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沁香一瓣 责编:一默

散文走进伦敦大英博物馆(1)

在西欧游览采风的日子里,在文友陪同下,第一站去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那天,在去大英博物馆的车上,当地中文导游就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大英博物馆初创时的一个故事。 说的是公元1753年,英国有一个名叫汉斯•斯隆的爵士,他不仅是著名医生,而且平时又是喜欢收藏的大家。据介绍,汉斯•斯隆一生收藏了79575件他所喜欢的各种物品。在他步入年老的时候,他立下遗愿,要把自一生所收藏的千奇百怪的珍藏品拿出来,建一个稀有藏馆,免费给有兴趣的民众观看。但由于他的财力不足,藏馆一直没有建成,他的心愿却没能如愿。 汉斯•斯隆94岁那年得病去世,此馆依然没有音讯。在当时的有识提议下,英国政府才采用了发行的形式筹集了资金,由成立的董事会出面,在伦敦挑选和购买了一幢十七世纪晚期的旧建筑,经过稍作装饰后整理,就作为汉斯•斯隆爵士藏品的展馆。在汉斯•斯隆爵士故世6年之后的1759年的1月15日,展览馆向社会开放,由此拉开了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序幕。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博物馆只是向“好学与好奇的人士”免费开放,而且规定要在导游陪同下才能进入,一度显得比较有点神秘。消息传开,人们纷纷前往观赏,这就是大英博物馆的由来。 提指算来,就在我们到到达大英博物馆的那天算起,大英博物馆已经整整走过了近260年的历史。博物馆从初创到后来多次进行扩建翻新,馆内的展品已经由最初的近8万件增加到800多万件,接待的游客已经遍布世界各地。

散文走进伦敦大英博物馆(2)

在博物馆,我们戴上了中文听讲耳机,走进了大英博物馆的展览大门。大英博物馆的主楼是仿效了古希腊式的建筑,正门是高大的柱廊,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罗马式圆柱,上方是装饰的浮雕山墙屋顶,有一定的气势。 博物馆总共有八层楼,划分为亚洲馆、欧洲馆、非洲馆、美洲馆、古埃及馆、古希腊罗马馆、中东馆、特别展览馆等部分,每个部分包含了数量不等的展厅。从正门进入馆内,就可到达大中庭,大中庭连接着四面八方。据来自中国参观的游客告诉我,在里面走马观花地观看,至少也得走上四个多小时才能浏览一遍。由于大多数游客都是随旅游团队而来,所以只能抓紧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有关展厅进行欣赏,凡有收藏方面爱好的有关研究和兴趣人员,一般都会在附近住上几天,一天没看完的还可以在第二第三天延续参观……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决定走马观花的游览一遍。很凑巧,在我们到达时,大英博物馆已经整容一新,原本是露天的大中庭上方已经改建为一个玻璃采光大罩天幕,那些形状奇特的钢化玻璃与白色钢结构相组合,似撑起了博物馆的一片天空。这里采用了灯光和采光相结合的设计,即使是阴天,里面也会亮如白昼。站在大网格状的天幕下,我的头顶上空仿佛漂浮着一张巨大的蛛网。

散文走进伦敦大英博物馆(3)

