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喝的文物——安顺普定朵贝贡茶

朵贝贡茶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产于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朵贝村将军山脚下磨香河畔。朵贝茶中国贵州名茶之一,自明初洪武年间便作为贡品供奉皇室,清代尤甚。

景迈山茶祖名字(可以喝的文物安顺普定朵贝贡茶)(1)

茂盛的朵贝贡茶古茶树

景迈山茶祖名字(可以喝的文物安顺普定朵贝贡茶)(2)

茂盛的朵贝贡茶古茶树内部

景迈山茶祖名字(可以喝的文物安顺普定朵贝贡茶)(3)

化处镇地处普定县西南部,距县政府所在地 17 公里。化处镇历称"天竺"、"重化",地处普定县西南部,距县政府所在地17公里。东与本县马官镇相接,南与六枝特区木岗镇相邻,西靠六枝特区大用镇,北与本县马场乡、城关镇相连。全镇西北高,东南低,岩溶发育强烈,喀斯特地貌显著。辖区面积 108.95平方公里,辖 34 个行政村和 1 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五万余人。化处镇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季风交替明显,全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 15.1 ℃,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镇域内煤、镁、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经省地质矿产中心检验,境内的土壤PH值在4.40至6.35之间,是茶叶生长的一级土壤,海拔高度、日照时间、降雨量、气候湿度等关键指标,均符合优质茶叶的种植标准。2013年2月21日,国家质监总局正式批准"朵贝茶"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朵贝茶产地范围为贵州省普定县城关镇、化处镇、马官镇、白岩镇、马场镇、龙场乡、猫洞乡、补郎乡、坪上乡、鸡场坡乡、猴场乡11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化处镇现存两千株百年以上的原生古茶树,主要分布在、朵贝村、田坝村、张家村等。其中,推测出北宋时期古茶树有两株(约有近千年历史);元朝古茶树约有20株(645年—735年);明朝古茶树约60株(370年—645年);清朝古茶树约为240株(103年—370年)。据《普定县志》记载:"相传明朝年间朵贝栽种的茶叶曾作过贡品"。可见朵贝茶在北方为上层士大夫认可,品质"其味极佳"。其时,朵贝地名古代前叫"多贝",意思是地下多含矿藏宝贝。随岁月轮转演化为"朵贝"。据《安顺府志》记载:朵贝茶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年一1644年)进贡朝廷。

景迈山茶祖名字(可以喝的文物安顺普定朵贝贡茶)(4)

其中,张家村贡茶山上的最大的一株茶树,占地50余平方米,是最粗、最大、最老的灌木型古茶树,2008年8月经中茶所专家现场勘测,茶龄已逾千年,堪称"贡茶之祖",为灌木型野生古茶树,树根粗壮、枝繁叶茂、树干遒劲,高3.2米,直径0.87米,占地50余平方米,叶片厚实,咀嚼涩中带甘、满口生津,历经千年风霜却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见证了朵贝茶的发展史。这株古茶树每到春天都会吐新芽,每年从古茶树上摘取的茶青可制成茶叶1斤左右。对于较大的数十株原生古茶树,镇政府采取统一编号建档,定期进行管护,尽最大力量保存茶文化遗产。另外一株被命名为"崇祯一号",专家鉴定,该茶树已有近400年历史。据称,朵贝茶在崇祯年间成为贡茶后,当地人又陆续种植上一批茶林,这一株就是当年种植的。此外,该镇老茶树还有"夫妻茶"、"迎客松"等,这些茶树均姿态万千,颇具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在化处镇朵贝村片区,还有数百亩老茶场,栽种的时间在100年至500多年间。生长在张家村贡茶山上一株古茶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张明生、贵州省茶科所茶业专家陈纪明、张其生、孙继海、安顺茶协杨玉斌等均前往考证,认为是目前全国小叶茶树品种中最古老、最大、保护得最好的古茶树,堪称"贡茶之祖"。

景迈山茶祖名字(可以喝的文物安顺普定朵贝贡茶)(5)

景迈山茶祖名字(可以喝的文物安顺普定朵贝贡茶)(6)

镇内出产的朵贝茶是贵州的历史名茶,产于朵贝片区海拔1100米-1300米煤山上。远在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朵贝贡茶即已名闻遐迩,据《安顺府志》记载:朵贝贡茶于明朝崇祯年间曾多次进贡皇帝;1958年朵贝贡茶作为地方特产,选送北京参加全国农展,得到好评;1960年11月,周恩来总理访印回国途经贵阳,普定县人民委员会代表全县人民向总理敬献朵贝贡茶,总理赞其"色清味甘,芳香浓郁";1979年版的《辞海》也记录有朵贝茶;1988年陈云同志题词的《中华传统食品大全.贵州传统食品》一书茶叶栏目收录有朵贝贡茶、都匀毛尖等省内16种历史名茶。如今,在化处镇张家、朵贝、长箐、纸厂等村随处可见上百年的古茶树,有迎客松、夫妻茶等。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后,普定县以朵贝贡茶为知名品牌打造掀起茶叶产业发展热潮。

景迈山茶祖名字(可以喝的文物安顺普定朵贝贡茶)(7)

该树占地50余平方米,为灌木型野生茶树,树根粗壮、枝繁叶茂、树干遒劲,高3.2米,直径0.87米,占地50余平方米,叶片厚实,咀嚼涩中带甘、满口生津,历经千年风霜却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见证了朵贝茶的发展史,可以说,它是普定茶叶的缩影。

