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华山论剑(华山二字出自谁笔)(1)

德彪西曾经说:"要保持鹤立鸡群,白壁无瑕。周围的热情糟塌一个艺术家,因为我十分害怕他因此只能成为一个周围环境的传声筒。"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艺术也随之而生。艺术所谓何?追寻艺术的人内心有着怎样的期待?

华山东门巨石上的书法"华山"两个字,将华山的恢宏巍峨抒发地淋漓尽致,"华山"二字出自谁笔?其真正的作者究竟是谁?

十几年之前,陕西省的两个书法家为了争夺华山两个字的创作权对簿公堂,鸡飞狗跳的场面一度让人心寒。几年之后,当事人最终发现,他们获得的远远比失去的多。

书法华山论剑(华山二字出自谁笔)(2)

华山出自谁手?

华山,传奇而又神秘的存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之中,黄药师(东邪)、欧阳锋(西毒)、段智兴(南帝)、洪七公(北丐)、王重阳(中神通)五个人,在华山山顶斗争了整整七天七夜,最终王重阳获胜,取得武林奇书《九阴真经》。如今千百年过去,华山之巅的斗争依旧未曾停止。

2001年,陕西书法协会会员赵养科将华山旅游公司一纸诉状告上法庭,起诉理由是华山旅游公司未经允许便使用了他的作品华山两个字。

相关人员介绍,华山东门巨石碑上的两个字是旅游局的人在1994年篆刻的,且一直没有署名。也就是说,华山两个字一直没有真正的主人,突然出现的赵养科无疑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书法华山论剑(华山二字出自谁笔)(3)

赵养科为什么认为华山两个字出自自己之手呢?据他回忆到,华山两个字是从他为陕西人民出版社写的挂历上截取的。使用他人作品应该与作者本人协商,然而旅游公司从未与赵养科进行沟通。毫无疑问,这样的侵权行为侵害了赵养科的合法权益。

此案件开庭之后,旅游局的人承认自己的工作存在一定的过失,于是答应给赵养科赔偿。经过法院的协商,华山旅游局支付了赵养科6000元的使用费,轰动一时的华山二字使用权事件也告一段落。

令人意外的是,赵养科与华山旅游局的争议只是整个事件的开端,随着华山热度持续不断上升,它也成为了众人争相认领的仙门圣地。

书法华山论剑(华山二字出自谁笔)(4)

对簿公堂

2004年,在赵养科取得华山二字侵权案胜利的3年之后,陕西书法协会副主席茹桂再次参与到这场斗争之中。茹桂来到了华山,看到了巨石上的华山二字,坚信这是自己的字迹。

当他看到华山二字的署名是赵养科之后颇为不满,于是给华山管理局写信,要求他们及时更正。茹桂并没有想到,自己这封提醒华山管理局的信件最终石沉大海,事件迟迟未能解决。

2005年,茹桂再次和华山旅游局对簿公堂。2006年,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与搜证之后,法院判处茹桂拥有华山二字的著作权,华山旅游局必须向茹桂道歉,给予一定的赔偿。

书法华山论剑(华山二字出自谁笔)(5)

茹桂为什么断定华山两个字出自自己之手呢?1998年,华山管理局请书法协会副主席茹桂为华山题词,他写下了华山、独尊等字。茹桂坚信,如今华山石碑上的华山二字,就是他当年的作品。

茹桂的胜诉让华山管理局十分摸不着头脑,此前与赵养科的争议已经落下帷幕,如今竟然再次卷入了与茹桂的斗争之中?事实证明,这场关于华山的争端,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书法协会会员赵养科认为华山二字是自己的笔迹,而法院却判定茹桂拥有华山二字的著作权,双方谁都不愿意妥协让步。不久之后,赵养科向陕西省高级法院提出诉讼请求,为了自证清白,赵养科递交了自己书写的挂历等物证。

书法华山论剑(华山二字出自谁笔)(6)

2006年9月,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定赵养科胜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华山两个字的著作权又从茹桂转移到了赵养科的身上。

茹桂认为自己拥有对华山二字的著作权,这是毋庸置疑的。判决结果公布不久之后,茹桂再次向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上诉,与此同时,他也提供了三组证据自证清白。

不论是赵养科还是茹桂都坚信自己是华山二字的作者,一个人的书法风格是固定的,既然如此,稍加比对就可以得出结论,法院为何一改再改?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缘由?

