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神经蛙读书会,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呐喊》。

上一期,我给大家分析了《阿Q正传》的第一章:序,明白了阿Q是一个无名无姓无籍贯的“三无”之人。也明白了,阿Q所在的未庄其实就是大清王朝被推翻之后留下来的“鬼庄”,而阿Q便是这“鬼庄”当中的一只小鬼。

那么阿Q这只小鬼在未庄当中又会有怎样的经历呢?

我们今天主要来读《阿Q正传》的第二章跟第三章。

鲁迅笔下阿q精神是什么意思(细读呐喊十一)(1)

第二章:优胜记略,一开头就讲阿Q的过去就跟他的姓名籍贯一样,都无从考据的,只有经常听到他在与他人争斗的时候会说一句,我原先比你阔得多。

这句话,一是在隐喻已经覆灭了的大清王朝仍然在控制国民的思想。

在当时那个历史背景下,辛亥革命刚刚结束不久,想要推行很多新政策、新思想总是会受到保守派的极力反对,因为辛亥革命并不是一个彻底的革命,政权还是掌控在军阀、地主和殖民者手里。新文化阵营的先进青年们对政治的控制力非常的小,提出的很多新的改革都会受到顽固派的抨击。鲁迅先生就是用这样一句话来讽刺当时,虽然已经革命成功,但仍旧坚守满清封建礼教的那些人。

二是通过阿Q使用这句话,引出了我们现在极负盛名的精神胜利法。以一种精神层面获得胜利的方式,而获得现实当中无法获得的优越感。

阿Q没有固定的职业,他只是不断地给富人家打短工,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大家虽然在平时的时候不怎么记起他,但是一到忙碌的时候就会想起他。

其实这句话能非常充分地反映出当时中国旧社会的国民状态,老百姓们并没有自己安身立命的办法,就像文中的阿Q一样,只能不断地给别人家打工,用完既弃,招之又来,如同机器一般。国民如行尸走肉,得不到任何社会地位的认可,仅仅为了温饱,没有任何精神建设,无法形成独立、自尊的人格。

这样的普通国民,在贫苦、艰难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他们如何做到维护自己的自尊不受侵害的呢?

便用到了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其实是一直存在于每个人脑中的一种自我催眠的方式,只不过鲁迅先生将它非常形象、完美地呈现了出来而已。

在未庄,名门望族是赵太爷、钱太爷,阿Q认为除了有钱之外,他们大概是因为作为读书人的爹,因此才受尊敬。

于是阿Q用精神胜利法战胜了他们,想着自己将来的儿子比他们阔多了,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了跟赵太爷、钱太爷一样的地位。

这种现象到现代依然存在,有很多父母自己并没有成就一番事业,于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一开始这本来是一种精神战胜别人的办法,但是当真的有下一代的时候,他就希望这种胜利能从精神层面转移到现实层面,于是疯狂地给孩子施加压力。

这种精神胜利法会出现,大多是出去对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的嫉妒和羡慕,这样的挫败感需要以一种方式来弥补,以获得优越感。

鲁迅笔下阿q精神是什么意思(细读呐喊十一)(2)

阿Q是未庄人,他们乡下人叫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凳叫长凳,但是城里人却叫条凳,于是他见便笑话城里人。煎鱼时未庄人大都加半寸长的葱叶,而城里人却加切细的葱丝,由于城里人的做法跟自己不一样,他又笑话城里人。然而当他回到未庄的时候,却又开始嘲笑起未庄的人,因为他们没见过城里的东西。

来到城里,阿Q用乡下的东西来贬低城里的东西,回到乡下,又用城里的东西来贬低乡下的东西。

这让我不禁看到了自己,也想到了很多身边的人。一个打工仔从乡下来到城里,总是会对城里的东西指指点点,说这也不如乡下,那也不如乡下,但到回到乡下之后,又会嘲讽乡下的老乡们没见过世面。

这样做,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乡里,都能获得优越感,来填补自己的自卑心。

于是,阿Q就用这样的精神胜利法来不断地获得优越感,满足自己,获得他缺失的自尊和人格。明明在现实中处处不如人,却在自己心里是一个完美的人。

但是有些东西是很难填补的,那就是身体上的缺陷。阿Q头上有几个癞疮疤,作为一个“完人”的阿Q,自然非常忌讳别人说他这一个缺点,于是当有人犯了他的忌讳之后,力气小的便打,打不过的便骂,但是总是他吃亏,到最后他只好改成了怒目而视。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网上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无能狂怒”。

自己无法改变身体缺陷,又没法通过武力威胁让别人闭嘴,怎么办?

