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李鸦儿(原名不知为什么会404)接受了唐僖宗的召唤,决定带兵去征讨黄巢。那么黄巢是谁,为什么僖宗要去打他呢?

落榜的盐贩子

黄巢出生于一个走私(贩卖私盐)世家,家里除了名声不好之外,其余都还不错。贩卖私盐是唐朝明令禁止的事情,所以他家获利颇多。人往往有一个习惯,对已有的不在乎,对没得到的偏偏耿耿于怀。老黄家做走私生意,一不差钱,二是有势力。为了填补名声的空白,后期就在教育上开始下功夫,希望家中能出一个大学生,从而光耀门楣。

唐末英雄黄巢(后唐风云之黄巢)(1)

黄巢因为自小就表现出在文学上的特长(据非主流文献记载,他五岁就写出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样的名句。),所以老黄家对他非常重视,并寄予厚望,还特地为他请了很多在职的老师、退休的教授,用来指导他读书学习。黄巢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学识有进步之外,自信心也是暴涨。因为无论是他身边的亲友(基础差)、还是教他各位老师(工资高),都夸他才华过人,他也就信了。

唐末英雄黄巢(后唐风云之黄巢)(2)

在学到了一定程度后,他开始进京赶考,成考试绩下来以后,黄巢就傻眼了,因为他竟然落选了。黄巢一想,可能是这届的水平都高,或者是自己的文章有什么瑕疵,于是就准备再考,结果次次都是名落孙山。黄巢当时还是个年轻人,所以他也有自己的脾气,一怒之下他决定不考了。并且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当作自己留给长安的狠话。其中就有“……我花开尽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名句。

游击战大师

那么放弃高考的黄巢,是打算回家继续做盐贩子这份有“钱途”的工作吗?本来是,但后来不是了。撂完狠话的黄巢,并没有第一时间杀奔长安,而是回家去过那种朴实无华的土豪生活了。如果没有公元874年的那场自然灾害,如果不是大唐已经无力赈灾,如果不是一个叫王仙芝的盐贩子揭竿而起,那么黄巢可能还会继续他那朴实无华的生活,也可能在他气消了之后,他还会去参加高考。

唐末英雄黄巢(后唐风云之黄巢)(3)

但是如果的内容都一一发生了,而黄巢也做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他决定加入王仙芝的队伍,反唐!当时的大唐已经病入膏肓,是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要人心没人心,而且各地手握军权的节度使,还想“养寇自重”,并以此为筹码,让朝廷增加一些预算。所以盐贩子出身的王仙芝,竟然在反唐之后,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就迅速的发展了起来。而跟着王仙芝混的黄巢,也在实战中锻炼了自己,并培养了一批自己人。

唐末英雄黄巢(后唐风云之黄巢)(4)

王仙芝并不是一个有长远计划的人,所以他在成了气候之后,并没有继续扩大战果,而是选择了招安。在李唐许诺给他一定的好处之后,他就决定放下屠刀,转身进入体制。但黄巢并不赞同王仙芝的做法,但他并不是因为有精神洁癖,而是因为李唐在许诺给王仙芝好处时,把他当成路人给错过了。黄巢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暴怒的黄巢选择了单干。而王仙芝也因为没有安抚好手下,也被迫继续和李唐战斗。

唐末英雄黄巢(后唐风云之黄巢)(5)

离开了黄巢的王仙芝,后来被唐军擒杀,而黄巢则凭借自己的游击战术“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并在唐军稀稀拉拉的防御中,来回穿行,发展壮大。黄巢能在唐军的包夹中成长起来,一方面是黄巢在实战中,充分利用了游击战的战术(游击战、四渡赤水,请展开你们的联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各地守军的放水。(继续你们的联想)

报仇小能手

经过长征之后,黄巢的队伍变得越发壮大,敌我的态势也发生了变化。黄巢从被动的游击战,开始转向主动进攻的阵地战。唐军中能打的部队,一般都布置在边境线上,所以中原地区执行防守任务的卫戍部队,大都外强中干,根本不是黄巢的对手,所以黄巢在主动进攻时,并不感觉比打游击战时难度大。

唐末英雄黄巢(后唐风云之黄巢)(6)

黄巢在夺取洛阳之后,表现得像个绅士,手下部队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一下子就获得了大量的民心。这为他攻打潼关,占据长安,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黄巢占据长安以前,大部分的李唐宗室已经西逃,当黄巢占据长安后,对李唐宗室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并在随后自立为王,国号“大齐”。

黄巢这一步棋走得很臭,在形式上和当年的“安史之乱”几乎一模一样。粗暴的屠戮大唐宗室,让自己失去了退路,仓促的称帝,而没有先去扶植一个李氏的傀儡,这也让他和所有的唐军站到了对立面。当时李唐皇帝仍在,号召力也尚存。在一纸诏书之下,各地军队纷纷赶来勤王。这其中就有李鸦儿亲率的沙陀骑兵。

正是这支队伍的加入,才加速了黄巢“大齐”国的覆灭。黄巢父子的先后被杀,既结束了唐末农民军的起义,也点燃了大唐崩塌的导火索,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