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3.3)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怎么对待音乐呢?这里说的不是“为富不仁”,而是身而为人,就应该有“仁”的品质。

孔子讲仁的目的 孔子谈仁(1)

“如礼何”“如乐何”,讲得都是礼乐制度。孔子欣赏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一整套全备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依礼乐而行。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民间的歌谣,“雅”是朝廷正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不同的身份、等级可欣赏或使用的音乐、舞蹈也不同。这一点在《八佾篇》3.1中也有讲到。

孔子讲仁的目的 孔子谈仁(2)

礼乐制度在稳定当时的王权和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这套制度如今看来也意义非凡——区别于远古的巫术和巫祭文化,礼乐的诞生是理性文明的象征,代表着敬礼重德,是对“人”的地位的肯定。

也是从周代开始,人们的历史意识和时间意识发展起来,史官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代之以历史坐标上的职业信念。我们能看到的《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都是因为有了周代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

孔子讲仁的目的 孔子谈仁(3)

而孔子强调的就是:“仁”是礼乐制度的核心,没有仁慈、仁德、仁爱,其他的政治文化制度都无从谈起。[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