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1)

成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歌舞团,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少数民族文艺表演院团。自成立以来,中央民族歌舞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中央民族歌舞团培养和造就了蒋大为、德德玛、拉苏荣、杨丽萍、腾格尔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并创作上演了《瑶族舞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雀之灵》、《骏马奔驰保边疆》、《天堂》等许许多多有品位、有格调的精品力作。

多年来,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五洲四海,为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中央民族歌舞团(下),带你走近这朵“永不凋谢的民族艺术之花”!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2)

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艺术家们做客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一、广纳优秀人才

中央民族歌舞团荟萃了众多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家,他们带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故乡、对生活的热爱,为亿万观众奉献和展示了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风俗奇观。

1、从指挥摇身一变成为歌唱演员 揭秘腾格尔歌唱生涯的幕后故事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3)

初到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腾格尔

1985年,腾格尔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毕业。当时,中央民族歌舞团民乐团正缺一名指挥,有人向时任团长蒋大为推荐刚刚毕业的腾格尔。蒋大为看腾格尔形象、专业都不错,于是想尽办法把他调进团里。

刚进中央民族歌舞团时,腾格尔在民乐团拉过三弦,当过乐队指挥。那时候,民乐演出市场不景气,民乐团长期处于休整状态。当时正值国内流行音乐发展初期,腾格尔发现,这些流行音乐既能引起大众共鸣又能直抒胸臆。于是,腾格尔有了新的想法,要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流行音乐。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4)

年轻时的腾格尔

1984年,腾格尔从诗人其木德的一首诗中选取了三段,为其谱了曲,取名《蒙古人》。这首歌的歌词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旋律融合了时代特色,兼具流行元素和民间传统曲调特征。1986年,腾格尔参加“第一届孔雀杯青年通俗歌曲大赛”,凭借这首《蒙古人》,顺利进入了前十名,从此开始了歌唱生涯。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5)

歌唱家蒋大为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蒋大为说:“那时候还没发现他唱歌的这个特长。当时大学生到我们团来,都要到贫困地区去支教,他是去到宁夏,后来回来以后他就成了歌星了,唱得非常好,一下就有名了。”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6)

歌唱家腾格尔(蒙古族)做客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后来腾格尔又创作并演唱了很多歌曲,尤其是《天堂》这首歌,不仅是腾格尔的代表作,也成为了中央民族歌舞团的经典保留曲目。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7)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现场

腾格尔(蒙古族)演唱《天堂》

2、民族与流行的完美融合 彝人制造玩出不一样的民族音乐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8)

彝人制造组合

彝人制造组合成员是来自四川大凉山的三个彝族小伙子,组合成立于1996年,于1998年来北京发展,2000年成功推出他们的第一张汉语原创专辑《彝人制造1》,在中国流行乐坛中迅速崛起,获得了很多奖项。2003年,在业内已经小有名气的彝人制造组合带着他们的获奖作品《妈妈》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9)

彝人制造(彝族)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组合成员曲比哈布说:“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是我们的梦想,那里有曲比阿乌姐姐、蒋大为老师、腾格尔老师,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歌手,就像一个民族大家庭,我们选择了中央民族歌舞团,我们就是这个家庭成员,感觉是回家一样地亲切,很温暖。”

所谓彝人制造,就是“彝人制造我们,我们制造音乐,音乐制造美”,是民族和时尚的代名词。彝人制造以其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在中国流行乐坛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10)

彝人制造(彝族)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中央民族歌舞团非常重视、鼓励和扶持彝人制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音乐,为他们提供创作的空间和展示民族音乐瑰宝的平台。

曲比哈布说:“我们每一年都会有新的作品、新的专辑出现,还有新的想法,团里领导也会接纳,而且让我们自由地发挥我们的音乐想法,这也是这个家除了给我们温暖以外的一种信任,我们非常感谢民族歌舞团这个舞台。”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11)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现场

彝人制造(彝族)演唱《妈妈》

3、为偏远地区提供艺术出路 刘媛媛用这些歌曲唱出感恩国家的心声

中央民族歌舞团里有很多演员都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或贫困地区,在党和国家的指引下,中央民族歌舞团为这些少数民族演员提供了演出平台,让每位演员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央民族歌舞团党委书记、副团长黄耀萍表示:“中央民族歌舞团现在有360多人,包含了2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的演职人员占了总人数的一半。”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12)

中央民族歌舞团党委书记、副团长黄耀萍(彝族)

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中央民族歌舞团女高音歌唱家刘媛媛说:“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可以说是我们每一个少数民族演员的梦想。我非常幸运,从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系毕业后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13)

歌唱家刘媛媛(苗族)

