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淀斌

时代变迁、科技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过去艰难‬岁月里的不少行当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了‬抹‬之不去‬的回忆。

无法忘怀的背影散文(几近消失的行当)(1)

01 锔碗

过去哪家打碎了碗,总舍不得丢掉,等锔碗的师傅来锔好再用。

师傅来了,照例先仔细端详一番,然后把破碗小心捆扎好,接着拿出小巧的金刚钻,在碗表面破裂处打眼,用小锤钉上锔钉,再抹上腻子防漏,最后试水,确认不漏了,碗就算锔好了。

锔碗的师傅还兼营“錾字”。农村红白喜事,家里碗碟不够用,会向左邻右舍借,为防止混淆,各家各户会在自家的碗碟底部錾上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錾上的字歪歪扭扭,呈点线状,并不美观,能够识别就行。

无法忘怀的背影散文(几近消失的行当)(2)

02 箍桶匠

过去家用的盆、桶都是木料箍的,箍桶匠就是荒年也不愁没有饭吃。

箍桶的木料一般材质坚硬、分量较重,箍桶匠刀、凿、斧、锯齐上,大半天功夫,拼装木桶的手把、面板、底座已制作好,接着就是拼装、套箍、打磨、刮腻子等一系列工序,一对崭新的木桶就展现在主家面前。新木桶得刷上好几遍桐油,中途要经过风吹日晒,使得木桶吃尽桐油后才能经久耐用。

无法忘怀的背影散文(几近消失的行当)(3)

03 弹棉花

以前人穷,一床棉被得盖一、二十年。棉被盖久了,棉胎就会板结,盖着又冷又硬。每到秋天,人们就会请弹棉花的师傅到家里,把板结的棉胎重新弹一下,恢复棉胎松软、保温的性能。

师傅全副武装,面戴口罩、身背大弓、手拿木槌,在弓弦上用力弹奏,随着 “噌噌噌”的淳厚的“古典音乐声”,棉絮在弓弦上翩翩起舞。直到把所有的棉絮弹“醒”后,师傅再用厚重的木质“锅盖”对一堆松散的棉絮进行“按摩、整形”,按照一定的尺寸整成棉胎状。

最后就是拉线了。师傅在棉胎的正反两面都得拉上无数道又细又密的白色棉线,用以固定容易松散的棉絮,考究的还拉上几道稍粗的红线,作为装饰。

弹好的棉胎松软如初,可以暖你好几个冬天。

无法忘怀的背影散文(几近消失的行当)(4)

04 煮蓝煮黑

以前人们的衣着色彩单一,主要以蓝色和黑色为多,所谓“煮蓝煮黑” ,就是用蓝色或黑色的染料加水,将久穿褪色的衣裤煮一遍,以恢复它的色彩。

总记得“煮蓝煮黑”的师傅先在村里吆喝几圈:“煮蓝煮黑了!”,然后便在河堤上支好两口大铁锅,加大半锅水,分别投入蓝色和黑色的矿粉染料,架好木材,点火烧锅,河岸上立刻飘满那种奇特的矿粉味道。

师傅把人们送来的衣裤投入沸水滚滚的大锅,用木棍不断翻搅着,煮上差不多10分钟,捞出衣裤,冷水一激,回家晾干,颜色如新,还可以穿上几年。

无法忘怀的背影散文(几近消失的行当)(5)

05 铜匠

小时候,家里用的锅铲、汤勺、脸盆、火盆几乎都是从铜匠那买的或者换的。

铜匠一般都生活在船上,船行到哪里,生意就做到哪里。

铜匠每到一处,都是在河岸边摆开摊子,边做边卖。

做的过程很简单:把回收的废铜放入碳炉子里熔化,再把铜水倒入砂模中,稍冷却后打开砂模,铜器便已成型,最后对铜器进行剪修打磨,亮灿灿的铜器便已做好。

卖的方式很原始:百姓可以直接拿稻米到船上换取等值铜器,也可打发大小孩扛着挂满铜器的竹竿走街串巷、一路叫卖。

无法忘怀的背影散文(几近消失的行当)(6)

06 货郎

货郎就是过去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售卖日用小杂货的小贩。

小时候,一听见路上传来那种熟悉的竹笛声或“铛铛铛”的锣声,就知道货郎来了。

妇人们、小孩们就一下子围上来,货郎忙得不可开交,妇人们要看绸带、发卡、橡皮筋、手镯、针线、洋红、糖精……,小孩们要看火柴枪、纸炮、掼炮、玻璃球、鱼钩鱼线、鱼皮花生、麦芽糖……大伙一边挑、一边讨价还价,最后统一的换取方式:坏雨靴、废塑料纸、鸡肫皮、牙膏皮、乌龟甲鱼壳、废铜烂铁等。

忙完了生意的货郎会到村边的大树下休息一会儿,吃着家里带来的干粮或稀饭,乘个凉、打个盹,再挑着担子走向下一个村庄。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