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心理”于近日发布《2021-2022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当中显示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领域重要主题之一,在诸多人际关系的困扰中,人际关系敏感成为出镜率最高的问题,占34.82%。

其次是社交恐惧/回避占26.52%,关系建立困难占24.92%,再其次是讨好型人格和人际边界困扰。

一、具体表现

不知你在生活中是否如此:

如果有的话,或多或少是对人际关系有些敏感。

人际关系错误的认知最让人痛苦(对人际关系高度敏感)(1)

二、个人例子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亦如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我们无处不在活在他人的眼光中,又如何在充斥着舆论、评价、道德束缚、自我异化的环境中独善其身,这是一个很需要深究的问题。

对于人际关系敏感的人来说,他们需要在自我与外界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才能避免别让自己活得那么累,别因内耗过高而间歇性、表演性快乐,持续性、习惯性低落。

以我为例子吧,北漂第一年我是过得很落魄的,在朋友圈上看到同龄人过得光鲜亮丽,内心会有巨大的落差感。当时就把几乎所有人都屏蔽掉了,只留下几个重要的人。但久而久之,还是会忍不住点开不同人的朋友圈逐一翻看,落差感并不会因为自己做出屏蔽这个动作而消失,反而会不断心痒痒、手贱地去验证这种落差感。

过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自己心态好一点了,又把很多人朋友圈给开放了。和朋友说起这件事,他们漫不经心回应道,有这事吗,我都不知道。所以我才明白,自己所谓的纠结辗转,在别人看来是不值一提的。

人际关系错误的认知最让人痛苦(对人际关系高度敏感)(2)

三、形成的原因

对于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的状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你的过去。比如童年时期父母的过度保护,没有让孩子形成足够的钝感力,所以面对人际交往容易敏感,焦虑;

以及在以往经历中有过被冷落、被束缚、被压抑的挫败感。比如做错了事很慌张,很需要被别人安慰,但得到的反馈却是做错了需要承担,需要安慰是软弱的表现。这样的反馈会让我们觉得我们有自己的心理需求是不被允许的,意味着“我不行”,这形成了一种心理条件反射,导致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不断压抑自己,为了迎合外部环境,而神经兮兮,慌里慌张。

这让我想起经典导演希区柯克,他创作的很多电影都会有一个惯用的人物原型:无辜的人。即主人公会平白无故陷入一种困境,遭到追杀或者被污蔑等等。这很大程度上和他的童年经历有关。

希区柯克的父亲是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对自己的孩子很严苛。有一次希区柯克因为做错什么事,被他父亲抓进派出所里,在小黑屋里幽闭了十分钟,这给他留下终生难以磨灭的阴影。小时候的希区柯克不懂得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之后的创作都尝试着把这样的困惑与不解表达出来,这已是他的心结。

心理学当中,有个概念叫“瀑布效应”,指的是别人随便说出的一句话,却在听者心中掀起巨大的涟漪。或者是别人一个小小的举动,造成你的不安、愤怒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

这从另一个层面,解释了对于人际关系敏感的人的心理状态。从心理上到行动上,也会导致这一类人容易做出比较过激的反应,在人际关系中处于比较被动、消极的状态,容易曲解他人的意图、行为乃至善意,并且不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甚至会直接回避社交,因为自身缺乏自信,因为感觉自己处理不好,就不想处理了。

人际关系错误的认知最让人痛苦(对人际关系高度敏感)(3)

四、如何让自己更好

对人际关系敏感,尽管会活得伤痕累累,时刻让自己处于一种“尽管也没做什么,但就是很累”的状态,但这种状态并不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的。相反,它会赋予我们另一种和别人不一样的特质。

有时候,那些让你痛苦、不断折磨你的东西,恰好是你的武器。

比如,人际敏感者拥有很强的情感捕捉能力以及共情能力,这让他们在艺术创作方面独具天赋。历史上很多文学家、艺术家都是有类似的特征。

又比如,因为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相反能很好地掌握在社交场合中的分寸感。恰恰是因为敏感,所以能对人际关系中气氛、情境有很强的洞察力。

因此,我认为对于人际关系敏感不是一种病症,加以利用的话,能成为你很好的闪光点。

在之后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 找到自己合适的情绪发泄的方式。因为在保持敏感的过程中,容易积压许多负面情绪,它们就像垃圾一样,需要定期清理才能保持内心的畅通与明亮。
  2. 划立起属于自己的边界。过度敏感的核心是缺乏心理层面的边界,太关注别人的看法,感觉什么事都和我一样,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其实不是这样的,必要时保持一种情感隔离的状态会比较好。
  3. 保持深刻的自我关怀,减少自我批判。这需要对于自我有足够清晰的认知,你感觉自己不好,很有可能只是你感觉的。在别人看来,你很正常,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有些时刻你有你独具一格的闪光点。
  4. 确保高质量的独处时间。学会和自己独处。
  5. 适当远离“不舒适区”。如果的确对于某些社交场合不太能适应,我们也不用勉强自己。以及生活当中,的确会有些只会宣泄负面情绪的“垃圾人”,我们能做的就是敬而远之,以及忽略他们的存在。
  6. 与其羡慕别人的钝感,不如好好挖掘自己的优势和天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