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在古代的名字(浅谈民国初年江西县名重名的更改)(1)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

自我国推行郡县制以来,县级名称的重名现象就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更名的工作也随着客观的需要而进行。发生重名,进行更名,反反复复。到了清末明初,县名重名大量出现。民国初年,当权者对重名的县名作了处理。现就笔者浅见,谈谈民国初期江西与外省的县名重名由来以及如何更名的。

一、造成县名重名的原因

随着朝代的更迭,各朝代的当权者为了加强控制,对一些不便于管理的地区添置新的建制(这必然涉及到地名命名);同时,各朝代为了抹上本朝代的色彩,也往往随心所欲地更改地名;加上在封建社会里,因避讳与避嫌而改地名等等,这样就造成了地名重名的复杂情形。因此,县重名的情况历代都有,而且为数不少。到了民国初期,县名相同的情况达到了最严重的程度。据史料记载:民国三年(1914年),全国共有同名县一百多个(其中江西省县名与外省县名相同的有二十七个,见附表)。这是因为民国以后,确定了在清代政区基础上废府州、存道县的新政区体制,许多府、州名称都转用于县名,因此县同名的情况也随之增加。从江西部分同名县的情况看,经分析其原因有这么几种:一是从历代遗留下来的同名县。如江西、河北都有广昌县;江西、广东都有石城县;江西、山东都有乐安县等等。二是改府、厅、州为县,这样就出现和原已有的县名相同。如因改州而重名的,江西义宁州在民国元年(1912年)改县,就与广东义宁县重名。三是由于县的增设而出现重名。如江西横峰县,明代始置时称兴安县,这就与广西唐代置的兴安县相同了。

江西在古代的名字(浅谈民国初年江西县名重名的更改)(2)

二、对重名县名进行处理的原则

面对民国初期全国同名县的大量存在,当时主管部门对此采取了措施,对相同县名大加更易。据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记载,考其存废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较明显的倾向:一是照顾历史较久,人们对其印象较深的。如湖南省清代置的安福县改为临澧县,而保留江西省的安福县,因为后者是自唐、宋、元、明、清以来一直习用的缘故。同样,把山西省平定州析乐平乡设置不久的乐平县改为昔阳县,而保留江西省的乐平县也是这个道理。二是照顾区域较广,影响较大的,如浙江省的龙泉县始置于唐,五代南唐时又于江西境内置龙泉县,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朝代,两地一直同名都未改变,此时始将江西龙泉县改为遂川县,而保留浙江省的龙泉县,主要原因也就是浙江龙泉县手工业品“龙桌青瓷”、“龙泉宝剑”影响较大之故。

由此可见,重名地名终久经不起时代的考验,并立者必然留一改余。这是因为地名是人类按单个的地理实体逐一赋称的,所以无论什么地名,它所标记的那单个地理实体的特定空间在地球上或宇宙间是唯一的,绝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重复地点。一个地点配一条地名,地名与地点一一相应,因此地名应该是不重复的,这就显示出地名的应有排他性。

三、重名县名的命名办法

当时对待更改同名县的命名办法有多种,这里就江西的更名情况仅举三例:(1)取当地的地理条件来命新名。如龙泉县以地处遂川江之北而改名为遂川县;新城县以西北流向的黎滩河流贯县境而改名为黎川县。(2)以人们美好愿望来更名。如永宁县因县治设在瓦冈,人们愿望为安宁之地,故改名为宁冈县。(3)恢复古地名。如新昌县复称三国吴始置时所称之宜丰县名。

民国初期大批更改相同县名,使得一个较长时期内地名能得到相对稳定,这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国县名相重的情形已基本消除,但是,县以下地名重名者颇多。因此,我们研究探讨民国初期县名相同及其更易情况,提供历史借鉴,将会对我们的工作有所裨益,以使地名学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作者:陈爱中

来源:《江西地名通讯》1984年第16期

选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编辑:邹怡思

校对:吴雪菲

审定:张纯瑜

责编:邹怡思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