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谈到人的修炼,经常提醒我们要“心如死灰”。

为什么“心”要变得像死灰一样呢?

因为心的运作确实难测之致。

有多难测?

1 庄子如何描述人心

《庄子·在宥》中,曾经借老子之口对人心做过一番描述:

人心排斥卑下而争求上进,在上进与卑下之间憔悴不堪;

柔弱想要胜过刚强,棱角在雕琢中受伤;

躁进时热如焦火,退却时冷若寒冰。

变化速度之快,顷刻间可以往来四海之外。没事时,安静如深渊;一发动,远扬于高天。

激荡骄纵而难以约束的,就是人心吧!

人在起心动念之间,竟然可以呈现如此复杂的状况;

更何况,还有人与心表里不一的情形。

2 表里不一的五种人

人与心表里不一有什么表现?

庄子的观察真是入木三分!

在《庄子·列御寇》中,庄子列出了五种情况:

有人外表恭谨而内心骄傲;

有人貌似长者而心术不正;

有人举止拘谨而内心轻佻;

有人表面坚强而内心软弱;

有人表面温和而内心急躁。

庄子最后总结说:“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

就是说,人追求道义有如口渴找水的人,抛弃道义也像逃避灼热的人。

理想主义者一念之转,就可能沦为虚无主义者。

傅佩荣人际交往的四条规则(五种表里不一的人)(1)

3 修炼的第一道门槛

人心如此复杂多变,难怪庄子提醒我们:

修炼之道,首在认识自己,省察自心,然后再对症下药,回归真实的自我。

由此,庄子提出一个特别的观念:“心斋”。

顾名思义,“心斋”是指心的斋戒,代表你的心要像吃素一样,不要想荤的事情。

怎样才叫做心斋?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有一个叫做梓庆的工匠,很会雕刻木头。

他刻的东西逼真到什么程度呢?

“见者惊犹鬼神”,见到的人都惊讶不已,以为是鬼神所为。

国君看了也吓一跳,问他:“你怎么能刻得这么像呢,有什么秘诀吗?”

工匠回答说,我开始刻的时候,一定先要斋戒。

守斋三天之后,心里就不会想“庆赏爵禄”,就是不会去想得到什么赏赐,什么好处;

五天之后,就不敢想“非誉巧拙”,就是不会想别人会不会称赞我,说我技巧高呢?

七天之后,就忘了自己有四肢五官了。

如此一来,只专注于技巧,让外来的顾虑消失;

再深入山林,观察树木的本性,动手加工,雕出让人以为是鬼神所为的作品。

4 心只有一个作用

庄子的故事什么意思呢?

就是把心中功名利禄的念头,想要得到别人赞赏的愿望,都排除掉;

最后连自己的身体都要设法超越,然后才去雕刻。

这个时候,你的雕刻已经没有主观的欲望成见,刻什么像什么,好像宇宙的力量在你身上表现出来,所以叫鬼斧神工。

你没有一个自我,反而不受隔阂与限制了。

庄子用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我们的心平时都是向外追逐,追逐许多具体的东西,而不知道回头;

以致忽略了这个心本身只有一个作用,就是要让它静下来,从虚到静,从静到明。

傅佩荣人际交往的四条规则(五种表里不一的人)(2)

5 如何做到内心澄明?

我们的心如果充满各种欲望的话,它就是乱糟糟的;

把所有欲望都排除掉之后,它自然就虚了,虚了之后就静下来,静下来有什么好处呢?

水如果静下来,就可以当镜子来用,照出一个人长什么样子。

我们的心也是一样,心若澄明的话,宇宙万物皆在我心中,我一看就看到了真相。

我们很容易扭曲看到的事物,以自己的意念、愿望来扭曲。

所以才说,一般人都是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部分。

这是人的一个共性,即使专家学者也不例外。

比如,一群人在一起散步,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

第一个人说“月亮的光是从太阳折射而来的”,这人大概是位天文学家;

第二个人说“嫦娥奔月是多么美的故事”,这人大概是位文学家;

第三个人说“月亮是上帝的另一种启示,让我们在夜晚也可以看到光明,不致“迷路”,这个人显然是位宗教家。

每一个人看到月亮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但这样就不能看到月亮的真相。

你会问:月亮的真相是什么呢?

6 “死灰”中孕生的力量

事实上,很难有人能说清月亮的真相是什么。

因为你一说是什么,就代表你已经有立场。

所以,何必区分它是不是月亮呢?

庄子设法让我们修炼,走向“心斋”这个层次,让自己的心由虚到静、到明。

心的虚静,从外表看来,不就是“心如死灰”吗?

当别人都在耍弄心机、争奇斗艳、巧取豪夺、夸耀富贵时,你却能对“心”下一番涤清与整理的功夫,使它进入虚和静的状态。

再经由适当的修炼,从虚静之中产生光明,就能够到达“灵性”层次。

这样一来,“心”不再成为人烦恼、痛苦的根源,不再是人活着不得安宁的源头;

反而在“死灰”中展现出人类生命中最可贵的部分:灵性的力量。

庄子认为人心的奇妙,莫过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