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陆同志您好,我叫苏振华,您的舞蹈真是令人赏心悦目啊!”

此时,站在陆迪伦面前的,是一个身着军装的中年男人,不算高,也不算胖,两鬓些许白发与眼角那深深的皱纹彰显出了他沧桑的过去。此刻,这个男人正紧张地向自己做着自我介绍,而站在他一旁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海军司令员——开国大将萧劲光。

就在刚刚,结束完舞蹈表演的陆迪伦,忽然被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点名叫了出来。

作为一名海军政治部文工团的一名舞蹈演员,陆迪伦无论如何也想不出,作为自己的顶头首长,司令员同志为什么突然叫自己出来呢?而当她见到萧劲光司令员之后方才明白,肖司令这么做的目的,来要给自己介绍对象,而男方正是眼前这个,看起来要大他20多岁的中年男人。

“小陆同志,你不要紧张,老苏是我的老战友,他看过你的舞蹈表演后就对你产生了好感,我今天来啊,就是想让你们认识一下,当然,至于你们两个能不能成,还要看你们各自的意愿。”

可能是看出了陆迪伦的顾虑,萧劲光坐在了她的身旁,将苏振华的感情故事,一点一点地讲述给了这个年仅23岁的小姑娘。

“说来,我这老战友,也是个苦命人啊……”

上将苏振华离异后生活不如意(上将苏振华离异后生活不如意)(1)

一、被战火摧残的第一段婚姻

“我叫苏七生!我要当红军!”

1930年6月的一天,一群破衣烂衫的小伙子,突然来到了红军设在平江古镇的驻地门口,生生嚷嚷地想要参加红军。这群青年中,为首的人名叫苏七生,是平江一带出了名的“孩子王”,也是出了名的“大结巴”。

1912年,苏七生出生在平江戴家埔,由于在家里排行老七,因此得名“苏七生”。七生小时候家里特别的贫穷,小七刚一出生就差点因为没有食物而被活活饿死,好在慈祥的奶奶为了养活孙子,在村子里面东拼西凑,可算凑出了一点大米,用那清汤寡水的米粥,将七生从阎王爷那里给拉回了人间。

自那以后,苏七生就一直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而这贫苦的生活也形成了苏七生沉默的个性。

由于不怎么说话,七生只知道闷头做事,嘴皮上的功夫自然就差了一些,而每当遇到着急的事情时,“嘴笨”的七生就会变得结结巴巴,所以,邻里乡亲们又给他取了个外号——七结子。

1922年,奶奶与父亲相继去世,十岁的七生只能与目前寡母相依为命,生活比往常更加困苦了。

1926年,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在平江地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说来也真是奇怪,自打红军来到平江之后,一向磕磕巴巴的“七结子”,竟然神奇的不结巴了,就连沉默寡言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性情大变的七生参加了少先队,并且成为了队长,从那时起,苏七生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穷人们翻身做人,再也不做地主们的剥削的对象了!

上将苏振华离异后生活不如意(上将苏振华离异后生活不如意)(2)

那一年,年仅14岁的苏七生直接找到了彭老总,趾高气扬地告诉彭老总,他苏七生要参加红军!看着眼前这个,还没有枪杆子高的小鬼头竟然要参军闹革命,彭德怀与一众军官哈哈大笑起来。看众人嘲笑自己,七生不服气地说道:“你们笑什么!我可是少先队的队长,我就要参加红军!”

见到此状,彭德怀笑着摸了摸苏七生的脑袋说道:“好你个小鬼头!来,看没看见这杆枪,想要闹革命就离不开这家伙,只要你小子长得有这杆枪高了,我就让你当红军!”

听着彭德怀的话,又看了看他立在身旁的枪,苏七生毫不犹豫地说道:“好!到时候,你可不能不认账!”

1930年,此时已经长成青年的苏七生,带着30几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同乡,一起报名参加红军。这一次,彭老总果真没有食言,这些小伙子和苏七生一起成功加入到了革命的队伍,成为了红军战士。

“参军可以!必须先成亲!”这是苏母在得知小儿子参加红军的消息后,对其下的一条“死命令”。

就在几年前,苏七生的大哥也是参军随部队北伐,后来就音信全无,直到今天也不知其生死,这在苏母的心中一直都是难以解开的疙瘩。如今,小儿子又要跟着红军闹革命,虽然她一个妇道人家不懂什么是共产主义,但是她知道,只要是革命就要打仗,只要是打仗就会死人!

