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蓉 文/摄

“你拿的是什么垃圾?”在垃圾收集亭,在热情而严格的督导员的注视下,面对这句“灵魂拷问”,想必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生活日常。

2018年4月1日起,《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浙江省全面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处理。

多年来,无数生动的生活垃圾分类的创新之举在浙江各地争相上演,垃圾分类这件小事,也成为市民在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

有人赞叹居住环境的改善,也有人吐槽“丢个垃圾都要卡时间”;有人积极参与,甚至无偿做志愿者,也有人把它视作“从天而降的麻烦”,对此冷眼旁观、浑水摸鱼。

浙江的垃圾分类开展得怎么样?创新探索遇到了哪些难关?未来又该如何有效推广?1月13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邀请省政协委员、杭州同心少数民族服务中心理事长兰兰,前往萧山区闻堰街道相墅花园小区走访调研,并与萧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社区与街道工作人员、企业代表及居民代表展开座谈。

杭州垃圾分类怎么做到的(小时记者互动讲)(1)

省政协委员兰兰(中)在相墅花园小区走访调研。

现场,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蓉还进行了一场关于“环境保护”的宣讲,围绕如何将垃圾分类打造成“流行时尚”,与大家展开探讨。

这场走入小区的宣讲是钱江晚报“进小店小站,小时记者互动讲”系列活动之一,期望深入社会基层,让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飞”入千家万户。

现场走访:垃圾收集亭配置智能分类称重设备

杭州垃圾分类怎么做到的(小时记者互动讲)(2)

省政协委员兰兰(左)在相墅花园小区走访调研。

这个拆迁安置小区有近900户居民,自2020年8月1日起推行定时定点垃圾分类。如今,小区内分布着3个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收集亭。

“每天上午6点半到8点半,傍晚6点到8点,这里才能丢垃圾,其余时间垃圾桶会被统一收走。”闻堰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孔小燕介绍。

可是,如果在其他时间需要丢垃圾怎么办?“小区内还设置了一个误时集中收集点,在其余时段也可以投放垃圾,只是要多走几步路。”孔小燕指着不远处的一排四色垃圾桶,提醒道。

“这个举措很人性化,值得推广。”兰兰听了,连连点赞。她感慨说,自己看到一些小区,因为强行推进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在非规定时间,只是把垃圾桶用砖头盖住,又不设置误时投放点,一些人就把垃圾随处乱丢。

兰兰进一步询问:“垃圾分类推行以来,效果怎么样?大家都能自觉参与吗?”

对此,孔小燕给出了一组数据——“小区平均每月收集垃圾总量约48吨,其中,易腐垃圾平均有29.8吨,占比62.1%,可回收物平均有1.1吨,占比2.3%。”从混丢垃圾到有效分拣出易腐垃圾和可回收物,这意味着,短短不到两年,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参与率有效提高。

在现场,兰兰亲身体验了一遍小区居民日常丢垃圾的过程,发现在这种转变的背后,既有尽职尽责的督导员,也有黑科技的助力。

原来,在规定时间,这里的每个定时定点垃圾分类收集亭不只有四色垃圾桶,还配置一台智能分类称重设备和一位分类督导员。

浙江金实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小区每户都有智能芯片卡。丢垃圾前,需要先刷卡,再把垃圾袋打开,放到智能分类称重设备上。电子秤就会利用AI智能图片识别、抓拍上传等技术手段,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辨别,还可以根据垃圾分类的质量和重量,相应累计积分。

杭州垃圾分类怎么做到的(小时记者互动讲)(3)

智能分类称重设备可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辨别。

兰兰注意到,在收集亭的宣传板上,不仅用卡通漫画清晰标识着垃圾分类投放指南,还展示着积分奖励机制和再生资源专场回收计划。

“平时的定时定点收集包括了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四类;同时,为了进一步方便居民参与分类回收和积分兑换,每周六会再开展可回收物回收活动,居民还可用积分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以此来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孔小燕介绍说。

多方座谈:垃圾分类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走访调研后,多方人士围坐一堂,现场畅谈垃圾分类的推广与改善。

在浙江,开展垃圾分类的起点可追溯到1987年。彼时,杭州花园南村和花园北村的800户居民已率先试行。多年来,通过不断创新垃圾分类模式,浙江已促进垃圾投放、收运、处置实现良性循环。

“萧山区已面向居民、村社、镇街和区建立起‘一户三平台’(智能账户和三级应用平台)管理体系,实现对垃圾分类处理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监管。”萧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党委委员李中华介绍说,通过城乡统筹、数智治理,萧山区易腐垃圾收集量已从2018年的20余吨/日增长到目前的600余吨/日。

杭州垃圾分类怎么做到的(小时记者互动讲)(4)

省政协委员兰兰在相墅花园小区走访调研。

各地创新模式的探索,调动了人们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但眼下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会上,不少人分享了自己的切身体会。近几年,垃圾分类的数字化管理推进很快,大家都各自做了一些积极探索,但希望各种数字平台之间的数据能够进一步打通,把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

“之前有小区采取过由第三方公司全权负责垃圾分类工作的模式,但在实行过程中,对于一些问题,第三方公司和物业公司之间存在相互推诿。”闻堰街道一位工作人员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闻堰街道探索出“物业负责制”和“社区统筹制” 的双模式,由社区自身根据物业的实际情况去选定管理方案。

同时,在场多人也反映,目前在垃圾分类的参与上,老年人的积极程度远高于年轻人。比如,相墅花园采取的积分兑换礼品激励机制,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就相对低。

“丢垃圾不是小事,它关乎城市文明,关乎生态保护,关乎我们共同居住的家园。”身为浙报集团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成员,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蓉,由垃圾分类这件小事说开去,围绕“环境保护”展开宣讲。

杭州垃圾分类怎么做到的(小时记者互动讲)(5)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蓉宣讲“环境保护”。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与我们今天调研的主题——垃圾分类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张蓉说,近几年,钱江晚报记者到浙江各地走访过垃圾分类的开展情况,“垃圾分类的推广确实不容易,但在艰难中,我们也看到很多积极的尝试,比如尽职尽责的小区志愿者,比如各种智能化的垃圾分类设备。在此,我要向在座的每一位致敬,是你们以各种方式推动着垃圾分类在浙江的普及和提高,也希望大家能带动身边的人,把垃圾分类真正变成流行时尚。”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