大中庭的四周,还装饰着一排排古典雕塑,有大理石雄狮和复活节岛的石像等,边上装饰的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图书阅览室。图书馆是游客休息时的好去处。瞧!开架式的图书馆排列成一个圆弧形,陈列了众多对公众开放的文学艺术文献和书籍,游客进入阅览室,就可以欣赏到环形墙壁上的藏书架,也可以随意探秘书架上的那些你想要看的书籍。 图书馆阅览室的入口处,标着共产国际伟人马克思的象和介绍,上面还用英文介绍了贵族出生的剑桥大学教授凯恩斯等名人的名字,图书馆以尊重历史的开放的方式,纪念伟人马克思曾在这里勤奋阅读过的故事,受到游人点赞。看到马克思的名字,我就会情不自禁想起小时候读书时老师讲过的马克思与“大英博物馆”的有关故事。 还记得在学校读书时,曾读过“马克思的脚印”故事。说的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在英国时,常常来到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孜孜不倦地刻苦读书,把书当成为面包和牛奶。从1850年6月起,马克思每天总是最先来到这里的阅览室,经常埋头于这个图书馆看书,他在这里从事《资本论》在内的数项研究。他总是喜欢坐在图书室右首最后一排的第一张坐位上。有人曾作过统计,他勤奋阅读和作笔记的时间长达25年之久。每当他感到兴奋的时候,常常要用右脚在地上用力拖几下,天长日久,座位下边的那块水泥地被他的脚鞋磨掉了整整一层,形成了两个清晰的脚印,就像是盛开的花朵。当我走近图书馆被保留下的马克思看书的位置,我看到了地上的两个脚印,那一刻我被马克思的“刻苦”、“持之以恒”的阅读者精神所感动。从而使我认识到,读书破万卷的重要意义!这是大英博物馆围看人最多的地方。我的眼前似乎看到了双眼炯炯有神和浓浓胡子的马克思。 在大英博物馆内的近百个展厅中,展出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艺术珍宝,由于这个博物馆是全开放式的,所以只要有兴趣,只要你想观看,都会满足要求,不会拒绝。在这个开放的博物馆内,还可以全程自由拍照。在大厅里的每一处,都会看到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中青年、还有和父母牵着手一起游览的孩子。 在大英博物馆参观中国的珍贵藏品,一直都是备受世界各国游客青睐的,这里的展品横跨了中国5000年文明史,从新石器时期开始到清朝各代的珍贵文物都被陈列在这里,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具有悠远历史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 据有关资料介绍,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共计2.3万件,是海外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1992年,中国及南亚展厅在香港实业家、收藏家何鸿卿爵士资助下进行了装修,设立了“何鸿卿爵士东方文物展厅”,当年11月9日由英国女王揭幕。该馆为大英博物馆10个专业部门之一,包括了收藏、保护、修复、研究等来自中国和亚洲等国的文物。 中国及南亚展厅全长115米,是整个博物馆中最长的展厅。中国馆门外题了一个极富有概括力的“伟大的王朝”牌名。说明大中国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走进中国馆,放眼都是精美的文物,这在世界文明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作为中国人,参观游览的重点当然是看东方文明的中国展馆,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物摆放在第33号展厅,其展厅面积与古埃及、希腊等面积最的大的展厅平起平坐;展品按年代排列着,各国观众大多喜欢在中国古代文化物证中徜徉,纵向推进,横向比较,看了都会翘起拇指,赞美中国的历史悠久、文明和伟大。 走近中国馆展厅内,可以看到从古代到近代按年代展出的文物珍品,包括石器、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壁画、雕像等中国文物2000余件〔有许多还没有展出〕。展厅中有书法、绘画及丝绸等文物,展出了中国的古今玉器、漆器和瓷器艺术品。一排排玻璃柜中,商周时代的铜壶,铜鼎,铜杯,还有战国时代的编钟,交相辉映,流线简洁,色调平和。那一刻我看到了我们祖国的伟大,看到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心灵手巧、智慧通天。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的数据可知道,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的文物有23579件。有6000多年前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甲骨文、竹简;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种金玉制品,刻本古书和地图、铜币、丝绸、刺绣、书画、珐琅雕塑、景泰蓝、漆器、竹编等等。而这两万多件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宝中,还有十分之九都被存放在还没开放的藏室中。

