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农村插队四年,每到11月之后,就进入了农闲季节按老乡的话说秋收冬藏,这个时候就是猫冬了,意思是像猫一样进入 室内,没有户外活动了外面场干地净,去外面也没有活干,大家就在家里蹲着,好像藏起来一样但是,进入人民公社时期,情况就不一样了冬天,没有农活了,正是兴修水利的好时机当时,无论是打井还是挖河都是大规模集体劳动,干起来不分昼夜,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七十年代水利工程 那个年代农村的水利工程艰苦卓绝?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七十年代水利工程 那个年代农村的水利工程艰苦卓绝

七十年代水利工程 那个年代农村的水利工程艰苦卓绝

我在农村插队四年,每到11月之后,就进入了农闲季节。按老乡的话说秋收冬藏,这个时候就是猫冬了,意思是像猫一样进入 室内,没有户外活动了。外面场干地净,去外面也没有活干,大家就在家里蹲着,好像藏起来一样。但是,进入人民公社时期,情况就不一样了。冬天,没有农活了,正是兴修水利的好时机。当时,无论是打井还是挖河都是大规模集体劳动,干起来不分昼夜。

打井,是为了浇地。如果请专业打井队,一口井大概需要2000元钱。为了节约,生产队自己干。哪个时候的生产队能人多多,有能看出地下泉眼的土专家定位,还有能搭建高耸如云井架的能工巧匠。男女老少推动着横杆转圈,每转一圈儿,钻头就往下去一些。为了省力,也为了鼓舞士气,大家还呼喊着号子。号子的词一般是现编的。领号子的道:谁要不使劲吆!众人齐喊:谁是个小老鼠吆!领:谁要不帮腔吆!众:谁是个黄鼠狼吆!喊着喊着,感觉横杆也不沉重了,人也不打瞌睡了。顺利的话,十天半月就出水了,不顺利就得一个多月。打井确实是一个技术,我插队的村庄,村西头的井水甜丝丝,村东头的井水就有点咸,若是打成了苦水(咸)井,只能洗衣服,浇地都不成。

挖河,是为了排涝。一般是大兵团作战的集体行动。最低一级的组织者也是公社,如我插队的公社就沿着古老的运粮河故道,平地起了一条贯穿全公社南北的河流,叫除害河。仅仅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条专门用于排涝的河流,长约25公里,宽约100米。以生产大队为单位进行包干,男女劳力齐上阵。说实话,尽管挖河比较累,但大家还是都喜欢参加。主要是吃得好,生产队把食堂开在工地上,大锅熬菜,玉米面窝窝管饱,偶尔还能炸一回油条,吃一回白面面条。在当时那个年代,这些现在不稀罕的食品却是大家眼馋的美味佳肴。我们生产队的副队长就创造出一顿吃12个白面馒头的记录,看得我们知青目瞪口呆。挖一条河还需要建闸门,建闸门需要石头,公社就建起了炸药厂,原材料就地取材用的是化肥和锯末。然后组织了水利施工队、开山采石队、运输队。这一切机械化的程度非常低,水利施工队没有搅拌机都是人工和泥,没有塔吊是人工搭建的脚手架。脚手架也不是现在的钢管螺母扣,而是用绳子绑桦木杆。炸药是在锅里炒,没有雷管用的是导火索。运输队别说汽车拖拉机了,连牛车都没有,一人一辆架子车长途跋涉在山路上。饿了,吃口高粱面窝窝头就咸菜疙瘩。渴了,就喝沿途的井水、河水,好在当时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基本没有污染。住,就睡在架子车底下。那个艰苦的情景,是现在的90后00后难以想象的。地区和县一级组织的往往是跨越县域的行动,我就先后 参加了尉扶河(源于张市乡水牛张村,本为1938年黄河决口的串沟,建国后作排泄尉氏、扶沟之涝水加以疏浚,遂称尉扶沟。到太康黄口汇入涡河。本县境内长23公里,流域面积170平方公里。)、康沟河(康沟河是尉氏县为了排大营乡、朱曲乡的洪水而挖的一条运河。流经尉氏县、鄢陵县,是贾鲁河的支流,其水最后注入淮河。)等挖河工程。还参加了一次省级的修复黄河大堤劳动,我和知青点的文九斤同学拉着架子车随尉氏县民工团奔赴数百里之外的中牟县狼城岗公社太平堤,这一次的劳动量最大,一直干了2个多月。

多年之后,我和我的知青战友们回忆起这一段蹉跎岁月不胜感慨。我们一致认为,有知青生涯这碗酒垫底儿,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