书法华山论剑(华山二字出自谁笔)(7)

争字始末

华山二字的著作权之所在在赵养科与茹桂之间摇摆不定,其实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华山二字经过后期的特殊处理。不论是赵养科还是茹桂,他们在书写华山两个字的时候其字体大小与石碑体积并不匹配,为了将华山两个字刻在石碑上,华山旅游局的人必须调整。

旅游局复印了原本的华山两个字,再用电脑缩小,之后实现翻拍放大,如此反复多次。就这样,原本出自书法家之手的字被电脑反复修改大小,字体也随之改变。

书法华山论剑(华山二字出自谁笔)(8)

字体大小确定之后,工人们将它刻在石碑上,在雕刻的过程中,字体依旧有着轻微的改变。也就是说,如今的华山两个字,已经与两位书法家最初的字迹有些许出入,这给法院的判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另一方面,赵养科和茹桂口中所说的底稿因为年代久远早已经消失地无影无踪,没有原始证据,法院也左右为难。赵养科和茹桂都没有留下底稿,人们又该如何比对?仅仅只凭借现代技术手段,法院根本无法判断孰是孰非,迫于无奈,法院只好请来了专业的书法鉴定专家。

法院最终邀请了书法协会的七名专家,他们根据赵养科与茹桂两个人提供的证据以及石碑上的字迹进行了详细的比对。

书法华山论剑(华山二字出自谁笔)(9)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讨论,七位书法协会的专家得出了最终的结论:华山二字的著作权最终归茹桂所有。不论从笔法运用还是从写作习惯上来看,茹桂在华山二字上留下的身影更多。

因为此次案件持续时间极长,案件判定过程复杂,法院的判决书有足足28页之多。宣读一个小时之后,华山二字著作权从赵养科改回茹桂,赵养科必须公开向茹桂道歉,赔偿7000元的损失费。

这场持续几年的斗争,最终以茹桂胜诉,赵养科败诉终结。华山两个字的著作权究竟花落谁家,终成定局。

书法华山论剑(华山二字出自谁笔)(10)

旷日持久的华山二字战争,人们又从中获得了什么呢?

知晓自己败诉的赵养科并没有产生过激的反应,恰恰相反,他面色平静,同大众分享了自己在这场官司之中的心路历程。赵养科说,或许人们认为我原本并没有必要同茹桂进行这场战争,然而知识产权原本应该得到保护

此次案件是通过法律为大家加强法律意识,这个出发点是好的。我今年已经67岁了,茹桂也已经70岁了,如今我们都已经老了,为了这个案子付出了几年的光阴,忙来忙去太折腾,也太累了。

言外之意,我打这场官司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名气,而是为了所有拥有知识产权的人。这场官司不仅仅只是我们两个的斗争,更是所有捍卫自己权利的人的战争。

书法华山论剑(华山二字出自谁笔)(11)

尽管赵养科对这件事情的判决结果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然而当败诉的结果摆在他的面前时,他还是产生了悲痛之情:终究是件小事而已,就是让人心灰意冷

作为胜诉方,茹桂也并没有展现出喜悦之色。在他看来,这场官司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他们希望知识产权获得尊重,而这也是兢兢业业的艺术家们获得的最好回报。官司最终赢了,几年也过去了,谈不上高兴,也谈不上不高兴。

相关赔偿结束之后,茹桂将自己所得的7000元用于支持公益事业,案件的初衷不为权,不为钱,其最后的结果也归于公益,这或许也是这场持续了几年的闹剧的最好结果。

书法华山论剑(华山二字出自谁笔)(12)

对于整个书法界来说,两个原本应该惺惺相惜的艺术家拔剑对峙,这是整个艺术领域的悲哀。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持续了几年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最终的结果究竟是什么呢?