化处镇是普定的贡茶之乡,地处该县西南部。现化处镇境内存活的古茶树有上千株,这些古茶树姿态万千,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其中一株"贡茶之祖"树龄已逾千年,自被发现后,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岁月流光,古茶悠悠,朵贝茶香扑面而来。普定茶文化悠远绵长,至今还有时逾百年、千年的古茶树群。从2017年以来,经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查证,普定有古茶树18149余株,主要分布在化处镇、鸡场坡镇、马场镇一带。

景迈山茶祖名字(可以喝的文物安顺普定朵贝贡茶)(8)

 转载《漫说普定朵贝贡茶》一一普定化处镇朵贝茶在明代以前就有名气。相传,三国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刚毅孟获为了感激丞相,敬献空山朵贝茶。丞相品茗朵贝茶,夜观天象研兵书,神清气爽、心静如水击败司马懿百万大军。化处镇原叫"天竺镇",深厚古老佛文化小镇残存三座寺庙。相传,明宪宗年间(1466)天问法师从河南云游到化处,在双风山寺修行。法师带朵贝茶青用小锅柴火杀青.揉搓制茶。用山泉水品茗朵贝茶,参禅悟道,气定神闲,精神振作。取名"天问禅茶"。天问法师不肯离去.直至坐化成仙,化处镇而得名"神仙坐化之处之意"。相传,清嘉靖皇帝为寻找长生不老之丹,曾不理朝政。后得知天问和尚饮朵贝茶成仙,便传旨进贡朵贝茶作养生饮料。皇帝饮后顿觉精神大爽,耳聪明目,从此不再寻丹之术。据《普定县志》记载:"相传明朝年间朵贝栽种的茶叶曾作过贡品"。可见朵贝茶在北方为上层士大夫认可,品质"其味极佳"。其时,朵贝地名古代前叫"多贝",意思是地下多含矿藏宝贝。随岁月轮转演化为"朵贝"。——种植朵贝茶最早算古彝族。汉代以前叫"白罗罗",与毕节地区古彝族"黑罗罗"相对应的古代少数民族。清代诗人.戏曲家舒位在《黔苗竹枝词》写道:"红泥坡下白罗罗,下姓相逢唤阿和。一带青山横作黛,春风吹遍采茶歌。"真实描绘了古彝族风情习俗。——清乾隆镇宁举人余上泗,官至黔西学政,他在《蛮洞竹枝词》写道:"白头巾破白衣颓,扶岸攀罗过水隈。草屋山腰童下指,呼爷牵犬背茶回。"记录各民族生产生活风貌。——在明洪武年间,普定卫.永宁卫等置茶马司收购贵州茶,开辟古驿道"苗疆走廊",开展云南西藏边贸生意。古驿道全长2600里,贵州境内约1800里。是元明到晚清时期数百年来维系西南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的大动脉。其沿线及周边地域各民族互动频繁,留下厚重而多样的历史文化积淀。——明朝14年(1381年)朱元璋为巩固大明王朝,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将军率30万大军远征云南元朝残部。皇帝亲自制定进军路线,平定云南后,留沐英率部世守云南贵州一带,直至明朝灭亡。明军抵贵州后,在普定设大本营,(史称普定卫)。按照江南石头城建筑风格,建起了石头的屯堡建筑,屯田养兵,并将屯军家属和部分移民,从江南地区迁入滇黔。众多外来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随年代摩擦与融洽,形成极富特色屯堡文化,民风民俗生活观念。屯堡茶、朵贝贡茶、小锅茶等是文化的产物。——朵贝贡茶在明代以前就很有名气。据《安顺府志》记载:朵贝茶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一1644)进贡朝廷。从江南迁来的屯堡人,从小在种茶喝茶卖茶的氛围里长大,必然推动普定.安顺地区茶叶的生产与发展。《续修安顺府志》记载:"东乡二堡至石板房一带,土多砂质,宜于种茶,故山麓,园畔茶林几遍,而以诸屯所产尤佳。农民多赖以为业,为出口大宗。"——屯堡人卖茶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走出贵州销往京津各地大名鼎鼎。有屯堡姑娘身着宽衣大襟袍,腰系织锦腰带,腰带结节垂臀后,脚下白网鞋,裹绑腿、衣领、袖口和襟边饰图形花边,竹扁担挑上茶叶竹篮走街串巷叫卖,形成一道文化景观,添加很美生活画面。——明代以来安顺普定盛行砂锅炒茶,尤以织金砂锅为上乘。《续修安顺府志》载:"东南乡一带,田多土少……然其土宜茶宜竹,故茶竹出产颇多。茶植丘垄之间……然制法精良,色香味俱佳,茶商称为上品,销路颇厂,即俗称为'小锅茶'者是。""小锅茶"从萎凋到杀青.烘干气呵成,砂锅杀青后,在石板上揉捻,再用煤火烘干,并不停翻动,整个制茶过程不过夜,避免茶叶渥黄渥烂。——当今,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种茶制茶技术先进,产量规模档次完善,茶叶色香味俱全。"朵贝御峰"、"朵贝御芽""瀑布毛峰"等获全国.省市金银奖。也算是现代人继承发扬先輩一大幸事,因此,精细加工.注重品牌应会产出优质的朵贝茶。

景迈山茶祖名字(可以喝的文物安顺普定朵贝贡茶)(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