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太难了。
高温、限电、疫情、地震,难上加难。
让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许多灾难片中的情节,并不是杞人忧天。
未来的自然环境会不会变得更极端,更多不确定性?
就拿这次来说。
哭的是四川,却给更多人敲响了警钟。
本来是我们所说的天府之国,物产富饶。
可是在极端高温下,旱灾肆虐,粮食欠收。
本来是我国水电第一大省。
可因为干旱,河流水位暴跌,同一座发电站,发电量不到正常时期期的五分之一。
放眼全国?
鄱阳湖。
萎缩3000平方公里,进入“极枯水期”。
干死的河蚌和鱼虾随处可见,渔民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在湖上骑车。
洞庭湖。
提前三个月进入枯水位,在卫星图上看,只剩下长条形。
而与此同时,西北大荒漠,却变成了一片汪洋。
这是今年,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
这是去年,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旱的地方涝死,涝的地方旱死。
已经成了极端气候的表现方式。
奇观的背后,是赤裸裸的灾难。
是桥梁坍塌,公路被截断,居民无家可归。
是收成不好,渔民被转行,农民严重亏损。
曾几何时,我们还觉得,极端气候好像和我们没太大关系。
山火,在澳洲。
飓风,在美国。
热浪,“惩罚”的是不装空调的欧洲人。
暴雨,袭击的是基础设施本就糟糕的落后国家。
但今年,这些气候灾难,前所未有地逼近了我们的生活。
其实,灾难的面目并没有那么神秘。
因为四川地震,大家隐隐约约又发出了“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的论调。
尽管这是一个不科学的说法,暂时没有完整依据支撑。
但地震研究专家孙士鋐却指出:
“人类感受到的气候变化,和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肯定有关联。”
然而,尽管极端天气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但舆论的关注度,却前所未有地冷却。
前几年,遇到气温升高,哪怕是看见远在天边的北极熊找不到浮冰,我们还会强烈共情,还会喊喊“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等环保口号。
但到了今年,尽管录得气象记录61年以来的最高温,我们却越来越表现出一种习以为常,妥协认命的“摆烂”。
热,那就找凉的地方旅游,全天候用空调续命;
甚至出现了莫名其妙的玩梗。
西北发洪水。
网友:地球已经晓得南水北调了。
鄱阳湖干了。
网友:正好可以大量土地拍卖建房子。
重庆有山火。
齐心协力救火的“逆行者”图片刷屏。
但是一场山火扑灭了,我们却无法知道,未来山火会不会更频繁地降临 。
气候问题。
经过媒体这么多年的反复宣传,逐渐成为了大众眼里的……
狼来了。
听多了,听烦了,再也懒得相信了。
比起灾难的肆虐,更危险的是无知和麻木。
今天,我们或许应该重新审视过去那些被忽略了的警告。
你再看看。
它们究竟是某种预言,还是仅仅在危言耸听。
2019年,BBC出了一部关于气候变化的纪录片。
《气候变化:事实的真相》。
采访了很多不同立场、不同国家(包括欧美和第三世界)的科学家。
纪录片很不留情。
开场就把气候变化的锅,甩到了每个人的头上。
化石燃料的消耗,就是气候变化最直接的诱因。
看到这很多人要说——
哦,那就是工厂的问题。
但是哈佛的史学家提醒:
从你起床就要开灯,到睡前给手机充电,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这就相当于,我们每一个小动作,几乎都在给地球增加负担。
因为能源使用而过度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张毯子,吸收来自地球表面的热辐射,所以会让地表变得更热。
比起工业化之前,全球温度升高了一摄氏度。
看数字,你感受不到它的紧迫。
但如果换算成现实。
是热浪出现的概率,将会提高三十倍;
于是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一年录得的气温,都是历史最高。
是从高温干旱地区,蔓延到冰冷北欧,乃至北极的熊熊烈火。
于是你更不难理解,为什么今年北方多雨,南方干旱。
不是自然界越来越诡计多端,而是人类保护环境的行动,总是远远落后于他们高速发展的野心。
而在人类遭殃之前,早有无数动物因此灭绝,生态环境的平衡系统,会因此遭到进一步的破坏。
换言之——我们不仅在无止境的伤害地球,更在降低它的自愈能力。
一摄氏度,还意味着海洋水温升高,变化多端的暴雨更加频繁。
这样的苦难,你绝对不会忘记。
2018年,泰国北部,一次让无数人为之紧张的大救援。
十三名足球队少年,因为雨季始料未及地提前来临,被困在了极限运动爱好者都不敢随便挑战的睡美人洞穴。
暴雨肆虐,让这个本来可供游玩的洞穴,变成了洪水中的珠峰。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其实不仅仅是“天气不好”。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受难的首先是沿海、低洼地区。
而今天可以是赤道附近的地方,明天,就有可能是上海。
成千上万的人,将无家可归。
无数肥沃良田,将被大量淹没。
而这带来的结果?
