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上坟怎么过清明(汉字与古代丧葬)(1)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在清明之际,我们也看一看,那些与死亡、丧葬有关的汉字形体,包含着怎样的历史文化。

清明│汉字与古代丧葬

文 / 许蓓蓓 王立军

古人上坟怎么过清明(汉字与古代丧葬)(2)

《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从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重死”的价值取向,将丧葬仪式作为人生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后来,随着礼仪习俗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在清明之际,我们也看一看,那些与死亡、丧葬有关的汉字形体,包含着怎样的历史文化。

甲骨文死 金文死 小篆死 古隶死

“死”字甲骨文写作,左边是一个跪在地上的人,右边是一具枯骨,从人从歺会意,表示生者对死者的凭吊。跪着的人头部低垂,表现悲痛哀思之情。《说文》:“死,澌也。人所离也。”这是一个声训,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形体与魂魄相离。”扬雄《方言》:“澌,尽也。”澌的本义为水尽,古人多信魂魄的存在,在他们看来,死亡也意味着肉体和魂魄的分离,是人的生命走到尽头,因此以澌训死。死的本义是生命终止,后来发展出不少引申义。比如“死战”、“死拼”表示拼命,付出最大的努力,以至于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意思;“死路”、“死胡同”取“死”的“尽头”的意义特征;“死板”、“死脑筋”表示呆板不灵活的意思,从“死”的停止不动的状态引申而来。

甲骨文丧 金文丧 小篆丧 古隶丧

“死”又可以称“丧”。《白虎通》:“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不直言死、称丧者何?为孝子之心不忍言也。”死和丧都是生命的结束,但用语不同,丧是避免直言死的委婉说法。丧字甲骨文字形,从,上面有许多“口”。是桑树,于省吾认为,这是一个形声字,众口字表示人死后亲友的哭喊。“丧”是以“桑”为声符。同时,在古人的观念里,丧、桑也有意义上的关联。例如,古代有“桑榆”一典,指日落时余晖所照之处,常喻垂老之年。《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为日出之处,以喻早年;桑榆为日落之处,以喻老年。意谓早年的时光已经逝去,但珍惜晚年的时光勤奋努力,还不算晚。以桑榆比喻人之暮年,生命将尽,正与“丧”的意义相近。另外,古代的发笄从用途上可分为吉笄和恶笄,前者用于行吉礼,后者用于行凶礼,二者的区别主要就在于质料的不同。吉笄通常用象牙为之,位尊者用玉,位卑者用骨。恶笄的材料较为复杂,常见有桑木、榛木、理木及莜竹等。普通丧笄用桑木,也取“桑”“丧”音同。《仪礼·士丧礼》:“鬠笄用桑。”贾公彦疏:“以髺为鬠,义取以发会聚之意。”也就是说,古代丧葬时,用桑木所做的发笄为死者束发。民间俗语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的说法,认为“桑”象征着“丧”,宅前栽桑会“丧”事在前;柳树不结籽,房后植柳就会没有断子,即没有后代。

桑树

甲骨文葬 甲骨文葬 甲骨文葬 小篆葬

人死后需要埋葬。李孝定认为,“葬”字的甲骨文,左半为人之残骨,右半是床,“象残骨置床上,会意也”。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提出,“葬”字或作:“从人在中,即棺椁之属。上有数点以表泥土,或加,皆会葬义。”这种写法,表示死者躺于棺木之中,上面的表示数点泥土,谓棺木埋于泥土之中。另一个字形则加上了双手,把埋葬的动作表现了出来。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表示草,“葬”的意思也就是将死者掩埋在荒草之中。殷商时期埋葬死者是用棺椁的,且有墓地。但在上古时期埋葬死者极为简单,丧葬礼仪也很简易。《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也就是说,上古埋葬死者,在身体上裹上一层厚厚的草木,然后置于荒野之中,既不堆积土堆,又不种植树木作为标记,同时也不计丧期。《孟子·滕文公上》:“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吴越春秋》也说:“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葬”的小篆字形,正符合这一说法,该字形由“茻、死、一”三部分组成。《说文》:“葬,藏也。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荐之。”“茻”就是后来的草莽的“莽”字,表示密集的草丛;“死”指尸体;“死”下的一横表示用来垫着尸体的草席,《说文》所说的“荐”就是草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礼仪制度也逐步发生了变化。原始时期简易轻薄的丧葬之礼不复存在,变得繁缛和厚重。丧葬礼仪在社会生活中变得异常重要,成为维系社会道德伦理和封建统治秩序的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庸》:“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大戴礼记·礼察》:“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信死忘生之礼众矣。”如果侍奉死者如侍奉生者一般,则仁智兼备,社会稳固;反之丧葬之礼废弃,则君臣关系会遭到削弱,导致伦理崩坏的严重后果。可见丧葬制度在当时的重要意义。

