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农历正月里,节日的气息尚未散去,居家几日,烦来便翻开了鲁迅的作品集,大致是过了高中以后才开始逐渐地喜欢其作品来早些年并不能完全理解其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只是字面意思也是读的晦涩难懂,更有甚于去挖掘更深层的意思,对我来说,走马观花便是彼时的任务吧,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鲁迅的祝福是什么文?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鲁迅的祝福是什么文(祝福鲁迅笔下的)

鲁迅的祝福是什么文

正值农历正月里,节日的气息尚未散去,居家几日,烦来便翻开了鲁迅的作品集,大致是过了高中以后才开始逐渐地喜欢其作品来。早些年并不能完全理解其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只是字面意思也是读的晦涩难懂,更有甚于去挖掘更深层的意思,对我来说,走马观花便是彼时的任务吧。

回想起来,《祝福》这篇文章已经读过很多遍了,印象里,大约是初中的时候,教材里还有一个篇幅的文章来特意截取了一部分,有记忆的部分大致是“祥林嫂”了。原本并不知道这篇文章是描写她的,只是读起来才渐渐转入回忆,进而饶有兴致地看下去。

鲁迅先生的文章大都是反应当时的时事和社会现象的,也大概就是这个日子里,人人都得到祝福的时候,再也没有了祥林嫂这个人了。早些年,社会动荡不安,处于水深火热里的人们为了生存下去,不遗余力地寻找一丝丝可能的出路与希望。通过现在的一些影像资料,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那个年代的社会状态。儒家思想向来是中国旧社会的所谓“正统”思想,一切不入流的观念都被视为异类,谈起对底层人民的思想控制最深的,恐怕也即孔孟之道莫属了。所谓正统思想,造就了阶级的差异,与今社会主义形态不同,彼时,封建主义的余温尚未褪去,一些地主和小的资产阶级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生活资源,由此来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社会矛盾由此展开。文中的祥林嫂原本是一个社会底层辛勤劳动的女子,原本可以平凡地依靠自己的双手过完这一生,但是三段经历彻底地改变了这一位底层农村妇女的下半生,也造就了这一段典型的旧社会社会矛盾的反映。在第一段经历的时候,那会儿的祥林嫂的状态可以从鲁迅先生的文字中展现出来: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一段时间大概是祥林嫂在雇主家里最开心的时候,从她的神态上足以看出,她对当下的生活状态基本也是适应和满意了。底层的人似乎特别容易满足,有田有地,有活干赚取相应的报酬便可以由此过活了。即便是雇主的封建迷信思想十分严格——因为她家里死了丈夫,被鲁镇的人视为丧门星,即使大概会有一些心理上的不满便也随意消逝了吧——毕竟还要在这里生存。从这里看出当时社会的阶级观念的确已经“深入人心”了吧,毕竟,不承认阶级必然是没办法生活的,轻则筚路蓝缕,重则吃了官司。这一段经历主要是描述了她是如何进的鲁家的门,开始向往了新的生活。但是紧接着迎来的是她的第二段经历。

从老家来的几个男人将她绑了回去,说是婆婆招她回去照顾,实则逼她改嫁了,从中又赚取了些许费用。这一段经历,鲁迅先生并没有作深入的描写“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详林嫂的婆婆。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而后,从卫婆子嘴里听到了她改嫁的消息,听说大概是在婚礼上闹,愤而不从,但是最后的确是从了。封建旧社会的传统依旧是那么令人憎恶,特别是婚姻观念,鲁迅先生笔下取其典型,即使嫁到了婆家,女人们的命依然没有得到解脱,有的反而是痛苦的开始。旧社会的女性似乎就是照顾家庭,传宗接代,并无什么权力可言,可谓是任人摆布了。记得鲁迅先生有关于女权问题的一句印象很深的话“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即便是这样,他也算的上是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锋了吧,当然,这是后话了。读到这里,我略陷入深思,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大概的确每朝每代,负责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大抵都是男儿身,即便是历朝的掌权者也出了武帝这一位女性,当然后宫乱政诸如此类,便铃铛别论了。抑或是即使后宫掌了权也并不能用在明面上,即所谓的背地里的权利吧。

后来,文中介绍自从嫁给了新的男人以后,祥林嫂的生活仿佛又趋于平静,丈夫认真下力,照顾家庭,在当时的社会也算得上是一个和谐的家庭了。约么一年后,她的孩子也生下来了,算得上是交了好运。天有不测风云,终归不幸还是落在了她的头上,第三段经历大概是彻底地摧毁了她内心的防线。孩子对于一个母亲来讲是是除了生命之外最重要的东西了吧,更有甚者其重要程度超过了生命。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这便是她精神崩溃后时常挂在嘴边的一段话了,逢人便说以至于村边的小孩便也耳熟能详了,似乎她也发现了端倪和镇上人的嘲讽和不屑,便后来在众人面前鲜有提起吧。再到后来讲到了为祥林嫂捐门槛的时候,也便是对封建迷信的又一段鞭挞,祥林嫂用了一年的工钱,到镇上买了门槛便也捐了。心里的一块石头终是落了地,或许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记得回家后,她的脸色明显舒畅,眼睛也分外有神,便也十分坦然的去干活了。“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这一段文字,也终是对于祥林嫂最后的刻画了。

再到后来,鲁迅先生在文中对于她如何离开鲁家,变成一个乞丐的原因,也没有描述,但是不难看出,即使作者不去深入讲解,作为读者来说,她落得悲惨下场的原因也基本明于纸面上了。捐了门槛,即便是精神上得到了慰藉,以为把这辈子的“罪孽”都赎光了,但是回到雇主家终归还是被愈发的嫌弃了,支持她的最后一点希望似乎此刻也消除殆尽了。人在没有了任何挂念——家庭、生活之后,抛除了希望以后,生对于他来说也仅仅是苟且,死对于他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了罢。很明显。祥林嫂选择了后者,也终归是解脱了,即便是离开时候大概会有昙花一现,也许看到了阿毛正拉着她的手,轻飘飘地离开了束缚她半辈子的沉重且罪孽的躯壳了罢。

总结全文,作者以祥林嫂的经历为主线,折射出封建旧社会的突出矛盾以及人们的思想愚昧无知,朴实无华的文字以及不加修饰的语言直击读者的内心,仿佛这件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这也是后来我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的原因之一。读完这篇文章后,心情还是不能平静下来,除了对祥林嫂的一生的怜悯,也激起我对当时社会百态的思考。当然,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讲,当代的生活也的确早已经脱离了温饱问题,人们的素质水平也确实是提高了很多,纵使阶级观念还是会有——某些地方似乎尤甚,但是也终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了,它大抵会影响你的晋升,抑或是让你生存压力大了一点。但是作为个人来讲,我们的思想已经不再屈服于它的控制,这便是整个社会的一大进步,纵然,没有先驱者的赴汤蹈火,没有牺牲者的摸着石头过河,也不会将这个结果实现地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基本要求。在不触动一些人的利益的前提下,使出与回报也大致实现了一个动态平衡。最后的社会形态也基本会趋向于此,在我印象里,似乎也不会有大的变动了。

鲁镇的新年如期进行着,每年也都是这样,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消失而失了它的节奏,街上的人也如期地口述着他们的祝福,茶余饭后祥林嫂也似乎成了他们的谈资,大抵几年后也没人会想起。

思绪被墙外的爆竹声惊醒,而我也须去祝福了,这一段思绪也的确很快地过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