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一名海南的网友发帖称,老师给全班同学发放了一支“点阵笔”,有特殊的笔芯,笔头旁边的摄像头能捕捉特殊纸张的笔记,将笔记实时传导,学生什么时候写,写了什么,老师那里都会收到通知,暑假作业必须用这个“笔”来写网友在帖内写上“被监视了”“失去了快乐的暑假了”等字样,并表示不能在暑假“最后一天创造奇迹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小学无纸笔化测试?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无纸笔化测试(学生智能纸笔的使用还应综合评估)

小学无纸笔化测试

7月27日,一名海南的网友发帖称,老师给全班同学发放了一支“点阵笔”,有特殊的笔芯,笔头旁边的摄像头能捕捉特殊纸张的笔记,将笔记实时传导,学生什么时候写,写了什么,老师那里都会收到通知,暑假作业必须用这个“笔”来写。网友在帖内写上“被监视了”“失去了快乐的暑假了”等字样,并表示不能在暑假“最后一天创造奇迹了”。

智能纸笔其实是一种即时的信息传输系统,通过特殊的纸笔来收集和上传信息。这种所谓的“黑科技”在技术上并不高深,操作起来也方便可行。若在笔上安装相应的监控设备,在监督的实效上则会更好。商家宣传提到这是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助力教育数字化升级,学校宣传称智能纸笔是老师的好助手,学生的好帮手,提升学习的好工具。除了这些令人振奋的理由外,监督作用也是获得家长支持的关键要素。对于那些缺乏自控力和约束力的学生来说,有了智能纸笔的技术性监督,也能避免他们彻底“放飞自我”,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过,技术性工具的使用都有两面性,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需要综合性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较为科学合理的选择。智能纸笔的正面功能较为突出,不过负面效果也同样明显,一是涉嫌侵犯个人隐私权。未成年人的隐私受到法律保护,既有程序上的规定也有形式上的要求,其中《个人信息保护法》就明确了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四大原则。因而,学校在使用新的技术工具时,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事项都应当按照四大原则来评估,同时必须征得监护人的同意。最主要的是,很多学生认为这属于无孔不入的监控,极易引发他们的反感和抵触。

二是应当把握公私之间的边界。同一种行为在公共区域则具有合理性,如果超过这个边界进入私域则属于违法行为。如在教室里安装监控一度引发是否侵犯隐私的争议,不过考虑到教室作为公共空间的属性,因而尽管不尽合理却并没有违反法律。相反,在孩子书房或手机安装监控则侵犯了个人隐私。智能纸笔在教室中可以使用和推广,但离开了这个特定区域,是否还应继续使用则值得商榷。

三是使用效果如何还需要研判。商家的营销和学校的宣传都极具吸引力,但实际效果如何还得“让学生说话”。从调查的情况看,很多学生认为这种笔使用起来比较麻烦,不好写,而且需要在特殊的纸上书写。新技术的使用,好不好应“不看广告看疗效”,因而非常必要进行使用前后的效果对比,这也是其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核心要素。同时,799元的购置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教育负担,更应防止被商业利益所裹挟。

四是新技术运用带来的压制值得考虑。未成年人的成长离不开管束,放飞自我就会失去控制。不过,过度的管控则会产生“压制性损害”,让孩子变得过度机械化而失去自我,一旦离开家长和老师的指引和带领,就会迷失方向和失去动力。同时,管控过度也会引发信任危机,破坏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在改变未成年人行为的同时,也容易让承担管教责任的家长和老师形成依赖。

从这一点来说,智能纸笔的工具化使用还应坚持综合评估,这既是一个教育课题,同时又超越了教育本身的范畴,兼具隐私保护、权利尊重、未成年人关爱等一系列的要素。在教育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的当下,新技术的介入和使用更应坚持审慎优先的原则。把话语权、评价权、选择权真正交给学生和家长,让孩子的自主权、决定权得到尊重,才能让保护不变成伤害。(堂吉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