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音乐鬼才(流行音乐二三事)(1)

图:李海鹰

李海鹰

· 旅居优品体验大使

· 著名词曲作家,代表作《弯弯的月亮》《走四方》《我的爱对你说》等等。在这些歌曲的创作中,他集作词、作曲、编曲于一身。同时他还为电影《鬼子来了》《黑冰》等写歌编曲,风靡全国的电视剧《亮剑》主题歌《中国军魂》也出自李海鹰老师之手,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海鹰老师的创作总是能够紧贴时代的脉搏,形成深远的影响,成就一首首被广泛传唱的经典。他抓住了流行音乐的精髓并且成功地与古典、民族元素进行嫁接,为当代音乐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文为《旅居优品》对李海鹰老师的专访。Q为《旅居优品》,A为李海鹰老师

(一)分享对流行音乐的认识

Q:我在海外有认识一些年轻的华人,有的人会喜欢上世纪80-90年代的香港粤语音乐,有的人追溯过去喜欢许冠杰,是一种文化选择吗?是粤语文化对海内外华人的音乐启蒙吗?

A:中国的海外华侨,有几千万吧。在这几千万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广东出去的,因为清朝采取闭关锁国,仅留广东这一个出口。我的家乡中山市,三百万人中有一百五十万人在海外,一半对一半吧。你刚才说的粤语歌,就是海外讲粤语的华人非常多,而你刚才说到有人喜欢许冠杰,或许是因为他们的父辈喜欢,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兄弟姐妹喜欢,这是粤语文化的概念,与偶像概念不一样。

60后音乐鬼才(流行音乐二三事)(2)

△图:安徽·黄山悦榕庄

比如:2010年广州亚运会,我作为音乐总监,将《落雨大》选入开幕式歌曲,所有讲粤语的人都知道这首歌——“落雨大,水浸街”。但有宣传部的官员认为不应该选这首歌,说“这个不行啊,这岂不是说广州被泡了吗,暗示城市管理建设不好吗?”所以要我改歌词,导演组找到我说:“海鹰,你就改一个字——‘落雨大,无浸街’。”如果真那样,那全球华人都会反对,本意就全错了。所以我坚决顶住,不改。“落雨大,水浸街”的本意不是水灾,石板街上水滑过就是水浸街,是小孩在玩水,所以我的英文翻译就是“play in the rain ”。

华语音乐最大的产业基地就是香港,香港的唱片行业在繁荣时代是超过台湾的,当然,现在也超过台湾,现在就更大了,因此粤语歌传遍全世界,就是宝丽金与华纳的年代。包括《弯弯的月亮》也有粤语版的。

60后音乐鬼才(流行音乐二三事)(3)

图:李海鹰

Q:我看过之前您的采访,说您写的歌曲大多是为粤语地区服务?

A:其实不是,其实我基本上没写过粤语歌,很少,填词的也不是很多。《弯弯的月亮》普通话的歌词是我写的,《走四方》歌词也是我写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整个大陆市场,所以跟你说的刚好相反。可能是因为当时广东是中国内地曾经最繁荣的唱片产业基地,然后现在香港也不行,广东也不行。

60后音乐鬼才(流行音乐二三事)(4)

△图:江苏·苏州·原舍·云泉温泉美宿

Q:那个年代广东的电影行业发展也很厉害,譬如珠影?

A:电影远远不及流行音乐。广东是一个边陲省,能够影响全中国,可见影响是很大的,确实是很厉害的。但我现在挖掘广东文化,做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院长,就发现广东为什么没人写字,就是写小说的没有,那些人都在非常厚重的地方,譬如西安,出大作家,陈忠实、贾平凹等一大堆。但是广东人有没有特点呢?有的。

第一,广东人喜欢饮食,喜欢美食,比全中国任何地方都要夸张,饮食花销比例是全国最高的,不会花在服装上,不会花在文化欣赏方面。华东地区在文化消费上是高的,所以上海交响乐团的票是不好买的,上海人是要买票的,北京是要送票的,北京的交响乐团太多了。

第二,广东人爱乐,有音乐传统。

第一部分,往远的说,上个世纪就有马世聪、马思聪、冼星海、萧友梅等等一批音乐家,其中萧友梅是1927年建立上海音乐学院的元老,他是我们中山人。文革以前,中央音乐学院一批教授是广东人,包括中央音乐团首席司徒华城,这是广东音乐传统一个部分。

60后音乐鬼才(流行音乐二三事)(5)

图:建水璞轩和院

第二部分就是广东音乐,《步步高》《旱天雷》《平湖秋月》,你以为这些音乐是古乐吗?不是,其实它们是在20世纪上半叶诞生的,每首音乐背后都有作者的,譬如《步步高》是吕文成。20世纪上半叶几十年间广东音乐就出来了,成为中国的一个乐种。广东人是很爱音乐的。广东每个家庭,每个街巷,每个街坊都会组合成“私伙局”,就好像北方的票友,都不是有钱人。跟汤显祖时代不一样,昆曲的戏班,有客人请戏班演奏,自己家里有戏班。我说的是市民组合一起玩音乐,市井文化,所以广东音乐能得以繁荣。

