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很威风。”“因为可以写出好文章。”
——“你觉得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有好词好句。”“把一件事情说清楚了。”“准确。”
——“有图就有真相吗?”
——“这张图里面有拷贝的树叶。”“这张图被裁剪过了。”
——“你能从繁杂的信息里面厘清事实吗?比如这首诗,这家人幸存几人?”
——“应该是3个人。”“好像是1个人。”
在9月11日举行的“新闻晨报学记团2021学年首场培训讲座”上,新闻晨报副主编秦岭,用一个个问题,和刚刚穿上“红马甲”、领到《学生记者证》的小记者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引导小记者们学习像记者那样去观察、探索和求真。
这是孩子们在中小学阶段,拥有一份小记者经历的意义所在。
晨报学记团迎来新成员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从此就要在实践中磨练采访写作新本领。
嘉 宾 寄 语
晨报学记团导师代表、《中文自修》杂志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范少琳老师寄语小记者们:
同龄人的分享
自2017年11月5日成立以来,晨报学记团共组织300多场课程活动,涵盖主题性参观采访、城市探索、科学探究、阅读分享、职业体验,以及社会公益等,多样化、多领域的经历丰盈了孩子的内心,提升了孩子的能力。
2020学年优秀小记者代表——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支欣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六年级傅钰淇分别上台发言,讲述了他们在晨报学记团里收获的点点滴滴。
穿上“红马甲” 收获魔法时刻
(节选)
晨报小记者 支欣聆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去年9月13号我在上海报业集团第一次穿上红马甲,拿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手牌,定格下人生新起点的那一刻。从那天起,我便爱上了身着“红马甲”。因为穿上它,你就能像哈利波特一样穿过九又四分之三的站台,去实践、去经历一个个的魔法时刻。
我身着“红马甲”,走上街头,给路人科普消防、护牙、道路安全知识,调研市民们关于爱粮节粮的好方法;我走进科技馆,在“3M科学总动员”课堂里,经历一场科技点亮绿色未来的科学魔法之旅。我在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小白楼里,收获一颗坚定、执着、踏实的“匠心”;在“社会观察家”一日营里,化身小小制茶师,亲手做出了一份拥有独一无二编号的普洱茶茶饼。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爱“追星”,爱打卡“网红”,爱表现自己。我们晨报学记团的“红马甲”们也“追星”,我们与作家曹文轩、梅子涵面对面,向竹编非遗大师唐正龙爷爷学做竹编小船;我们也打卡“网红”,我们打卡的是“网红”15号线吴中路地铁站,还有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武康路;我们也会表现自己,我们给疫情第一线的“大白”们跳手势舞,烧一手好菜、写一幅对联,给留守沪上的人们送上新春云祝福。
新学年开始了,小伙伴,魔法道具“红马甲”已经准备就绪,让我们一起穿上它出发,去收获满满的魔法时刻吧。
(节选)
晨报小记者 傅钰淇
上海华师大附属进华中学六年级
今年是我加入新闻晨报学记团的第5个年头,很高兴有机会和各位新记者分享一下我的体会和经验。
记得第一次参加采访活动时,妈妈给我穿上小记者特有的红背心,把录音笔放在口袋里,还帮我装上了笔记本和笔,做足了准备。但到了采访时,我作为一个新手,紧张又兴奋,光顾着听,没记笔记,回去之后大脑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从何入手。所以做记者,在现场要做记录。
还有一次在华师大采访终生教育展。我没有提前准备,一进去完全找不到方向,只能在各个展位间晃来晃去。带教老师看我如此,带着我来到一个展位前,我只能硬着头皮随便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对方反客为主,开始采访我。所以,采访前要做好功课,预先准备2-3个问题。
晨报学记团的实践活动还让我学会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一件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是去采访蒸蒸日上迎新跑。一想到采访那么大的赛事,我脑子里立即涌现了很多对运动员的问题,但没想到我们去采访的人是那些配速员、后勤保障人员、急救医生等。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才知道一次成功的活动背后,还有那么多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后来,小记者们写的文章角度都各不相同,刊登在《新闻晨报》上。
2021年度新小记者领证
用经历丰富孩子的人生,是新闻晨报学记团最朴素的初心,也是晨报学记团项目团队始终的坚守!2021学年,晨报学记团大家庭,又将迎来200余名新成员。
庄重的颁证环节,每一位新小记者走上台,接过《新闻晨报学记团学生记者证》,对着镜头,留下自己第一张“执证”记者照。
一张《学生记者证》代表一个新的身份,希望它能鼓励小记者们和职业记者一样,随时随地地、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倾听、提问和思考。
实践提升能力 经历丰富人生
我是一名光荣的晨报小记者
希望“晨报小记者”的经历,带给你们的是终生受益的财富:观察成为习惯,记录成为常态,求真成为品格。
注:本文图文系晨报学记团原创,未经授权,严禁任何机构和个人以任何方式盗用本文内容,侵权必究!主办方保留活动解释权。
来源:周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