散文走进伦敦大英博物馆(4)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介绍中,文人大多寄情山水,翔鸟走兽、花草鱼虫等处,赋诗作画,不亦乐乎,而当时的人物却画得比较少。所以凡宋代以前的人物画,如今大多可以称之为国宝,闻名遐迩的《女史箴图》就是当之无愧的佳作。在展厅,《女史箴图》被平整地裱在两块长长的木板上,放射出久远的艺术和历史之光。它似乎有一种力量在稳住脚步,迫使游客放慢脚步停下来,从内心敬畏中国悠久的艺术作品。 以前曾听历史老师介绍过《女史箴图》,它的作者是东晋博学多才的顾恺之,顾恺之是江苏无锡人,从小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人称为“三绝”,即画绝、文绝和痴绝。他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是无可争辩的宝物。《女史箴图》在世界上仅存的两本皆为摹本。一为南宋摹本,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为唐摹本,公认品质为上,接近古画原貌,就是在现今的大英博物馆。据说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在大英博物馆一年只展出两次。能亲眼目睹《女史箴图》,不仅仅是眼福,更是一种缘分。那天,我们欣赏到了《女史箴图》图。许多懂行的人为此欣喜若狂!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绘画中,堪称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中国重宝。据史料介绍,《女史箴图》本为清宫所藏,它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乾隆去世后,《女史箴图》一直被收藏于紫禁城建福宫花园,慈禧太后时期又被移往颐和园。这是一件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圆明园后遗失的国宝,是被一个叫基勇松的英军大尉在劫中抢到英国的,后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这是一段令人沉痛的历史故事。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圆明园,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他们共同“分享”了圆明园这座东方宝库,还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后来又有哲人评论说:圆明园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了被挨打的证明。说得入木三分。 看到《女史箴图》,我的耳畔立刻响起当年博学多才的历史老师在讲课时引伸出并讲的故事,很发人深省。说的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被日军打得连连败退。这是1942年的2月,我国组成了一支精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开展了针锋相对的艰苦作战,在仁安羌的一场战斗中,中国远征军与日军浴血奋战,解救出了当时被围困的英国军队,此消息顿时轰动了英伦三岛。英军被迫向印度方向撤退回国,中国远征军名声大振。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又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中国军队又组成敢死队,绕到日军背后作战,使得日军腹背受敌,溃不成军逃跑,日军指挥官也自杀。当时中国远征军的兵力达40余万人,在这一战中直接伤亡人数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当时的英国政府为了感谢中国军队在缅甸解除日军之围,曾有意要把顾恺之的珍品《女史箴图》归还中国,但他们同时又提出还可用赠送一艘潜水艇,但必须是和《女史箴图》这二件物中选择一项。当时的中国政府由于战时需要先进的武装设备,就选择了潜水艇。所以,当我看到《女史箴图》真品时时,顿时浮想联翩。 在中国著名的陶瓷馆,我看到了中国的价值连城的精美陶瓷,还在简介中认识了一位喜欢收藏中国陶瓷的已故的英国人大维德。据说大维德此人在18岁时就来到中国,在和中国的陶瓷接触中喜欢上了中国的陶瓷,并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千方百计收藏了中国著名陶瓷一千七百多件。据说大维德不仅热衷于收藏,还注重中国陶瓷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翻开历史的记录,大维德热衷中国陶瓷收藏的时候,正值二十世纪前半叶时期,那时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时的中国国门洞开,许多东方艺术真品被卖被盗,流向国外。而软弱无能的政府竟然无法阻挠。大维德就在这个时期,他把眼中认为好的艺术品出低价买了回去。在今天的大英博物馆中,有一对著名的中国的元代瓷器藏品名青花龙纹大瓶,就是被大维德在当时运往英国的。

散文走进伦敦大英博物馆(5)

