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故事

张先生到南方某地出差,路遇一妇人在河边哭喊:“我的孩子掉水里去了!我的孩子掉水里去了!”他大惊失色,忙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捞了半天却只捞到了一只鞋子,举起问妇人:“哪里有你的孩子呀?”妇人见鞋,喜道:“那不就是我的孩子嘛!”原来,当地的方言里管“鞋子”就是念作“孩子”。张先生听罢恍然大悟,“哎,我被方言撞了一下腰!”。

故事的内容不见得真实,但在现实生活中,因听不懂方言而不解其意,或者对方言发生误解而闹出笑话的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比较普遍。

这就涉及到一个老话题,也就是说要大力推广普通话。虽是老话题,但现时存在的普通话不“普通”的现象,还是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需要人们自觉地加以校正。

在一些场合,人们常会听到一些人自谦地说:“对不起,我的普通话讲得不标准,请各位原谅。”殊不知,不标准的“普通话”,就不应该称作普通话。否则,若把发音不准的话称为普通话,将会对汉语言文化带来不利的影响。

所谓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普通话作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首选语言。追述历史,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平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至今。

好好说普通话!

说的普通话不标准(普通话不标准何以平天下)(1)

为什么说普通话不“普通”会对汉语言文化造成冲击呢?这是因为汉字的音和义是相互联系的,很多汉字字音背后有着相关的历史文化含义,这些含义决定了汉字读音的真实面貌。规范汉字读音,讲标准的普通话,可以通过正确字音了解其背后相关的文化意义,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证在文化接收和传承上的纯正性,而不是让这些文化消失在随意的误读当中。


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中描述的乡音无改老大回的现象,时至今日仍然存在。有的领导干部本应带头讲普通话,但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大会讲话,还是平时交谈,普通话讲得不标准,带有浓浓的乡音,久而久之成了带有乡音的普通话。有的国家公职人员,按规定在公务活动中也应讲普通话,但乡音难改,名义上讲的是普通话,实际上融入了浓浓的乡音和当地的方言,使普通话变得不伦不类。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有的老师本该用标准的普通话来给学生讲课,但由于自身普通话讲得不标准,又把当地的方言混杂在一起来教育学生,导致学生学的普通话从根上就不“普通”。如何防止和纠正普通话不“普通”的这些问题,需要正本清源,在大力推广普通话上下工夫、使韧劲、求实效。

要依法推进,使讲普通话有硬约束

推广普通话,早已有法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既然立了法规,就要遵照执行。有关部门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严格执法,加强监督,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确保推广普通话的相关法规在全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依规讲普通话,为全社会作出示范和榜样。国家公职人员要把讲普通话作为遵法守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自觉用普通话为人民群众搞好服务。全体社会成员要增强法规意识,克服“自己讲话自己做主”“讲不讲普通话无所谓”的思想,要有责任感,提高有自觉性,认真学习普通话,用心讲好普通话,注意防止和纠正普通话不“普通”的问题。

说的普通话不标准(普通话不标准何以平天下)(2)

要正确引导,使讲普通话有好氛围

现如今,普通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无论是学校、单位、社会,还是家庭都一定程度上重视提高个人的普通话水平,已经成为大潮流深入到每个地区每个人身边。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周围的人都不说普通话,自己说普通话怕人笑话,有从众心理;有的人以本土语言为荣,开会讲话用方言,窗口行业用方言服务,课堂教学以方言传授,与外地人交流用方言等,存在语言恋旧心态;有的领导干部担心说普通话会被人看成打官腔、脱离群众,千方百计学方言,不愿意说普通话,存在担忧心理。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普通话的推广,应予以重视解决。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全体社会成员充分认识到,普通话作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是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普通话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的需要,它不仅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关系汉语言的健康发展。大力推广普通话,功在千秋,利在万代,要在全社会形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明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说的普通话不标准(普通话不标准何以平天下)(3)

要多方培训,使讲普通话有新水准

学校是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首先要对老师进行培训和考核,凡讲普通话不标准的,应通过学习培训达到标准。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写《实用普通话教程》《普通话训练与测试》等学习培训教材,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提升老师讲普通话的水平。对学生学习普通话、讲好普通话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有具体的普通话学习教材,有严格的普通话考核标准,力争在学生时代都能学好普通话,人人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国家公职人员要带头学习系统的普通话知识,经常阅读一些普通话理论书籍,通过朗读、谈话、模仿、训练等,把普通话学好,在办公、接待、对外交流等活动中应一律使用普通话。

提高普通话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贵在坚持,需要一点一点积累,通过勤学苦练把讲普通话的短板补齐。在看新闻、电影、电视、听广播或与人交谈时,留意他人讲的普通话与自己读音不同的地方,可通过查字典,向老师请教等,学会正确读音,防止普通话不“普通”。普通话是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每个家庭也要承担起推广普通话的责任。要克服在家“听乡音、讲乡语”才亲切有亲情的观念,增强“学好普通话,轻松走天下”的意识,家庭成员要虚心学习,互相监督,共同提高普通话的水平。只有人人都说普通话,才能四海一家语相连。

要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言,大力推广普通话,沟通华夏千万家,切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