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孤寺早先,在珠市口西大街有公共汽车站叫“给孤寺”,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先说给孤寺的念法,在此可不能“望文生音”;正确的读法为——机古四儿,“给”是念供给的(ji)音。
相传,给孤寺在唐贞观年间(公元7世纪中)建立。明代称寄骨寺。清顺治(十六世纪中叶)时重建,称“万善给孤寺”。
给孤寺在民国时期远近闻名,也是因为它与北京“八大胡同”近在咫尺的缘故。早年北京南城就有一首市井歌谣唱到:“给孤寺打粥,云居寺喝。”那意思是,穷人在给孤寺打了“施粥”颠颠跑到云居寺胡同去喝。干嘛去云居寺喝那?那是因为云居寺的窑子里有“相好”的“窑姐儿”,喝完粥——俩人就上大炕“闷得儿蜜”去了。当年陕西巷等八大胡同有一、二、三等妓院,穷汉是去不起的,云居寺胡同净是下等暗门子,是单身穷人手里有俩铜子也能去潇洒的地方。
给孤寺的“给孤”两字来自于佛教典故,相传佛教创始时,有个‘给孤长者’捐出自己的花园,作菩萨道场,所以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叫‘给孤寺’的庙子。北京给孤寺明朝属“正西坊”,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西珠市口大街迤西为西柳树井。北有万善给孤寺。传云创自唐贞观年间,疑即坊巷胡同集之万善寺也。东偏为关帝祠,详寺观。北小胡同曰给孤寺夹道。”那么明朝为什么称其为寄骨寺那?一般认为,寄骨者就是停灵之地;是死者停尸的地方。
据住在给孤寺西夹道,也就是现在棕树二条的老人介绍,因为给孤寺周边“阴气太重”,所以清朝以后此地多有军队驻扎;以图“阳气镇阴”。当然,这些说法都是无稽之谈了。民国日本人占领北平时期,这里曾住过日本宪兵队,后来是国民党宪兵的兵营。
后来,给孤寺成为北京卫戍区一师七团的团部所在地,负责选取前的治安。上世纪八十年代改为武警某支队。
给孤寺公交车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称“板章路”。近年由原宣武区政府立了一块不起眼的石碑,立在武警部队大院内,说明这里是唐代“万善给孤寺”的旧址,现在院内已经全改成现代化的大楼,大概是2003年盖的。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推荐扫描,您就能天天收听阅读《徐徐道来话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