此大瓶造型挺拔,俊秀,难得成对。细看龙凤纹,云纹,象鼻和瓶耳,只见缠枝莲纹,实属元青花之中的精品,它在青花瓷中可以说天下第一。瓶颈上还有文字写着:“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这段文字以青花书写于瓷器之上,有地点、人物、事由、目的、时间,不疏漏一点。内容丰富,绘制精良,故此元青花大瓶当成为展馆中的精品之首。据说在1950年,戴维德将这批陶瓷捐赠给了伦敦大学。两年之后,伦敦大学成立了大学博物馆,开放给学生、学者以及民众参观。如今成为了大英博物馆中的精品。 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瓷精品,我看到价值连城的经典瓷器竟然有11件之多。有宋汝窑三足奁;宋耀州窑刻花大盒;宋定窑刻花大梅瓶;宋红斑长颈瓶;宋官窑侈口瓶;元青花釉里红大罐;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执壶;明永乐青花海水龙纹扁瓶;明成化鸡缸杯;清雍正粉彩花鸟扁壶;清乾隆珐琅彩芦雁执壶等。这批高品质的中国陶瓷,几乎囊括了中国陶瓷的整个发展史,这里是被公认为除台北故宫、北京故宫之外的第三收藏展。看到这些经典国宝流落在海外,作为一个中国人,心情可想而知。 在中国厅的中央墙上,还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细看,割痕犹可见。由于历时太长,长期暴露在空气中,那些颜色已经淡得几乎要看不清了,当我看到罗汉身后的敦煌壁画的破损程度,实在感到令人痛心。

散文走进伦敦大英博物馆(6)

说到敦煌石窟的这幅造像壁画,中文导游又把它与100多年前的一个名叫斯坦因的英国人和一个当年看守敦煌壁画的名叫王道士的人联系了起来。那年,王道士受托只身来到甘肃敦煌守护壁画,在整整的8年时间中,他怀着一颗对宗教的虔诚之心,默默地管理并修复了破落的庙宇,曾经一度费尽心机。就在他得意非凡的时候,来了一位英国人,名叫斯坦因。他知道这里有历史悠久的中国壁画,便动脑筋想占有它。但王道士的脾气很古怪,他接触后一下子难以捉摸。斯坦因很想花钱买通王道士得到这些珍品,但他害怕王道士不肯,在这人烟稀少的地方,他总是以参观已修复的庙宇为名,偷偷摸摸去欣赏这些壁画。在参观时,他一直赞不绝口,用他的所有赞美之词去感化王道士。用崇拜的方式敲开了王道士的感情之门,让王道士对他有了一些好感,少了一份戒心。在以后的日子里,斯坦因将其发现的丝质绘画及部分的经卷以“深入研究”为名,经王道士同意后在一个晚上用一辆马车装满后被突然带走,据说后来,当王道士问起研究情况的时候,斯坦因己突然不知去向,这批国宝级的文物就这样被辗转来到了大英博物馆…… 离开中国馆,导游又带领我们参观了古埃及文化、两河文化、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化的展馆,我们犹如在时空中穿越。这里摆放的镇馆之宝除埃及罗塞塔石碑、雅典帕特侬神庙雕塑外,其它经典作品也很多,真是一个珍宝聚集的世界。博物馆里有许多尸体,人们叫他们木乃伊,是属于人工干尸。最著名的要数“姜人”,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姜人”则属于自然干尸。古埃及的木乃伊馆也是大英博物馆知名的受欢迎的藏品。馆内有大约有80具完整或者几近完整的人类木乃伊,以及和它们一起保存的葬礼用品。埃及人制作的木乃伊,据说是因为埃及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躯体内复生并进入永恒的国度,所以要妥善保存尸体。最初是人死后被简单地埋于热沙中,由于气候炎热,就自然干燥,经历了数个世纪的不断进化,那些尸体得以越来越完善的保存。最早被保存下来的尸体,是在公元前3200年。所以许多不同国籍的参观者对这个馆也怀有浓厚的兴趣。可以这么说,完整地看一遍大英博物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看了一部世界和人类的发展史。

散文走进伦敦大英博物馆(7)

走出大英博物馆时,和我们在一起参观的一位旅居英国的一位四川籍老人说:我小时候读书时先生曾说过:在中国盛唐时期,当时的英格兰还是一个荒凉的小岛,而此后的几百年间,他们在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中日益壮大并强盛起来。大英博物馆那些价值连城的原本是中国的国宝被展览在他国的馆中,这是“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感受到了在新的时代实现中国强国梦的重大意义! 听了这位老人的话,我望着大英博物馆,又一次浮想联翩......

散文走进伦敦大英博物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