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老师们就会要求我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其实从那时起,我们便与笔记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笔记怎样整理最有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笔记怎样整理最有效(我们每个人都欠了一堂笔记方法课)

笔记怎样整理最有效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老师们就会要求我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其实从那时起,我们便与笔记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了初中,笔记更是成为了各个学科的标配。

大部分超神级学霸,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笔记方法,类似于顶尖高手的武功秘籍。

笔记非常非常重要,但是,突然间我们发现,我们都欠了一堂笔记方法课。

如果把“如何记笔记”当成一门学科,我们太多的小伙伴恐怕都不及格。

不信我们来做个自我检测。

我们看看下面几条“会让人越来越笨”的不合格笔记类型,是否有你的身影。

①第一印象给人脏乱的感觉,不愿再看第二眼的“脏乱笔记本”

②比A5(A4纸的一半)还小的迷你型小笔记本(阻碍思维发挥)

③用各种颜色笔进行记录的“五光十色笔记本”

④这也写、那也写、东一块、西一块的无逻辑、无重点笔记本

⑤照抄黑板的“复读机笔记本”

⑥无空隙、写的密密麻麻的“填鸭式笔记本”

⑦无图、无表、无符号的“纯文字笔记本”

⑧日后翻阅笔记无法再现当时内容的“中看不中用型笔记本”

……

如果你属于以上类型,那么有个不妙的消息告诉你:你正在被自己的笔记拖累

但是,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那就是你遇见我啦

从现在开始,跟随理科笔记的脚步,你的笔记将会大放异彩,在成长的道路上带给你无穷的力量。

理科笔记致力于为小伙伴们带来优质的学习资源,但更希望能够带给小伙伴们最好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科笔记会用系列的图文和视频和大家分享最实用最有效的笔记法。

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今天是系列分享的第一课,我们系统梳理一下常见的笔记的类型和作用,让我们真正重视起笔记这个看似不起眼却有着惊人力量的小家伙。

笔记的分类

现在是知识获取很便利的时代,我们可能经常从各种渠道听见各种各样的笔记方法,比如思维导图法、康奈尔笔记法、子弹笔记、九宫格笔记、便签式笔记等等,而且每种笔记方法看起来都有着很棒的效果和作用,于是我们就会经常收集这一类的文章,然后可能就没有然后了。

之所以会没有然后,是因为我们看他们的说明和讲解是那么一回事,自己使用起来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压根不知道自己到底该使用哪一种,毕竟,在各种场合里,各种笔记方法不见得都适用。

于是我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无从下手,索性还是按照自己的老一套来吧。

其实,之所以会有选择恐惧症,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清晰的选择标准,或者说我们不知道各种笔记的本质区别以及各种场合下对笔记的本质需求。

那我们就要先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

笔记一共分为两大类型(敲黑板敲黑板,重点来啦!)输入型笔记 输出型笔记。

输入型笔记:我们的身份是学员,被动的获取知识、被动的学习知识。比如听课笔记、读书笔记、会议笔记等等都属于这种类型,之所以叫做输入型笔记,是因为我们在通过学习向自己的大脑里输入知识。

总之,我们只要是在学习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信息,听别人的讲解,看别人的观点,那么与之相伴的都是输入型笔记。

当然,与之对应的自然是输出型笔记啦。

输出型笔记:我们的身份是导演,是行动者,是组织者,是自己在主导一件事。比如写文章的构思、自我反省、制定行动计划等等都属于输出型笔记。之所以叫输出型笔记,是因为我们通过行动把自己大脑里的想法输出到现实生活当中。

有了这样的总体分类,我们对我们应该记什么样的笔记就很清晰啦!

