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所以艰难,是因为孤独
一大早,同事吐槽初中的儿子太难管了,晚上与同学一起玩到11点多,打电话要么不接,要么没说几句就挂掉。平时小心翼翼地与儿子交流,还是会引起孩子的厌烦。
旁边同事说:青春期,正叛逆呢,过去了就好了。
这位同事叹了口气:叛逆期好长呀,什么时候才是头儿。
在我们大人看来,进入叛逆期里的孩子,以自我为中 心,性格固执、行为偏激,不爱听别人的话,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越打越骂,他越反抗。
这种“叛逆”表现只会让孩子走下坡路,太多的例子让你心生恐惧,担心孩子不再优 秀,会误入歧途。
然后,我们借爱之名,拼命地扮演“担心者”,控制他们、约束他们,让他们成为自己内心期望的样子。
我们越抓越紧,孩子越行越远,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越发孤独。
01 父母的“爱”其实会毁了孩子
2000年,曾经发生过一起17岁的高中生弑母案,轰动全国:
这个高中生叫徐力,从小学习就好,高中考上了当地省级重 点高中的重 点班。除了学习,他足球、1500米项目都是主力,教师节送老师花篮,还经常带领学校社团成员看望孤寡老人。
如此品学兼优、前途光明的好学生,竟然弑母,谁都想不通是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他母亲。
徐力的母亲性格内向,大专毕业,在单位里总觉得技不如人,把原因归结于自己学历低。但从未想过改变自己,而是将希望投射到孩子身上。
她在生活上对儿子百依百顺,但在学习上却严酷苛刻。
从徐力上小学起,她就规定每天学到晚上10点之后才能睡觉,每门功课不得低于97分。
如果分数低了、名次后退了,就是一顿严厉地打骂,皮带、棍棒、打嘴巴都是司空见惯。作业完成不好,拉他见老师,在老师面前批评他,全然不顾他的自尊心。
徐力说,晚上看到妈妈站在床边就心惊胆颤,怕再挨打。
长期的严厉教育,让徐力成为了两面性格的人,在学校和在家截然不同。
诚实本分的“恳”固然好,但“心”一变,就成了“恨”。
2000年1月27日,徐力吃过午饭,看到电视放的节目正是自己喜欢的,就想多看一会再走。母亲见状,板着脸严肃地对他说:马上大考了,必 须考入全班前10名。
一听到名次,徐力心里就厌烦、堵得慌,R不住低声跟母亲说:很难考的,这不太可能。
接着,母亲开始讲自己的不易、蕞低的要求、大学的排名、考不好的后果……
母亲没完没了地唠叨,让已经背起书包的徐力焦急烦燥,血冲头脑,一下子失去了理智,拿着鞋柜上的榔头,朝着母亲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直到她不再动弹。
徐力本可以拥有一个似锦前程,却被母亲的苛刻教育与打 压遏制给毁了。
或许在我们的身边,像徐力母亲这样严苛的只是少数。
但与徐力母亲一样有着同样愿望,同样担心的父母,却是数不胜数。
我是个母亲,也不例外。
我们以“爱孩子”之名,做着“害孩子”的行为,想把他们变成我们心目中期待的样子。
我们担心:不管束他们,就会厌学、走下坡路、学习不好,长大了怎么办?
再看两个例子:
明星萧敬腾,小时候有阅读障碍症,学习很差,经常翘课,抽烟、打架是常事,几乎成了问题少年。后来,一名义工说“为什么不把打架的力气用到音乐上”让他从此不再叛逆且有了人生目标。
著 名作家老舍,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青春时也曾沉迷于烟酒和麻 将,一次因连续鏖战,体力透 支,昏迷不醒,大病了一场。后来,他幡然悔悟,痛悔前非,发奋读书写作,终成了一代文豪。
叛逆是成长必经之路,有过叛逆之伤痛,便有征服之勇气。
那些成功者就是很好的例子。
张德芬说:为自己亲人的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
所以,舍弃多余的“担心”,换作祝福,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02 叛逆,是孩子成长的附属品
总认为孩子到青春期,才算叛逆期。其实,叛逆是贯穿在成长的一生之中。
只不过,孩子年龄不同,反应强烈程度不同。
在小的时候,大概两三岁时,孩子会喜欢说“不”,想独 立完成一件事,不要爸爸妈妈 的帮忙。
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形成主动探索的特质,开始从父母那里,争取对自己的支配权。
比如,路前有个小河沟,你担心孩子安 全,抱他过去。可孩子想自己跨过去,即使抱过去了,他自己也会返回来,自己重新跨过。
到了上学时候,家长开始注重成绩,还未有招架之力的孩子只能佯装听话。
家长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恐惧与焦虑,不通过自身成长解决,反而把转嫁到孩子身上,寄希望于孩子,让孩子满足他们内心需求。
有个小学生突然跳楼自S。留下遗书对爸妈说,他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他们的期望,累JI了,父母也很失望,就想到了死。
自S前,他砸碎了自己的储钱罐,把攒的零花钱留给了父母。他说,他走了,父母不用那么辛苦,可以加些钱,“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
这样的“爱”孩子,真的是爱吗?
