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是俄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和法国作家莫泊桑、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对他的评价是:契诃夫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

变色龙契诃夫是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1)

安东·巴普洛维奇·契诃夫

契诃夫写作的风格非常独特,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骇,擅长截起平凡小人物的生活片段,用一个个简短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社会,小说里面的人物形象而鲜活,看似无厘头的背后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讽刺。

创作这篇小说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在沙皇的统治下,是俄国历史上的黑暗时期,人民在沙皇的强权压迫下,形成了扭曲的道德观。小说中通过一只小狗不断反转的命运,通过底层社会的“人”和上层社会的“狗”进行对比。契诃夫用讽刺的手法深刻揭露了当时底层人民的卑微心态,也揭示了社会病态的一面。

小说最终想传达给读者:底层社会的人民只是上层社会的附属品,要想打破阶级,就不要轻易向权利低头,应该时刻保持自由的思想,坚信人人生而平等。

变色龙契诃夫是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2)

1、人物不断转换的态度,揭露了权利之下根深蒂固的“奴性”

小说《变色龙》以一只狗的尖叫声为开头,讲述了警官奥丘梅洛夫在途中遇到的“恶狗”伤人事件。

商人赫留金被一只小狗咬到了手指头,刚好被路过的警官奥丘梅洛夫遇到,身为执法人员的奥丘梅洛夫打算将这只“疯狗”打死,不过他得先找到狗的主人好进行罚款。通过询问得知了这条狗可能是将军家的,随后奥丘梅洛夫就开始为小狗进行辩解,接着又有人对狗的身份质疑,而奥丘梅洛夫就在这小狗身份转变的过程中,一次次改变自己的立场,就如同小说的名字“变色龙”一样。

变色龙契诃夫是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3)

《变色龙》的魅力之处在于,作者通过人物行为的改变来反映内心的变化。

①第一次确认小狗的“身份”

“日加洛夫将军家的?嗯!……你,叶尔德林,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天好热!大概快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不懂:它怎么会咬你的?”奥丘梅洛夫对赫留金说。

在第一次听到有人说这条狗是将军家的,虽然没有内心的描述,但是读者都知道奥丘梅洛夫的内心非常紧张,因为人在紧张、焦虑和激动的时候体温会上升,所以契诃夫利用奥丘梅洛夫脱下大衣的情节来反映他此刻的心里变化。

②第二次确认小狗的“身份”

“嗯!……你,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怪冷的……你带着这条狗到将军家里去一趟,在那儿问一下……你就说这条狗是我找着,派你送去的……你说以后不要把它放到街上来。也许它是名贵的狗,要是每个猪猡都拿雪茄烟戳到它脸上去,要不了多久就能把它作践死。狗是娇嫩的动物嘛……你,蠢货,把手放下来!用不着把你那根蠢手指头摆出来!这都怪你自己不好……”

经过质疑之后,第二次确认了小狗的“身份”,奥丘梅洛夫顿时感觉到了一阵寒冷,这是人在恐惧之后的反应。害怕恐惧会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进而影响体温调节,出现体温下降。

③最终确认了小狗的“身份”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丘梅洛夫对他威胁说,然后把身上大衣裹一裹紧,穿过市集的广场,径自走了。

虽然最后证实了小狗的“真实身份”,奥丘梅洛夫还是觉得有一丝后怕,即使案件已经解决了,内心还是存着一丝恐惧感,这是在长期权利的压迫下形成的自然反应。而作者想要向我们传达的是:在当权者的压迫下,底层人民已经渐渐养成了习惯,并且对这些痛苦也都习以为常了,人民已经在权利之下培养出了“奴性”。

奴性,是基于生存欲望,根据个人认知力在现实中的有限理性选择,完全服从。这是完全贬义的词,因为奴性并非强者和弱者的平等协议,也并非是通过善意的对话、沟通建立出来的关系。这种关系和人类的互助精神相近,但是同时是两个反面:没有通过善意的手段,而是通过暴力。在权力的游戏面前,当权者认为这是秩序的一部分。

变色龙契诃夫是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4)

2、对结果漠然的民众,揭示了底层社会扭曲的“道德观”

最后案件解决了吗?似乎是解决了?帮小狗找到了它的主人,可真相是怎么样的还是无从得知,究竟是狗咬了人还是人虐待了狗,这都不重要,也没有人去关心。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下,这就是“最正确”的结果,也符合公民的道德观。古社会中身份就代表着道德,这是每个人共同的认知。

民众在这场闹剧中扮演什么角色

警官对警察说“你去调查清楚这是谁家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得打死才成。不许拖延!这多半是条疯狗……我问你们:这是谁家的狗?”