是难民迁徙,是粮食短缺,是越来越紧张的政治战争、经济博弈。
在遥远的北极,有一种叫做永冻土的东西,封存着人类工业革命后,积攒了近两百年的二氧化碳。
而现在,它们正在融化。
据科学家预言,2050年,如果气温再升高一度,那么对调节大气系统有着显著作用的珊瑚礁,将会全部消失。
这些细节,听起来新鲜吗?
一点也不……
不就是老生常谈?
对,所以比这更可怕的是。
今天发生的情景,科学家在三十多年前就做出了预言。
可是,过去和现在,仍然有人在假装沉睡。
2006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记录了一个竞选美国总统失败,走上了环保之路的戈尔。
在那个年代,研究气候变暖的科学家,会受到美国当局的迫害。
因为要保住饭碗,只好一次次地学术造假,得出一个气候变化并无大碍的结论。
而《气候变化》中出镜的汉森博士,当年在美国的会议上提了一嘴气候变化,被政客们立马禁言。
2006年,戈尔就说了一句耸人听闻的话:
北极熊会因为失去最后一块浮冰而死。
让他斗胆预言的场景,是曾经叹为观止的冰川奇观、冰雪公园,正在加速融化、沉入海底。
当时,大家的反应不过是。
哦,一座美丽的雪山不见了。
而如今。
我们一次次从新闻里看到,因为失去冰面无法捕食而变得瘦骨嶙峋的北极熊,它们一遍遍在水里挣扎,在垃圾堆里觅食。
不知道还有没有力气找到一片立足之地。
哪怕越来越多的警告信号出现了。
很多人仍然认为,气候变化只是一张政治牌。
川普铁口直断,煽动美国的民粹。
而在我们的网上。
很多网友也把气候变化,当成“外部敌人”“白左宣传”的阴谋。
我们的选择,不是直面现实,不是从我做起。
而是蒙上双眼,置身事外。
但在全球气候面前,谁能独善其身?
所以,关于极端天气的代价,讨论就到此为止吧。
更迫在眉睫的,是怎么把看似无法逆转的现实,变成还能改变一点点的希望。
作为一个能感知到他人之苦的人。
我们,还能尽点怎样的绵薄之力?
2019年,小李子出品的纪录片《冰上火》。
他说,其实对于大气层,我们只有两件事能做。
“停止释放温室气体,或降低二氧化碳的量。”
前者可以透过节能效率或清洁资源,后者是透过陆地,农场,森林,浮游生物或巨藻的光合作用。
前者,在一次次的气候变化全球会议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举步维艰,而在全球普遍缺乏共识,国际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该把碳排放量划分到谁的头上,是一件很难轮到我们操心的事情。
但是后者,却是我们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情。
节约能源,并不仅仅是生活中下意识地珍惜。
更在于,我们如何正视自己暗流涌动的欲望。
《气候变化》提到一个冷知识。
来自城市的人民,对一个东西已经到达了痴迷的程度。
棕榈油。
肥皂,洗发水,巧克力,面包……甚至薯片,都含有大量棕榈油。
那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森林。
因为落后国家要赚钱,森林就要砍伐,被迫喂养发达国家的橡胶园、牧场和棕榈树林。
是的,仅仅是对口感、使用感、精致感的追求。
就能让一片树林轰然倒塌,让动物们的栖息地突然消失。
气候问题的算计,当然牵涉到无数利益。
怕就怕。
对外国的仇恨,对科技的乐观,对贫富差距的愤怒,对公正公平的关注……
让气候问题本就复杂的讨论,沦为一场只有情绪,无视事实的抵制。
谁该负责,谁代价更多,谁做得更糟……当然很重要。
但国家层面的运筹帷幄,不该成为普通人犬儒的借口。
这是一个气候混乱恶化的时代。
也是一个我们还有机会做出最后补救的时代。
所以,那些说到耳朵起茧的话,今年就让Sir来再说一遍吧。
把普通灯泡换成节能灯泡;
少开车,多步行、骑车、合伙用车、坐公交。
做好垃圾分类,多让废品回收;
不买包装繁杂的产品,少用一次性塑料。
冬季把暖气调低两度,夏季调高两度,随手关灯、关闲置电器。
最重要的。
在经济也不太乐观的今天,好好品味每一份来自土地的粮食,在用剁手发泄情绪的时候,也多问自己一句:
这是需要,还是想要?
眼看,各种节日大促又要到了,在这个消费能治百病的时代,试一试用一本书,一部电影,一次和朋友的交流……
去代替那些买买买,扔扔扔的快乐吧。
别忘记。
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有一群人还在哭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奇爱博士多店老板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