一个艺术家的清白?一笔7000元的赔偿?这场闹剧之中,人们失去的东西早已经与收入的利益不对等。华山二字究竟出自谁手,持续了几年的战争,法律与艺术的博弈,这场闹剧之后,从来没有最终的赢家。

首先,社会需要一种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然而这种尊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并不应该成为满足私欲的工具。

书法华山论剑(华山二字出自谁笔)(13)

毫无疑问,茹桂与赵养科对簿公堂,他们的初衷是好的,关于知识产权的斗争,没有人应该做出让步。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个案件渐渐偏离了原始的轨迹。茹桂、赵养科、华山管理局先后成为被告、原告,其内部的关系错综复杂。

究其本质,这不过是一场作者与商业运营者的争端,换句话说,就是原作者与使用者的博弈。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这场官司之中我们会发现,其最后的结局,华山旅游局早已经消失地无影无踪,赵养科和茹桂依旧奋斗在前排。

原本这场维护知识产权的斗争,最终成为了维护一个艺术家的尊严的守卫之战

书法华山论剑(华山二字出自谁笔)(14)

几年之后,人们是否依旧究竟自己的初心?官司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双方都为了力证自己的清白不断采取新的手段,或者引导社会舆论,或者寻找新的所谓证据,甚至出现了抨击对方的现象。

利益、艺术家的面子、社会的看法……赵养科和茹桂的顾虑越来越多,他们在自我维权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远。

这场官司已经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无论如何也不能输,这种信念支撑着当事人,尽管已经十分疲惫,他们却无法放手。支撑着他们走下去的究竟是什么呢?是执念,是完全为了自己、满足私欲、泄愤的一种执念。

书法华山论剑(华山二字出自谁笔)(15)

其次,华山论战,已经升级成了一场艺术与法律之间的斗争。法律至上的观念在人们中的脑海根深蒂固,然而我们在倡导法律的同时,也面临着无数的困难。辨认华山二字究竟出自谁手,就是社会给法律出的一个难题。

法院最终的判定结果是基于艺术家的判断,而不是依靠法律手段,在众人看来,这是法律的遗憾,却是艺术家的一种崇高。赵养科和茹桂的斗争是从法律出发的,最终却归于艺术,此结论一出,舆论哗然。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法律无法解决的事情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尽管赵养科和茹桂案件最终的判定结果是以各个书法家的艺术标准为基本的判断原则的,但是整个研究过程都是在法律的保驾护航下进行的。

书法华山论剑(华山二字出自谁笔)(16)

这场官司一直以法律为基础的,艺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它没有侵占法律的地位,更无权掌握整个案件。法律与艺术的争议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法律代表的是理性,而艺术代表的是感性,法律代表法治,艺术代表文治,他们不是相互独立,老死不相往来的。

恰恰相反,法治与文治相互结合,法中有情,感情中蕴藏着法律的威严,如此,国家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爱的法治社会。

最后,趋利避害是人们的本能,人们应该学会及时止损。茹桂与赵养科的斗争是一场马拉松,作为看客的人们已经筋疲力尽,而作为剧中人,他们二人也已经疲惫不堪。显而易见,案件的复杂性超出想象,他们最好的做法是应该及时制止。

书法华山论剑(华山二字出自谁笔)(17)

社会各界冷眼旁观,艺术领域的成员看笑话,外界谣言纷纷,如今的结果,真的是两位艺术家想要的吗?

既然毫无利益,又为什么坚持呢?枪响的那一刻,没有人是胜利者。正如中国古语所说的那样:久战之下,没有胜者

陕西省的华山论剑落下帷幕,中国其他地区、其他领域的华山论剑却依旧在继续,及时止损,勿忘初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