“这条狗像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个人说。

原本简单的一个事件,在一句话中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可也是从这里开始,整个事件的性质就变了,人们开始讨论起狗的“身份”。由奥丘梅洛夫对受害人行为的推理,再到旁人的指证。

“他,长官,把他的雪茄烟戳到它脸上去,拿它开心。它呢,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个无聊的人,长官。”

“你胡说,独眼龙!你眼睛看不见,为什么胡说?长官是明白人,看得出来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我要胡说,就让调解法官审判我好了。他的法律上写得明白……如今大家都平等了……不瞒您说……我弟弟就在当宪兵……”

看一下这段话,是不是觉得非常奇怪,赫留金说话颠三倒四的,他口中的独眼龙应该指的是瞎了一只眼睛的人,可还剩一只眼睛怎么能算瞎子呢?而到了最后还提到了他弟弟,这和本案压根就无关,不理解的人想必会看得云里雾里。

其实从有人说出狗的身份后,这个案子的真相已经不重要了,所有人谈话的逻辑都指向一个词“阶级”。独眼龙算是个残疾人了,在古社会中,底层人民的身份还不如上层人士养的一条狗,更何况是一个残疾人,那身份只会更低,通过贬低对方的身份来降低他话语的可信度,最后提到了他弟弟的身份是个宪兵,这都是为了抬高自己的阶级。

变色龙契诃夫是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5)

故事的另一个高潮就在将军家厨师的出场,他证实了这条狗不是将军家的,不过却是将军哥哥的狗。至此,整个案件就告一段落了,厨师把狗领走了,甚至也没有再去查询一番,最后只留下奥丘梅洛夫的一句威胁。而周围的人只是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似乎所有人对这种结果早就习以为常了。

我们之所以觉得小说里面人物的道德观都有些扭曲,那是因为我们以当代社会的角度去观看,而没有深入到当时社会的现状。道德最早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正义,而是生存。我们之所以讲道德,是为了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与之相反的,妨碍生存的事才是属于不道德。

人类的意识也是进化的产物,是基因为提高自身环境的适应性而做出的选择,即所谓人类的自我与鸽子的羽毛是在同样的推动力下产生——基因对于环境的适应,而人类所标榜的道德情感以及引以为傲的自由意志,都来自于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的无意识的适应性,我们的思想乃至每一个行为都决定于不断进化的基因所造就的遗传结构。——道德动物

变色龙契诃夫是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6)

3、跨越百年的思想,契诃夫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契诃夫的《变色龙》创作于1884年,那个时候正是在俄国民意党刺杀亚历山大二世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这时的警察总会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而契诃夫刻画的奥丘梅洛夫警官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而这篇作品刻画出了有如“变色龙”一般的人物奥丘梅洛夫,不仅是在揭露一个普通警察对上层人士的崇拜与谄媚,更是在讽刺那些被压迫却又心甘情愿承受的底层民众。

契诃夫的小说描述的是无数底层人民的悲苦生活,他的小说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沙皇专制下社会被固化的一面,我们看到的不应该是小说中的合理性,而是透过小说这面镜子去观察,被我们忽略的不合理的社会道德观。

知识分子,偶然遭受一两次痛苦,便会觉得这个刺激过于强烈,便会大叫起来;可是广大的群众,无时无刻不受着痛苦的压迫,感觉便麻木了,他们在大街上或者在住宅中所能看见的,只有沉默的人们,毫无声息地在活着动着,他们到了过于痛苦的时候,反而只吹一声口哨。——契诃夫

变色龙契诃夫是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7)

契诃夫的思想对我们有何启示

通过小说《变色龙》,我们看到了一群被压迫的底层人民,他们的顺从不止是生活的改变,还有思想的改变,根深蒂固的“奴性”让他们不敢反抗,而在权利的压迫下只能选择将“道德观”扭曲来得以生存。

而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早已脱离了权利的压迫,道德观似乎也发生转变了,然而我们现在的许多道德难题似乎还未解决,因为权利被过渡到了民众手中。

近年来社会中不断出现的许多道德难题,“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公交车要不要给老人让座”、“明星要不要捐款”诸如此类的事件比比皆是……

在电影《搜索》中有一个场景,高圆圆饰演的女主角叶蓝秋,在公车上未给一位老大爷让座,被车上许多人指责,印象最深的是老大爷说了这么一句话:“就当这个座位是我让给你好了。”什么时候给老人让位成了老人的权利了,甚至还因此发生了许多公车暴力事件。

变色龙契诃夫是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8)

2013年3月13日,河南郑州一年轻女孩因未给一名60岁左右的老人让座,被对方拽住头发暴打的消息被媒体披露后,立即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

电影中的叶蓝秋不仅被公车上的人指责,还被人发到了网上,遭受众多网友的辱骂,最终因不堪忍受“网络暴力”而选择了跳楼自杀。

电影始终只是现实的缩写,真正在现实中出现的“网络暴力”更是数不胜数,甚至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韩国艺人雪莉因不堪生活的痛苦而自杀,事实的真相我们无从知晓。可在此之前,因为雪莉放飞自我的性格受到了铺天盖地的网络暴力,我们只知道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只有在死后,人们才会为她惋惜,只能寄希望于天堂再没有悲伤。

变色龙契诃夫是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9)

很想知道当今社会怎么了,我们的道德观依然被裹挟,失去了权利的压迫,道德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止是要求每个人当好一个正常人,更是要求每个人成为一个圣人。

我想此刻不妨看看契诃夫带给我们的反思:生存本来就是一件不易的事,何必给自己如此多的束缚,而我们最后能实现平等的方式也只有思想了。

契诃夫曾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干净的,无论是面孔、衣裳,还是心灵、思想。”人生在世,不一定要富贵荣华,声名远扬,但一定要活得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干净,是最可贵的品质,也是一个人最好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