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中央民族歌舞团除了培养少数民族的艺术家以外,还特别注重主旋律的创作、主旋律歌唱家的培养,刘媛媛就是得益于这样的培养。刘媛媛表示,祖国是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对党和国家都有一份感恩的心。作为一个苗族的歌唱演员,刘媛媛深知身上背负的使命,决心要把每一个少数民族同胞感恩国家的心声表达出来。自出道以来,刘媛媛唱了《五星红旗》、《国家》等主旋律歌曲,这些歌曲都深入人心,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而老百姓也亲切地称刘媛媛为红旗歌手或者主旋律歌唱家。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14)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现场

刘媛媛(苗族)演唱《国家》

4、宣传藏族文化艺术 扎西顿珠与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不解情缘

扎西顿珠与中央民族歌舞团的缘分源于他的母亲。当年中央民族歌舞团曾两次调扎西顿珠的母亲来北京工作,但母亲希望留在云南,继续为云南民族文化事业奋斗,于是未能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多年后,母亲与中央民族歌舞团错过的缘分在扎西顿珠这一代续上了。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15)

歌手扎西顿珠(藏族)

做客《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来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以后,扎西顿珠最大的蜕变在于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努力宣传好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央民族歌舞团是全国最高级别的少数民族院团,扎西顿珠决心要把自己最精湛的文艺作品呈现在这个舞台上,把民族艺术的瑰宝传承下去。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16)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现场

扎西顿珠(藏族)演唱藏语版《传奇》

二、致敬传统 不断创新——

中央民族歌舞团“永不凋谢”的秘笈

中央民族歌舞团建团近七十年,建立之初以歌舞为媒介,到边疆与少数民族同胞交朋友、联络感情,促进边疆稳定,那时候的创作都比较传统,手法朴实简单。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17)

中央民族歌舞团创作研究部主任、

一级编导 董雪海(藏族):

“我们要创作符合时代审美的经典作品”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文化、生活方式都有了变化。结合这个时期的特色,中央民族歌舞团创作了很多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促进国内艺术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新时代,中央民族歌舞团也在努力创作更具时代气息的作品,用新时代的视觉,新时代的包装和表现手法,讲述当代少数民族的故事。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18)

中央民族歌舞团舞蹈演员 陶妍芃:

“我们不拘泥一种民族艺术风格,

而是多方面积累与学习”

中央民族歌舞团近年来打造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剧目,《锦绣家园》、《舞彩缤纷》、《弦歌逐梦》等一台台精品晚会的演出,展现了为人民立言、为人民放歌的精神境界,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得到社会各界盛赞。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19)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现场中央民族歌舞团舞剧团表演

蒙古族男子群舞《骏马归来》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20)

苗族女子群舞《嘎迪朵》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21)

达斡尔族群舞《打歌打舞》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22)

藏族双人舞《嘎鲁情歌》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23)

傈僳族群舞《阿尺目刮斗嘎来》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24)

哈尼族女子群舞《山谷廻响》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25)

傣族女子三人舞《邵多丽》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26)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现场

中央民族歌舞团歌唱团演唱《我和我的祖国》

翻看近70年的辉煌历程,中央民族歌舞团创作并表演了无数精品,这些精品也成为了几代国人共同的时代记忆。“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是中央民族歌舞团多年来的奋斗目标。相信在未来,中央民族歌舞团能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更多贡献。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27)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现场

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代表们接受节目致敬

本期致敬嘉宾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28)

歌唱家 腾格尔(蒙古族)

代表作:《天堂》《蒙古人》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29)

彝人制造组合(彝族)

代表作:《妈妈》《美丽姑娘》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30)

歌唱家 刘媛媛(苗族)

代表作:《五星红旗》《国家》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31)

歌手 扎西顿珠(藏族)

代表作:《川藏路》《幸福等待》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32)

中央民族歌舞团党委书记、副团长 黄耀萍(彝族)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33)

中央民族歌舞团党委副书记、团长 王成刚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34)

中央民族歌舞团创作研究部主任、

一级编导 董雪海(藏族)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35)

音乐学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 田青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36)

中央民族歌舞团舞蹈演员 陶妍芃

致敬词

五十六个民族在这里携手联欢,

五十六朵鲜花在这里争奇斗艳。

五十六道风景在这里美美与共,

五十六份吉祥在这里祝福家园。

“赞歌”悠扬,“壮锦”缠绵,

“远方的客人”留恋“美丽的草原”。

“雀舞”婀娜,“牡丹”鲜艳,

“冬不拉弹唱”“天堂”的“春天”。

七十年不遥远归来仍是少年,

这里是一座永不凋落的花园。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中央民族歌舞团

致敬词撰文:杨启舫

还记得当年的歌舞团(这个歌舞团不一般)(37)

电视端播出时间:

12月18日 本周六 18:00 CCTV-4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中央民族歌舞团(下)

12月18日 本周六 12:00

登陆央视频客户端

搜索并关注【中国文艺】

观看全网首发

来源:CCTV4《中国文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制片人/杨修雯

主编/杨君君

编辑/石香云

剧照/和卫

END

世界精彩 尽在掌握

敬请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