕃王时的学习交往为例,正面说明皇子教育的重要性;②以太子、诸王轻视从师、其身边之师难以胜任教育职责的现实情形,反面阐明择师的必要性;③以普通人重视孩子教育进行铺垫,表明帝王后代教育更重要,更应对其重视。

【解析】“太宗自为蕃王,与文学清修之士十八人居”,意思是“自从太宗当了藩王后,便与十八位博学能文、操行洁美的人士相处”,即以唐太宗做蕃王时的学习交往为例,正面说明皇子教育的重要性;“后代太子、诸王,虽有僚属,日益疏贱”,意思是“虽然后世的太子与诸王仍有所属的官吏,但是他们的地位越来越遭受疏远与轻贱”,即以太子、诸王轻视从师、其身边之师难以胜任教育职责的现实情形,反面阐明择师的必要性;“夫以匹士爱其子,犹知求明哲之师而教之,况万乘之嗣,系四海之命乎”,即意思是“一般说来,就连地位低贱的人们,为了痛爱自己的子女,还知道去寻找明达事理的老师来教诲自己的子女,何况太子、诸王都是帝王的后嗣,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呢”,即以普通人重视孩子教育进行铺垫,表明帝王后代教育更重要,更应对其重视。

8.分析评价文章观点类

(2022·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5月模拟)时《麟德历经》推步渐疏,敕一行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又令率府长史梁令瓒等与工人创造黄道游仪,以考七曜行度,互相证明。于是一行推《周易》大衍之数,立衍以应之,改撰《开元大衍历经》。至十五年卒,年四十五,赐谥曰“大慧禅师”。

初,一行求访师资,以穷大衍,至天台山国清寺。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僧于庭布算声,而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导达也?”一行承其言而趋入,稽首请法,尽受其术焉。道士邢和璞尝谓尹愔曰:“一行其圣人乎?汉之洛下闳造历,云‘后八百岁当差一日,必有圣人正之。’今年期毕矣,而一行造《大衍》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信矣!非圣人而何?”

赞曰:术数之精,事必前知。粲如垂象,变告无疑。(节选自《旧唐书•方伎传》)

根据僧一行的传记,你是否同意传记后赞语对天文学家的评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一)同意。天文学家的学术造诣高深、算法精湛,能把握客观规律,预知事物发展。(二)不同意。赞语过于夸大了天文学的预判能力,神话了科学家,偏离了科学精神。

【解析】首先看传记后的赞语是如何评价天文学家的,“赞曰:术数之精,事必前知。粲如垂象,变告无疑”,意思是“赞语说:术数的精妙,就在于对事物的预先判断。清晰得如上天显示的征兆,揭示得准确无疑”。结合僧一行的行为“于是一行推《周易》大衍之数,立衍以应之,改撰《开元大衍历经》”以及别人对他的称赞“道士邢和璞尝谓尹愔曰:‘一行其圣人乎?汉之洛下闳造历,云“后八百岁当差一日,必有圣人正之。”今年期毕矣,而一行造《大衍》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信矣!非圣人而何?’”可见天文学家的学术造诣高深、算法精湛,能把握客观规律,预知事物发展。因此可以同意“赞”的说法。如不同意,可以结合“事必前知”“变告无疑”等,认为赞语过于夸大了天文学的预判能力,神话了科学家,偏离了科学精神。

9.分析写作目的类

(2021·新高考1卷)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根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②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

【解析】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