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楚汉之争发展到白热化时期,实际上是三王并立,共夺天下。所谓“三王”,除了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剩下那个就是一代战神齐王韩信。
(《王的盛宴》项羽、刘邦、韩信“三王”剧照)
刘邦之所以能最终打败项羽,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大汉王朝,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与韩信的强强联合。
换言之,韩信的立场决定了楚汉战争的走向,若非韩信选择了刘邦,到底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如果韩信选择与刘邦合击项羽,那么项羽必败,如果韩信选择与项羽合击刘邦,那么刘邦必败。但是,对于韩信来说,他还有一种最佳选择,那就是谁也不帮,自立为王,这样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但是,在韩信有这个实力和机会时,他却没有做出如此选择。
(《楚汉传奇》韩信剧照,扮演者:段奕宏)
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里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两个人劝说韩信背叛刘邦之事。
其一是项羽的说客武涉。对项羽来说,无论韩信投靠自己,还是拥兵自立,只要他不帮助刘邦,就算成功。但是,无论武涉如何巧舌如簧,韩信却始终不为所动,他坚定地回答道:“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意思就是:别人这么信任我,我怎么能背叛呢?即便是死,也不改变初心!
其二是韩信自己的谋士蒯通。如果说武涉劝说背叛刘邦尚且存在私心,那么蒯通则是完全从韩信角度,为韩信着想。
作为汉初著名谋士,蒯通不仅善谋,而且洞悉天下大势。韩信灭掉齐国当上齐王后,蒯通就对韩信说:“现在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两方相争,势均力敌,将军您如果帮助汉王,汉王就会胜利,将军您如果联合楚王,楚王就会成功。但臣以为,与其为他人作嫁衣裳,不如两头牵制,自成一派,这样就会形成三分天下,鼎足之势,将军您至少可以与汉王、楚王平起平坐,而不必对他人俯首称臣。”
(本段内容梗概出自《汉书》,《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亦有相似记载,原文为:“当今之时,两主县命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心腹,堕肝胆,效愚忠,恐足下不能用也。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
(《楚汉传奇》蒯通剧照)
可以说,蒯通已经把形势分析得相当透彻了,但韩信仍态度坚定,对蒯通说:“汉王待我不薄,我怎能见利忘义、背恩忘德呢?”(引文出自《汉书》,原文为:“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
蒯通见韩信不为所动,就又以陈馀和张耳、文种和勾践为例,说明了兔死狗烹是功臣的必然结局。韩信与刘邦感情再好,也比不过陈馀和张耳的刎颈之交,韩信的功劳再大,也比不过文种帮越王勾践复国的恩情。但那又如何呢?陈馀最终被张耳害死,文种最终被勾践诛杀。由此及彼,如果一意孤行,韩信的最终结局早已在蒯通的预料之中。
但是,纵然蒯通话已至此,韩信却仍回答道:“生且休矣,吾将念之。”意思就是:你不要再说了,我考虑一下吧!但实际上,这也只是韩信敷衍蒯通的话,他最终还是放弃了三分天下,而甘愿做刘邦的马前卒。
(《楚汉传奇》刘邦剧照,扮演者:陈道明)
但后来的史实证明,韩信还是太单纯,他高估了与刘邦的友谊,低估了刘邦的心狠手辣。韩信不愿背信弃义的结果就是,给了刘邦背信弃义的机会。
楚汉战争刚刚结束,刘邦就将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同样是王,齐王和楚王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是,韩信被剥夺了兵权,他的楚王,只是个虚衔。
这还不算完,很快,刘邦又借故将韩信贬为淮阴侯。直到此时,韩信才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莫说裂土封王,就连小命都随时可能不保。于是,心存怨恨的韩信终于有了谋反之心。但是,此时的韩信早已失去了与刘邦一决高下的实力。最终,他真的步了陈馀和文种后尘,被吕后诛杀于未央宫,夷三族。
韩信临终,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后悔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致使今天殒命于妇女小人的奸计,难道不是天意吗?”(出自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后悔了,但是为时已晚。
(韩信之死)
那么,韩信为什么在实力鼎盛时主动放弃了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的机会,却又在实力最弱时选择了谋反呢?
原因一:做齐王时,韩信过于相信他与刘邦的感情。被剥夺兵权后,他才意识到刘邦并非善类。
原因二:做齐王时,韩信自恃功高,认为刘邦不可能亏待他,更不可能杀他。比起冒险自立,不如安安稳稳做个雄霸一方的诸侯王。被剥夺兵权后,他才知道,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功绩与感情同样一文不值。
参考资料:《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