因为毕竟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处于学员的身份还是处于导演的身份。

针对这两大类型的笔记,我会分别再次细化它,让我们知道这两大类笔记又分别有哪些关键点,我们要如何才能记好它,并且在后续的课程里,会分别介绍各种很优秀的笔记方法给大家。

输入型笔记的关键点

我们先来讲输入型笔记。

因为我们日常所要记录的笔记,有大部分都属于输入型笔记。

尤其是很多初高中的小伙伴,更是如此,因为听课时所记录的听课笔记就是最典型的输入型笔记。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记好输入型笔记呢?

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再次敲黑板)

①速记 逻辑——保障高效听讲;

②沉浸式加工——保障知识形成体系;

③逻辑复盘——确保知识内化进大脑。

只有做到了以上三个关键点,我们的笔记才是成功的笔记,才会发挥出它的价值,让我们的大脑逐渐聪明和丰富。

这时候,你一定会说,你说的三点是什么啊,听不太明白。

不要着急,下面我一点点阐述,讲人话。

①速记 逻辑

这是我们在听课时、读书时、开会时记笔记的开始,我们这时候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记录,而是听讲。

有太多的小伙伴在这个环节就出了差错,生怕记的不全,埋头记笔记,超老师的板书,结果却忽略了老师嘴里所说的更有价值的话。或者在读书时,看到好句子就要摘抄,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书读的特别慢,开会时,只知道记录别人的发言,却忽略了领导的点评和指示。

这样的错误记录,只会导致自己信息获取不全面,学习效率很低,事后要花大量时间予以补偿和纠正,得不偿失。

最可怕是,很多小伙伴还对自己记的满满的一页颇有成就感而沾沾自喜,却不知道自己早已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时候我么记录一定要学会速记,那就是——记录关键词。

而且我们还要学会慢三秒记录,也就是不要老师刚写了、刚讲了就记,我们要学会停三秒钟,让自己思考三秒,在大脑里加工三秒,然后再记录,而且记录的一定是自己思考加工后得到的关键词

只要关键词具有联想性,在事后看见关键词能够回忆起老师讲解的内容即可,而且事后的回忆和联想恰恰是记笔记的根本目的之一。

另外,关键词之间一定要构建逻辑。所以,我把“速记 逻辑”写在了一起。

逻辑是笔记本的神经系统,是笔记本的生命力。如果只是一块块砖头的随意堆砌,恐怕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盖好一座房子。

关键词和关键词之间一定要有逻辑性,可能是因果关系、类比关系、推导关系、包容关系等等,总之一定要有逻辑。

为了凸显关键词之间的逻辑,我们要善于运用箭头,各种各样的单箭头、双箭头、粗箭头恰恰就像我们的神经系统,会让笔记充满灵动和生命力。

当然,具体每种箭头该如何使用,我们在后续的课程里会一点点为大家讲解。

“速记 逻辑”笔记,我推荐“思维导图法”和“九宫格笔记法”,这两种笔记方法,也是我们后面课程里会重点介绍的方法,大家拭目以待。

②沉浸式加工

有太多的小伙伴,在听完课以后,把草草记录的笔记本一合,往桌子上一放,就认为自己完成任务了。

其实,这是最大的失策,学霸之所以是学霸,就在于他们不会轻易就把笔记本合起来。

上课时速记的笔记本只是“输入型笔记”这项工作的开端,还有更加重要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做,距离合上笔记本还早着呐。

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沉浸式加工”。

老师上完课了,走了,书读完了,会议开完散会了,此时此刻,只剩我一个人了。

这正是消化知识,加工知识,使知识形成体系的最佳时刻。

一个人,沉下心来,把所学、所听、所看、所记的知识点梳理和串联,并且把速记的笔记进行二次加工完整,就叫做沉浸式加工。

这是输入型笔记的重中之重。

关于沉浸式加工,我推荐“康奈尔笔记法 思维导图”、“九宫格笔记法 思维导图”具体如何操作,我们后面的课程里会慢慢道来。

③逻辑复盘

其实完成了前两项,我们输入型笔记已经基本完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已经乖乖的躺在了我们优秀的笔记本里。

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知识进入我们的大脑。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叫做内脑,那我们的笔记本就可以称之为“外脑”。