他们逼孩子学习,有多少是掺杂了怕小孩出去给自己丢脸的成分,或是期望孩子能为他们的ego带来光荣,甚或是将自己未知的恐惧投射在孩子,加重他们的负担?
孩子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愈发强烈,开始脱离对父母的心理依赖,走向独 立自我。
倘若父母不理解,继续用自己的标准去定义孩子,甚至接受不了孩子的独 立倾向,无法面对孩子的远离。
那么他们就会走上叛逆之路,和父母对着干。
父母越是强烈控制,孩子越是强烈叛逆。控制时间越长,叛逆 时间越长。
徐力弑母便是一个让人警醒的例子。
其实他们在争取自己独 立空间,试图成为自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即使孩子成年,叛逆似乎也不会消失,因为这是成长的一部分产物。
在谈恋爱中,越是父母反对声音大的,他们就越有“非他不嫁、非她不娶”的强烈愿望。更有甚者,俩人快要分手了,一听父母反对,立马又复合。
他们不是为了和父母赌气,只是为了要自己做主。
- 孩提时的叛逆,是孩子主动探索这个世界的开始;
- 青春期的叛逆,是孩子愿意冒险让自己走向成熟的开始;
- 成年后的叛逆,是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开始。
父母只需用爱给孩子创造一个安 全的环境,至于其它,是孩子的自 由。
03 做到这几点,孩子不再叛逆
如果孩子还小,很庆幸,引导很简单:
1.让孩子独 立完成他想做的事情。比如:他愿意把球扔出去,自己再捡回来。你无需帮他捡,只需在旁看护好他的安 全即可。
2.给孩子出选择题。比如:看电视不愿睡觉,你可以让他选择是“再看5分钟睡觉”还是“1分钟”,即使他没有1分钟或是5分钟的概念,但给他选择,就是给他空间,孩子会很乐意。
3.让孩子感觉被重视。比如:当你正忙的时候,孩子想与你讲话,请不要视而不见。可以告诉他:“妈妈有事要忙,给我10分钟时间,一会来找你说话。”
4.坚定而和善地设规矩。比如:吃午饭前,孩子想吃零食,你不允许,他以不吃饭威胁。你可以告诉他:零食要放到饭后吃。你可以不吃饭,但不吃饭就没有零食,而且只能到晚餐才能吃饭。如果你决心不吃饭,妈妈也相信你可以挺到晚饭时候。“
5.和孩子做朋友。专家表示:权 威是一种力量,父母有力量孩子才有力量。父母要保持家长的“权 威”,也要和孩子建立一份朋友关系,在日后可以“引导孩子过自己的一生”。
如果已经成为初中或高中生时,就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了:
1.多给孩子尊重,看到孩子的感受。比如:进入孩子卧室要敲门,不要以谈心为名窥探孩子的内心秘密,孩子偶然为之的事情不要过问,叮嘱底线与安 全即可。孩子有伤心、生气等情绪时,要关注他的感受,但不要强行让孩子告知,用平和、耐心陪伴孩子。
2.不接招。面对孩子种种叛逆行为,不要直接说“不”。比如:孩子要染头发,不要说“不”。当他染头发之后给你瞧,家长第 一反应:“可以啊,染的头发挺可看。”孩子就会疑惑:“妈妈怎么这样说呢?”反而会主动与你沟通。
3.引导孩子价值观。叛逆期间,孩子价值观取向与他的偶像人物有着密切关系。家长可以通过书籍、电影或是组织活动的方式引导孩子向正能 量人物靠近。
4.倾听并信任孩子。无论他是否有骗你,你都要装作相信他,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愿意相信他的。孩子内心都是深爱着父母,你足够相信他,他就不R心长期骗你。
04 结语
有人说: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
叛逆是孩子身体的诚实,是挑战命运的勇气。
理解孩子的内心与勇气,给予鼓励与帮助。
如果孩子的叛逆反复,请相信,那是孩子用叛逆在试探你的耐心,请不要失去信心。
保持前进的步伐,远离消JI质疑的陷阱。
尤为关键的是:
你有精彩人生,孩子才会拼搏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