第三部分,上世纪80-90年代,流行音乐盛起,广东人爱乐,爱玩音乐,北京、上海是精英文化,广东不是,广东是大众文化。举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2003年非典时期,各地方都在戒严,广东餐厅照开,夜总会照开,人照去,就是少了点,但还是有人去,而那时的北京则是空城记,香港也很紧张,这就是一种心态,地域文化特点。

60后音乐鬼才(流行音乐二三事)(6)

图:江苏·苏州·墅家微微联伙同里社

Q:形成这样的地域文化的原因是什么?

A:第一,距离政治中心远;第二,文化宽松,适合流行音乐发展。

上世纪80-90年代,广东流行音乐兴起,我是当事人,流行音乐从来没有受过批评,只有夸奖与扶持,你知道扶持到什么程度吗?举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台开始搞流行音乐榜,首先上台拿奖的是词曲作者,词曲作者拿完奖之后,歌手才上台唱歌。与香港偶像造星文化不一样。

60后音乐鬼才(流行音乐二三事)(7)

图:江苏·苏州·墅家微微联伙同里社

Q:您怎么看广东流行音乐的未来?

A:现在不能只说广东,要说粤港澳大湾区,整个区域经济总值在世界四大湾区排名靠前。深圳、香港与广州,国际大都市,经济潜力是巨大的,流行音乐的潜力也是巨大。还有一点就是文化宽松,一紧就不行,与古典音乐不一样,古典音乐是精英文化,文化紧张会发展得更好。所以北京古典音乐的水平比上海高很多,虽然上海交响乐团很好,但是作曲家全部都在北京,所以,交响乐是精英文化,广东是大众文化。广东还有很多优点,全中国只有广东政府支持流行音乐,因为大家都记得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的光荣传统,这是我们广东文化的品牌。

60后音乐鬼才(流行音乐二三事)(8)

△图:安徽·黄山悦榕庄

Q:您现在回到广州,挖掘广东的流行音乐文化有怎样的心得?

A:我去年回到广州担任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院长,我自己做着古典音乐,带着一群人做流行文化,我认为流行文化是群众运动,是大众玩的,不是个别精英玩的,当然个别会产生超级巨星,但很多在写,很多人在玩。

60后音乐鬼才(流行音乐二三事)(9)

图:广东·广州花都木莲庄酒店

(二)真善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好东西

Q:真善美您是怎么理解的?

A: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好的东西。孔子、老子、慧能,中国的文化是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白先勇说过,年轻的时候是儒家追功名,中年仕途不顺就是道家,老了是全部都到佛家去了。我去年写了一个交响合唱,广东佛教协会委托的,六祖诵颂,就是《六祖法宝坛经》写的,真正中国佛经只有这一本,其他所有的经都是从印度翻译来的。《六祖法宝坛经》里面讲“大师上法座。韦刺史及属下三十余人、儒家学士二十余人、僧、尼、道、俗共一千多人,大家同时行礼,恳请大师解说佛法精髓”。不仅是男女平等,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宗教的平等,这就是一种文化融合。古代有很多智慧是很有意思,为了写这个交响合唱,我翻阅了很多遍《六祖法宝坛经》。

60后音乐鬼才(流行音乐二三事)(10)

图:雅居乐·原乡(腾冲)

Q:佛教对真善美是如何的诠释?

A:佛教比较宽容,没有异教徒的说法,你觉悟或不觉悟都是个人的事,不能求佛渡人,得靠自己。

我听过好几遍星云法师讲的《六祖法宝坛经》。他是禅宗,第一句话就让我的心,噔了一下,他说“释迦牟尼也是人。”上帝不是人,真主也不是人,但星云法师说“释迦牟尼也是人,但是,是一个觉悟了的人,也是人”,第二句话也有意思“每个人的每一天都是一会在天堂,一会在地狱。”所谓一会在天堂的时候,是因为你的心放得很开,不计较不作恶,没有比较心;有时候喜欢比较,喜欢争抢,那时候就在地狱。这是一种智慧。

60后音乐鬼才(流行音乐二三事)(11)

图:李海鹰

“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这叫做禅宗公案,怎么解释也解释不清,但却充满了智慧,你可以从很多方面解读。

譬如“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的故事。一僧说是风动,一僧说是幡动,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譬如大自然的现象,大海的波涛,不能认为是动的,自然现象就是静,人为的现象就是动。

60后音乐鬼才(流行音乐二三事)(12)

60后音乐鬼才(流行音乐二三事)(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