知识仅仅储存在外脑里,当然不行,我们要把它们搬运至我们的内脑当中。

所以,我们要定期进行逻辑复盘。

也就是对我们上面所记好的笔记进行翻阅、巩固和复习,在巩固的过程中,我们有任何感想和感悟,也要及时的记录下来,当我们的感悟越多,我们对知识的吸收就越到位。

当我们慢慢的又发现我们没有什么新的感悟了,那恭喜你,知识就这样全面扎实的被吸收了。

其实,当做到了这一步,我们的笔记本的使命就已经完成,这时候我们甚至可能很少再去翻阅它。

它将作为我们成长的见证和荣耀。

输出型笔记的关键点

输入型笔记的基本认知,我们就先说到这里,其实,这时候我们就已经可以开始行动了。

下面我们说一说输出型笔记。

也就是当我们的身份从学生变为导演,要去主导一件事情时,或者要去全面系统的展开行动时(比如减肥),我们需要做的笔记。

在讲解之前,我要先讲一句话:有笔记的行动比无笔记的行动效果好1万倍

嗯,你问我怎么知道的,等你自己尝试之后,你也就知道啦。

输出型笔记要想做好,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点:(敲黑板呐敲黑板)

①行动清单——行动的指挥棒

②战后笔记——自我批评,总结经验,缔造成功

只要做到以上两点,行动一定会成功。

只有做到以上两点,行动才能够成功。

输出型笔记的本质是行动笔记,笔记不是目的,行动才是,成功更是。

所以,输出型笔记是为了保障行动的有效性而存在,它的使命就是行动、行动、行动!

比如我们要减肥、我们要背单词、我们要备战中考、我们要备战高考、我们要……

可以行动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因为我们活着本身就是要不断努力让自己更加优秀,这本身就是最有意义的行动。

好啦,我们来分别看看这两点都要如何实现。

①行动清单

还是那句话,有笔记的行动比没笔记的行动效果好1万倍。我要把“笔记”两个字换成“清单”。

也就是:有清单的行动比没清单的行动效果好无数倍。

在500强企业,有一句行话:人人都是清单控。

精英们每天要面对的事情非常多,要处理的事务极其繁杂,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保证自己不断提升,不被淘汰,他们都选择了清单作为他们的武器,可见“行动清单”是多么重要。

列行动清单的的原则是:接地气 易确认。

接地气,指的是每一项行动都一定要切合实际,万万不可信口开河,说一年要挣一个亿。

行动越切合实际,达成效果的可能性越大,获得成就感的可能性越高,频次越快,会让自己更加自信,更有激情投入下一个行动。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精英们追求心流时常用的方法。

什么叫心流?自己去百度吧。

另外,每一个行动都要尽量做到量化或者数据化,便于直接确认达成情况,万万不可模棱两可,过于主观。

而且每项行动后面都要画上一个“□”便于打钩确认。

不要小瞧这个小小的打钩,它会带来很强大的心灵激励,增强信念,增加韧性。

列行动清单,我推荐“子弹笔记法”,当然,这也是我们后续课程里的重点内容,所以小伙伴不要着急。

②战后笔记

我们不可能做到每项行动都能按时按量的达标完成,如果真的做到了,那只能说明我们设置的行动清单出了问题——太过容易。

我们肯定会面临“失败”,也就是未完成项。

不要沮丧,因为这些未完成项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更加巨大的成功。

但是想要召唤出这个成功,我们就要学会“战后笔记”。

也就是,对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找到改进的方式,积极投入下一次的行动。

战后笔记,我推荐“PDCA”循环法,翻译过来就是“计划、行动、检查、改进”循环法,同样,这也是我们后续课程的重中之重。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也希望能得到小伙伴们的认可。

让我们一起开始一场“外脑”的革命。

让我们一起发掘笔记带给我们的巨大宝藏!

我是头条号“理科笔记”,希望大家关注我。

我们下次分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