大儿子当年没有成亲就参了军,以至于她苏家时至今日也没有个后人,如今小儿子成了家里唯一的男丁,为了不让老苏家断子绝孙,她说什么也要给即将参军的儿子说上一个媳妇。

上将苏振华离异后生活不如意(上将苏振华离异后生活不如意)(3)

就这样,苏母开始向亲戚们四处打听“适龄女青年”,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亲戚的帮助之下,苏七生与邻村的一位名叫余凤娇的姑娘结成了夫妻。

没有彩礼、没有酒席,有的只有一挂从镇上买来的鞭炮,以及一顿再平常不过的便饭。拜天地、拜父母、拜祖宗、闹洞房,就这样,苏七生与妻子完成了婚礼仪式。

翌日清晨,刚刚才结完婚的苏七生穿好衣服就要去红军报道。他的新婚妻子说什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丈夫刚刚和自己成亲,就要随着军队离开家乡。那一天,妻子余凤娇不舍地看着丈夫离去,此后的她,几乎天天以泪洗面,有时她哭泣后的双眼看起来就像桃子般肿大,邻居们见状皆是唏嘘不已。

丈夫走后,余风娇主动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勤俭持家、孝敬婆婆,并于第二年春天为苏家生下来个孩子。后来,她开始四处打听关于丈夫的消息,可打听来打听去,一直没有得到准确的信息,有些人说苏七生在战场上牺牲了,也有些人说她丈夫跟着大部队转移到了贵州一带。

没过多久,国民党军队就来到苏七生的老家,余凤娇戴着“匪属”的帽子,不得不开始四处逃亡,过起了东躲西藏的日子。

在逃亡的日子里,带着孩子的余凤娇常常思念起丈夫,每当夜幕降临她都会做噩梦,以至于她的精神开始变得恍恍惚惚,并最终积忧成疾,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上将苏振华离异后生活不如意(上将苏振华离异后生活不如意)(4)

二、并不圆满的第二段婚姻

1938年,已经改名为苏振华的苏七生,和一众有志青年一块来到了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进行学习。此时的苏七生,不仅改了名字,连身份也从普通的战士变成了团长。

按照组织上的规定,团长级以上的军官是可以申请结婚的,而此时的苏振华显然已经超过了年龄,所以,大家都非常操心他的终身大事。

此时,苏振华已经与家里失联了整整8年,对于只做过一夜夫妻的余凤娇,苏振华也谈不上有多么深厚的情感。当时的苏振华以为,此时的余凤娇可能已经被迫改嫁了他人,所以,他在心理上并没有因此而产生负担。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学员突然得到了苏振华的注意。

这天,苏振华带领着一众学员到山上背碳,而就在苏振华背着黑煤球从山坡上下来之时,一个瘦弱单薄的背影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一个身材单薄的小姑娘,此时的她正背着一大筐煤炭艰难地向前走着。见到此状,苏振华迅速地赶上前去对小姑娘说道:“孟玮同志,别着急,放下炭歇一会儿嘛。”

这名叫做孟玮的女学员是某大队的队长,来自南阳师范,平日里学习刻苦、勤奋上进,成绩一直都是学院中的前列,并且这姑娘长得也好看,身材苗条,五官也清秀,苏振华早在之前就曾注意过她。

听见苏振华的话后,孟玮也放下了木炭,红着脸和苏振华坐在了山坡之上。

上将苏振华离异后生活不如意(上将苏振华离异后生活不如意)(5)

经过一番攀谈之后,苏振华执意孟玮背篓里的碳到处一般给自己,苏振华这种做法让孟玮在少女的心中顿时迸发出对于这个男人的爱慕之情。而令小姑娘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苏振华也是满脸通红,其实,在他的心里,也已经开始喜欢上了这个来自豫北黄河岸边的漂亮姑娘。

得知两人情投意合,却碍于面子始终无法捅开那层窗户纸,身为抗大教育长的罗瑞卿主动站了出来,充当了两人的媒人,为两人牵起了红线。

就这样,苏振华与孟玮几乎是以一种“闪电”般的方式完成了婚礼。婚后,夫妻俩虽然因为工作长期分居,可俩人的感情却始终保持着新鲜,丈夫苏振华在前线浴血杀敌,妻子孟玮则在后方照顾家庭,并先后为苏振华生育了7个儿女。

只是,令苏振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与妻子那连战火都无法摧毁的爱情,却被生活的琐碎瓦解得干干净净。曾经四处征战,夫妻二人聚少离多,两口子并没有产生过多少口角,可和平年代中,两人相聚的时间多了,矛盾也变得多了起来。