阿Q开始把他头上的癞疮疤想象成一个高尚的、光荣的癞疮疤。

就如同很多人身上有某些缺陷,被人指指点点的时候,他就会拼了命地跟别人解释,这样才不会影响自己的自尊。其实如果一个人足够的自信,又何须为一点外表的缺陷而悲伤呢?

鲁迅笔下阿q精神是什么意思(细读呐喊十一)(3)

阿Q的精神胜利法,更多时候是用在跟人打斗的过程中。打不过别人,就说这是儿子打老子。

将打他的人说成是自己的儿子,这样即使打不过对面的人,依然在精神层面得到了较高的地位。

就跟我们平时在网上看到的喷子之间的对骂一样,他们总是互相骂对方是自己的儿子。无非就是为了获得内心上的优越感,真是极其可笑。这便是非常典型的精神胜利法,或者说是阿Q精神。

但是这样的说法说多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就被别人知道了,于是别人在打完他之后都会让他先说,这不是儿子打老子,这是人打畜生。把阿Q放在了与畜牲相同的地位,阿Q的自尊心自然再次受到了伤害。

于是阿Q干脆说自己是虫豸,这样又一次在精神上获得了优越感,因为虫豸是最低下的东西,阿Q是第一个愿意自轻自贱为虫豸的人。第一个愿意,这是多么高尚的品德,他仿佛在思想上又胜过了别人。

现代人又何尝不是呢?总以自轻自贱的方式来让自己顺理成章地接受所受到的不公,大家总会自我安慰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我理应受到那样的对待,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没有什么身份是卑贱的,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愿意反抗不公,虽身死而犹未悔,又怎么没办法呢?而能做到反抗不公,首先就要有独立的人格和极大的自尊!

鲁迅笔下阿q精神是什么意思(细读呐喊十一)(4)

阿Q还十分爱好赌博,终究总是输,但是有一次走了好运,赢了一晚上。可是庄家自然不会让他一直赢下去,于是就自导自演了一出打架的闹剧。虽然阿Q赢了钱,但是在打架的混乱中被人打昏在地,当他醒来的时候,那些赢来的钱自然也全都被别人拿走了。

这时候阿Q终于是难以释怀了: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这时候普通的精神胜利法不奏效了,阿Q就又想出了新的办法,那便是自我伤害。他扇了自己两个耳光,立刻就心满意足了,因为在他的心里,挨打的是别人,打人的是自己。虽然脸上有点疼,但是他还是获得了胜利的优越感。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鲁迅先生之前在序当中也讲过,阿Q之前说自己与赵太爷是本家,挨了赵太爷几个耳光,这反而倒是令他出名了。

原文如此写道:

这可难解,穿凿起来说,或者因为阿Q说是赵太爷的本家,虽然挨了打,大家也还怕有些真,总不如尊敬一些稳当。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太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

这一段非常的讽刺,阿Q挨了赵太爷的打,通过挨打而出了名。阿Q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虽然他打了阿Q,这反倒令同乡人以为阿Q多少和赵太爷有点关系,让阿Q得意了很多年。本来挨打应该是件很耻辱的事,现如今他却通过挨打得意起来。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球迷的言论:“我们队在晋级路上只是输给了冠军而已,不输给他们,我们就是冠军了”。

他们通过输给冠军这件事来获得优越感,明明是输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无非就是想通过这样的办法,来获得精神上的胜利罢了。

可是这种通过失败获得的得意又能维持多久呢?在残酷的现实下,还是会将你的失败暴露无遗!

我们可以看下原文:

有一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在墙根的日光下,看见王胡在那里赤着膊捉虱子,他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却删去了一个癞字,然而非常渺视他。阿Q的意思,以为癞是不足为奇的,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

这一段的描写非常有趣,阿Q跟王胡是一路人,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而且都有癞疮疤。即使是这样,阿Q仍然能因为王胡的那络腮胡子来藐视他,仿佛跟人相处总得找些优越感似的。

就像我们过年回家跟家里的亲戚聊天,其实能坐在一起聊天,说明社会地位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那些亲戚总是会跟你凡尔赛以找寻各种优越感。

明明是处于相同地位,拥有相同缺点的人,却依然还要互相鄙视。只有不断地挖掘别人的缺点,通过来鄙视他人才能获得自己的优越感。这是深深扎在国民精神中的一种特质,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摆脱地位卑微这一现实。

