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 mò ] 当地方言墨字发音 mei或mi,于是乎就产生了“即密”这个词语。即墨这个名词最早在《战国策》、《史记》中都有记载。经考古确认,实际上,早在6000多年前,即墨先民就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

商、周时期,即墨属于莱夷的管辖范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实行封邦建国,县域西部为夷国封地;公元前722年“纪人伐夷”(纪国在今寿光市东南,夷国古城址在今蓝村镇古城村)。

公元前567年,齐国灭了莱国后,齐大夫朱毛始建即墨城,城址位于今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春秋时期,即墨是就是齐国的重要通商名衢,战国时期,即墨已巍然屹立在齐国的东方,这里是的渔盐很丰富,即墨故城盛极一时,与国都临淄并称山东二富。

一统天下后,实行郡县制,把即墨定为县。当时胶东半岛是胶东郡,该郡的中心便是即墨。

即墨历史古迹(千年古县即墨)(1)

西汉时期,把胶东郡分为胶东国和东莱郡,即墨归胶东国管理。胶东国下设即墨、昌武、下密、壮武、郁秩、挺、观阳、邹卢8个县,而即墨城被作为“国都”,自然成为胶东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秦汉到南北朝的700多年间,虽然朝代变换不断、战乱不断,但即墨县的编制一直没有改变。南北朝的宋代时,壮武县被废除,并入即墨县。

南北朝末期,即墨发生了一次重大历史变故。公元556年,即墨县、不其县县制被废除,一同并入长广县(今平度市)。

隋朝 公元596年,县制恢复重建,即墨县县境版图包括原壮武、皋虞、不其三县故地,包括现在的即墨、崂山区、城阳和青岛市内四区的广袤地域

所以俗语讲“先有即墨,后生青岛”

即墨历史古迹(千年古县即墨)(2)

古人极具远见的选择了今址,这个地方大体居于三县中心地带,新即墨城东距皋虞县城(今温泉镇东皋虞村)40华里,西距壮武县城(今蓝村镇古城村)60华里,南距不其县城30华里。县城被淮涉河环绕在内,县脉自盟旺山出。明万历《即墨志》载:“其地三面滨海,右伏马鞍,北主灵峰,二劳拱其南,天柱维其东,形胜为东方冠。”

这一县境行政区域和县治的确立,从隋末至清末的千余年里延续未变。

即墨历史古迹(千年古县即墨)(3)

明清时期(1897年前),即墨的县域是:“东尽栲栳岛、黄山界,边海一百二十里;西逾壮武城,至胶州界六十里;南至浮山寨,边海九十里;北至三都河,接登州府莱阳界六十里,至县治一百八十里;东南尽巨峰,边海九十里;东北至金家口,入莱阳界八十里;西南逾胡埠接胶州界六十里;西北距沽河接平度界七十里。”其总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

明代即墨的行政区划城关分为3厢,全县划为7乡82社。清代沿用明时区划,并稍有调整,城关分为3厢7铺,全县仍为7乡,划81社,至清末,共有1217个村。

即墨历史古迹(千年古县即墨)(4)

据清同治《即墨县志》载,其7乡81社分别为:

西移风乡辖8社(县域西及西北部):栾村、古城、大召、张柄、张院、綦家庄、移风、丰台。

灵山乡辖12社(县域之北部):辛里、长直、温泉、灵山、柘家庄、河流庄、牛齐埠、王鲁、旺疃、大于庄、三泉、营上。

东移风乡辖12社(县域之东北部):兴仁、颜武、文山、高旺、古青、洪兴、周疃、青山、龙泉、段村、林家庄、黄家山。

福海乡11社(县域之西部):程赵、麦邱、葛埠、太祉庄、普东、南泉、福海、姜家庄、郭家庄、孙家庄、西西城。

里仁乡辖11社(县域西南部):西流、三官、东西城、城阳、北曲、阴岛、会海、洪海、不其、文武、陈家庄。

仁化乡辖14社(县域南部):文峰、郑疃、聚仙、南曲、女姑、古镇、葛村、铁旗、训虎、石原、期信、双埠、温良、麦里。

海润乡辖13社(县域东及东南部):盟旺、肖旺、上疃、皋虞、松林、高山、大任、满贡、北行、辛庄、天井、黄埠、卫佃。

城关三厢为:正南厢、东南厢、西南厢。

近百年,即墨沧桑巨变。

清朝末年,即墨经历了又一次重大历史变故。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曹州教案为借口,占领了即墨县南部海域和部分陆地,189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将胶州湾海面 、潮平周边 100华里、陆海总面积 1128.2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551.75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胶澳租界”,其中包括即墨县的白沙河以南的地区(仁化乡的大部分、里仁乡和福海乡的一部分)。

从此,即墨失去了她的“南乡”,也失去了一块最具发展前景的地方,这块地方就是后来的青岛市市区。

1935年,国民政府又将当时隶属于即墨县海润乡的崂山东部地区划入青岛市。

1949年5月26日,即墨全境获得解放。即墨县于1957年10月划归青岛市。

1961年,即墨县的城阳、棘洪滩、马哥庄、河套、阴岛(今红岛)5个公社划归崂山县,形成了现在的城市境域。

1989年7月 ,即墨撤县建市,即墨市成为青岛的近郊市。

即墨历史古迹(千年古县即墨)(5)

2017年10月30日 ,即墨市被撤销,设置为即墨区。

《即墨撤市设区纪念》碑文

即墨古邑,青岛根脉,

因临墨水,始得其名。

春秋初建,通商名衢,

秦代置县,千载传承。

己巳兰秋,撤县设市,

百强翘楚,宏业勃兴。

丁酉桂月,撤市设区,

青岛一极,图治励精。

山海岛泉,物华地灵,

产兴业旺,文化繁荣。

蓝色硅谷,勇担使命,

海洋强国,科技新城。

崇信尚德,人才荟萃,

天时地利,即墨俱拥。

上下同心,砥砺奋进,

继往开来,人和世盛。

即墨历史古迹(千年古县即墨)(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