孟玮开始变得急躁、易怒,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和苏振华拌嘴。起初,苏振华以为这只是妻子更年期的表现,可当妻子将离婚协议拿到他面前时,苏振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1957年,妻子孟玮突然不辞而别,单独住进了机关宿舍,将六个孩子甩给日理万机的苏振华。从那以后,苏振华一边苦口婆心地想要和妻子重归于好,一边又当爹又当妈地照顾着孩子们的吃喝拉撒。苏振华的境遇被所有人看在了眼里,就连毛主席都曾劝他说:“捆绑成不了夫妻,既已离了,就再大胆地找一个合适的嘛,天涯何处无芳草。”

上将苏振华离异后生活不如意(上将苏振华离异后生活不如意)(6)

最后,在妻子坚决的态度之下,同时也在众人的劝说下,苏振华同意与妻子离婚,这段维系了二十年的感情,最终也没能逃过凄凉的结局。

三、患难与共的第三段婚姻

1959年初秋,海军政治部文工团来到了大连市海军文化宫,在这里为部队官兵献上慰问演出。在舞台的灯光下,一道曼妙的身姿深深吸引了苏振华的目光,只见这道身姿随着婉转悠扬的歌声翩翩起舞,舞姿好似天女下凡一般精彩绝艳,而那个姑娘也确实像仙女一样美丽动人。

坐在一旁的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无意间看到了苏振华的“失态”,而在老苏那紧盯的眼眸里,萧劲光除了欣赏与赞美,还看到了一丝丝爱慕。

就这样,演出结束后,萧劲光就专门找到了那名舞蹈演员陆迪伦,之后便发生了文章开头所讲述的故事。

陆迪伦祖籍湖南,父亲是第一批同盟会的会员,母亲曾经为周恩来夫妇担任过交通员,与陈赓、萧劲光等人也曾有过不少交情。陆迪伦长相清秀,身材曼妙,不仅是文工团公认的“团花”,还曾在电影《红珊瑚》中出演过角色。

陆迪伦是一个热情、善良的姑娘,在听完肖司令讲述完苏振华的感情经历后,她的心中也升腾出一丝怜悯,所以,当时的她并没有直截了当地拒绝苏振华的爱意,她希望两人能够在了解一段时间。

上将苏振华离异后生活不如意(上将苏振华离异后生活不如意)(7)

经过几个月的接触,陆迪伦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比他大上24岁的男人,可正当两人想要喜结连理之时,陆迪伦的父母却传来了反对的声音。在陆迪伦的父母看来,自己的女儿要相貌有相貌,要事业有事业,为什么偏偏要嫁给一个年龄和自己差太多,还带着6个子女的老男人。

世俗的眼光、家人的反对都在此刻煎熬着苏振华,可是,陆迪伦在此时此刻的义无反顾,彻底打消了他所有的顾虑。

最终,真挚的爱情填平了世俗的鸿沟,在1960年喜结连理,从此相伴一生。

婚后,在生活的这场大戏中,陆迪伦用实际行动,将“同甘苦共患难”演绎得淋淋尽致。

1969年,苏振华遭到迫害,年过六旬的他被发配到了湖南零陵的冷水滩农场中进行劳动改造,本来可以待在家里的陆迪伦,因为担心丈夫的身体,硬是跟着丈夫一起来到了这里。

到了农场后,专案组的人对苏振华百般刁难,不仅不给他充足的睡眠时间,而且还让他去挑一百多斤的大粪下田。见到此状,身为妻子的陆迪伦主动找上这些人理论,可苏振华的心里明白,专案组的人如此对待他,为的就是击垮他的意志,妻子去理论也终究是于事无补。

只见,苏振华看向妻子无所谓地笑道:

“小陆呀,挑粪就挑粪吧,我是种田人出身,参加革命前在泥里打过滚呢。”说罢就将百余斤中的大粪挑在了肩上。

见到丈夫如此执着,心疼他的陆迪伦第一时间就从丈夫的手里抢来了扁担,为了保护自己的丈夫,她那单薄瘦弱的肩膀,愣是挑起了一百多斤的粪桶。

上将苏振华离异后生活不如意(上将苏振华离异后生活不如意)(8)

整整5年的流放与迫害,如果没有陆迪伦陪在苏振华的身旁,可能他早就已经遭遇不测。

1979年苏振华逝世后,妻子陆迪伦为了不让丈夫的精神泯灭于世,她拖着病弱的身体,沿着丈夫生前战斗的足迹,调查收集他生前的史料,并最终完成了《苏振华传》,在读者的心中竖立起了一座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