王胡正坐在路边抓自己身上的虱子,放到嘴里咬得噼啪作响。阿Q连这都要跟他比,一定要比别人优越!他在自己身上找出了好几只虱子都没有王胡身上的大,又咬了几口,也没有王胡咬得响。

于是就非常失望,现实赢不了,就只好用精神胜利法了,便骂了王胡是毛虫,多么搞笑。但这句话被王胡听到了,狠狠地揍了他一顿。这令阿Q非常沮丧,就连他非常看不起的人都有揍他的资格,他精神上再次获得了失败。

因为自从被赵太爷打了之后,他在未庄的地位,有所提高。这时王胡揍了他一顿,他无所适从,就从其他方面找原因来自我安慰。

于是便想到了因为科举停了考,国家不需要秀才跟举人了,赵家也就不威风了,自己才会被揍。不是因为自己不行,都是赵家不行。可是这种想法又会令他一直以来在未庄的地位一落千丈,他就茫然了。

鲁迅笔下阿q精神是什么意思(细读呐喊十一)(5)

这时候又出现了钱太爷的儿子——假洋鬼子。

前文说过,未庄有两大望族,一个是赵太爷家,一个就是钱太爷家。赵太爷的儿子是秀才,而钱太爷的儿子,则去了洋学堂,回来之后辫子也剪了,腿也直了,活脱脱成了一个洋人,因此阿Q骂他是假洋鬼子。

阿Q就想把刚才受得气骂到假洋鬼子身上去: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得轻轻的说出来了。

假洋鬼子听到了阿Q的骂声,他也把阿Q打了一顿。阿Q挨了假洋鬼子这顿打,反而是忘却了之前被王胡打的屈辱。这时候再次出现了新的精神胜利法,那就是忘却。

他一边走一边忘,当走到酒店门口的时候也已经高兴了起来。

这时出现了一个小尼姑,阿Q终于找到了宣泄的的办法: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这时候,精神胜利法再次发挥作用,阿Q虽然已经忘却,但是看到了小尼姑又回忆了起来,他就把所有的不平都发泄在了小尼姑身上。

将过去发生的不平归结于将来发生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不符合逻辑的,但是在精神胜利法上却奏效了。阿Q这一战大获全胜,仿佛所有的不平事全都获得了胜利。

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在公司受了老板的侮辱,受了老板的辱骂,回到家中便打骂妻子孩子一样,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怒火宣泄在别人身上,从而来获得精神上的胜利。

鲁迅先生用整整两章的文字,通过阿Q的经历,将深深扎根于国民精神中的精神胜利法描述得淋漓尽致。

所谓精神胜利法,其实就是一个人心理防御的一种方式。

由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卑下,个人能力又弱,无法获得想要的社会地位。因此无法形成一个独立的、自尊的人格,只好通过精神胜利法这种方式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鲁迅笔下阿q精神是什么意思(细读呐喊十一)(6)

其主要表现形式分为:

一、妄自尊大

比如在受别人欺辱的时候,便通过在心里置换双方地位,而获得满足。如果对方社会地位非常高,就将自己与他绑定在一起从而获得满足,比如:只有我这个地位的人才能受到他的欺辱,你们想被他欺辱还没有机会呢!

二、自轻自贱

当置换地位无法实现的时候,便以贬低自己到极致来自我安慰。比如:我都是一只毛虫了,我再差还能差到哪去,将来只会往上升,不会再往下跌了!这样反而能获得一种满足。

三、欺软怕硬

当我们受到创伤的时候,对方明显比我们强大,我们自然会黯然接受事实,但看到比自己弱小的人,便会将这份痛苦宣泄在他人身上,以获得自己的满足。比如:老板欺辱员工是因为生意上被对手打压无从宣泄,员工回家家暴妻儿是因为在公司被老板欺辱无从宣泄。

四、麻木遗忘

有些时候,伤害太强烈,以上办法都无法抹去这些事情,那就只能遗忘,忘记了所有伤害,痛苦也就消失了。

这四点结合起来就是精神胜利法的本质,也就是阿Q精神的本质。

偶尔用一下精神胜利法无可厚非,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我们需要这种精神上的安慰、心理上的安慰来获得我们内心的满足。

但如果滥用就会令一个人精神麻木,令一个人不思进取,令一人毫无生气。从而人格破碎、精神泯灭,成为一个活在世上的行尸走肉!

这样的精神胜利法,滥用的人比比皆是!

我们摸摸自己的良心,看看自己的经历,仿佛自己就是那个阿Q!

【喜欢可以点个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