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曾被慈禧太后夸为“再造玄黄之人”。当他逝世后,慈禧太后当场落泪,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李鸿章在国外所获赞誉更高。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曾称他为“东方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然而颇具讽刺的是,西方列强常常点名李鸿章代表清朝政府去签订不平等条约。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只好求和。当时,清廷张荫桓、邵友濂到日本讲和。日本“以其人微言轻也,拒不纳。”清廷无法可施,只得改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谈判。

今天勇哥就跟大家讲讲他最后一次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事情。

1900年5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联军很快攻占天津,进入北京。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匆忙西逃。就在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先是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罪已诏”,表示“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随后命令两广总督李鸿章、庆亲王奕勖为全权大臣,与八国联军进行谈判。

李鸿章怎么签订辛丑条约的(1900年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前嚎啕大哭)(1)

当时,李鸿章已经77岁了。垂暮之年的他,依然被朝廷派来“揩屁股”。这是李鸿章的悲哀,还是整个大清帝国的悲哀?

当年7月,李鸿章离开广州,乘坐一艘俄国军舰北上。临行前,南海知县裴景福问他,可有办法,制止内乱,让国家少受损失。李鸿章摇头缓缓回答:“内乱如何得止?我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9月,抵达天津后,李鸿章看到刚刚经历八国联军蹂躏的天津城,满目疮痍,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在已成废墟的直隶总督府前,李鸿章徘徊良久,触景伤情之际,突然像个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李鸿章为谁而哭?

他哭的,是这个效忠一辈子的大清王朝。大清王朝犹如一座庞大而破旧的大船。李鸿章纵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过是像“裱糊匠”一般,尽力而为,却最终不能阻止这座大船不可逆转地走向毁灭。

个中悲凉,谁人能知?

哭归哭,谈判还得照常进行。

在短暂的停留后,李鸿章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北京的情况比天津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如时人的记录中所言:“京师尸积遍地,腐肉白骨路横”,“火焚数千万家,昼夜烈焰腾空”。

李鸿章唯有一声叹息。

谈判开始了。

李鸿章怎么签订辛丑条约的(1900年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前嚎啕大哭)(2)

这是一次长达9个月的艰苦谈判。八国联军提出议和谈判的六项原则。第一条就是“惩办祸首”。众所周知,挑起八国联军侵华的“祸首”就是正在狼狈西逃的慈禧太后。李鸿章当然知道这一点。但是,他必须不惜任何代价,避免让八国联军追究慈禧太后的责任。

这种代价,就是整个国家的主权。

举一个例子,当时中国人有4.5亿。西方列强就提出“人均一两,以示侮辱”。于是,大清帝国要向八国联军赔款4.5亿两白银。

只要不追究慈禧太后的责任,一切都好商量。4.5亿两白银又算什么呢?朝廷回电:“应准照办。”真正做到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李鸿章怎么签订辛丑条约的(1900年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前嚎啕大哭)(3)

最终,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近代以来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共12款,19个附件。主要内容有这四点:

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作为条约的签订者,李鸿章何尝不知道条约对中国的巨大损害。他签字回去的当天晚上,就大口大口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判断是胃血管破裂。【资料扩展:大快人心:英国军舰在长江横冲直撞 此四川军阀下令打烂它!】

随后的两个月,李鸿章的病情急转而下。11月7日,躺在病床上的李鸿章忽然嘴唇喃喃颤动,两行清泪从眼窝中滚出。片刻功夫,李鸿章就气绝而亡,享年79岁。【资料扩展:当妻子和小妾发生矛盾 山西王阎锡山一招处理得妥妥当当】

————————

给你好看的历史:勇哥读史

微信公众订阅号:yonggedushi(长按复制添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