丧葬制度的这种变化在汉字字形中也得到了体现。由于后代十分重视丧葬,丧葬的程序也就变得十分复杂。人死之后,首先要入殓,也就是将死者穿衣入棺。殓分为小殓、大殓。小殓是对尸体进行洗浴、穿衣,然后在其口中放入米、贝、珠、玉等物,意为让死者在归阴之路上不受饥饿或有盘缠费用,称为“饭含”。大殓即把尸体放入棺材。殓字本作敛,殓是专为殡葬而造的后出字,经籍中多作“敛”。《释名》:“殓者,敛也,衣死也。”《说文》:“敛,收也。”《尔雅·释诂》:“敛,聚也。”敛就是收束聚集的意思,从攴佥声。攴表示跟手的多作有关;而声符“佥”则有示源的作用。《说文》:“佥,皆也。”由亼、吅、从这几个构件组成。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佥》认为:“亼”训“三合”,“从”从二人,“吅”从二口,“人各一口,二人二口,二口相合,故为佥也。二口犹言多口,不必限于二也。”以手聚集某物使其全,就是敛和佥在意义上发生的关联之处。从佥之字多有收束汇聚的词义特点。殓是将死者整理仪容穿好衣服之后装入棺中;捡是将物品拾捡起来;检是查验、检束物品或事件使其规则整饬;匳是鏡籢,即盛镜的竹匣,将镜子收起来使其规整。

马王堆一号木棺椁

古代盛放死者的棺也很复杂,分为榇、棺、椁。榇是最靠近尸身的棺。《左传·襄公二年》:“穆姜为榇。”《疏》:“榇,亲身棺也。以亲近其身,故以榇为名。” 榇的外面就是棺。《说文·木部》:“棺,关也,所以掩尸也。”这是用声训的训释方法说明用棺的目的在于掩护尸体,延缓其腐烂。棺的最外面是椁。椁(槨)字从郭声,从词源来看,郭、廓、椁等词同源,有“外边”、“外缘”的意义特征。如郭的本义是外城,指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广韵》:“内城外郭。”廓是物体的轮廓,而椁是外棺。古代普通百姓是用不起椁的,能有一口棺材就不错了。但上层的贵族觉得用双层的棺椁还不足以防止尸身腐烂,于是往往使用多重棺椁。《荀子·礼论》中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是说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由此可见古代等级差别之大。

甲骨文宾 金文宾 小篆宾 小篆殡

尸体入殓后,并不立即下葬,有一个停柩待葬的过程,目的是让亲朋好友来吊唁,这就是“殡”。“殡”字从歺、宾声。甲骨文的宾,其上像屋形,中间象人形;下面是“止”,象足形,表示有人自外而至。所以甲骨文“宾”字像人在室中迎宾之形。金文和小篆改从止为从贝,这是因为“古者宾客至必有物以赠之……故其字从贝。”(王国维《观堂林集》)“殡”字从宾得声,其实在意义上也是自宾字分化而来。《说文》:“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从歺从宾,宾亦声。”《释名·释丧制》:“於西壁下塗之曰殡。殡,宾也。宾客遇之,言稍远也。”以宾客之礼去对待停柩待葬之事,就是“殡”。王力《同源字典》把殡、宾列为一组同源字。

经过殓、殡之后,便到了丧葬仪式的最后一步了,也就是下葬。前文已说人类初期对尸体的处理很简单,并不掩埋死者,而是仅仅置于荒草之中,后代才形成了用土埋葬的习俗。灵魂入土乃得安宁,坟墓成为了人的最终归宿。“坟”“墓”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同,二字经常连用,没有区别。但在古代汉语中,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墓葬是在地面挖坑,尸体放入后把土坑填平,上面不封土堆,称作“墓”。《礼记·檀弓》:“古者墓而不坟。”《方言》卷十三:“凡葬而无坟谓之墓。”西周时期,长江下游的东南地区因为地下潮湿积水,因此不在地面挖坑,而是在地上用河卵石铺砌出墓室,放入棺椁,然后用土沙埋起来,形成大土堆,称作“坟”。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结合了二者,形成了既有墓穴又堆土堆的墓葬。

小篆坟

坟原作“墳”,从土、贲声。从音义关系上来说,坟、贲、獖、蕡等词同源,其词义特点是隆起而大的样子。《集韵》:“贲,大也。”《尚书大传》:“天子贲庸。”郑玄注:“贲,大也。”公猪去势后长得肥大,叫做“獖”;蕡指果实多而大,《诗经·周南》:“桃之夭夭,有蕡其实。”而“坟”本指高大的土堆,强调坟墓是高出地面的大土堆这一意义特征。

甲骨文莫 金文莫 小篆墓

“墓”字从土、莫声。“莫”甲骨文中,是日,是草丛,日在草丛中,表示太阳将要落下,也就是黄昏的意思。《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墓”字从“莫”孳乳,日落和人死,在古人看来,都是走到时间、生命的尽头。《说文》:“墓,丘也。”这是人所归葬的地方。

将死者埋入坟墓后,其家人要戴孝守丧,叫服丧。服丧期有长有短,据《礼记》记载,依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服丧期可分为三月、五月、九月、一年、三年等,至亲一般是三年。服丧期间着孝服,不参加娱乐活动,不修边幅,不办喜事,并在特定的日期对死者进行祭奠,以寄托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和哀思。

文章来源:《汉字的文化解读》,商务印书馆

王立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文学院党委书记。

董京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章黄国学主编。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美术编辑:张臻 孙雯 高佳玉

责任编辑:蔡若葵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