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最有名的作品(巴尔扎克作品多)(1)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抄袭必究

巴尔扎克有多厉害?

他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家,还被称为文学上的拿破仑。

别人一辈子有一部名著就够了,他91部作品基本都是。别人大都要用一辈子来写一部代表作,他经常只用二三个月。别人一般有一二个经典形象就足以载入史册,而他那2472个人物都代表了一个类型。

他是手术刀、交响乐、工笔画、杠杆和大炮般的存在,似乎看透了整个世界。他懂得一切人心,拥有一切知识,掌握一切阴谋阳谋,也充满了无人能敌的力量。

但是这位现实主义大师,文学上的大元帅,却只能在他的《人间喜剧》里指挥千军万马,一回到现实就有点嘿嘿。

他一次次拐弯,一次次沉没,一次次拿自己的天才开玩笑,居然把自己也活成了一幕人间喜剧。

1.

巴尔扎克大学毕业后按照家庭规划,本该一步步向律师、审判官进军,同时找一个条件优越的姑娘结婚。

可是他工作没几天,就从律师助手的椅子上跳起来了。居然对他那个专制而哀愁的母亲说,他不想做律师了,要当作家。

巴尔扎克从法学转向文学的步伐相当魔幻,这把他母亲气坏了。

任何缺乏安定根基的生活方式都是父母的仇敌,巴尔扎克的母亲认定了儿子是在自杀,于是就使出浑身解数来阻止他。

然而巴尔扎克的心被魔鬼抓走了,他母亲的劝导、哭泣、哀求、威胁、震怒通通没用。于是最终,他母亲只好与他达成协议:为期二年,若无成绩,立马回来做人。

这已经是最大的让步,巴尔扎克答应了。那一刻,他就像他笔下那位野心勃勃的贵族青年拉斯蒂涅一样,早已在俯视巴黎,站在它的顶端了。

然而他先得从《驴皮记》的主角“瓦朗坦”,和《幻灭》的主角“吕西安”开始,经受人世间最大的贫困煎熬,和诱惑考验。

2.

1819年,19岁的巴尔扎克如愿以偿,终于踏上了他独一无二的征途。

他母亲引以为羞,对外说儿子去南方亲戚家养病去了,然后就在巴黎为他精心挑选了一间出租房。

房子最穷最破最脏最乱最暗最差,生活费压到最低,这是她摧毁、挽救儿子的唯一办法,也是她信心满满的大招。

巴黎是一个充满无限魅惑的都市,专门为年轻人制造梦想,也专门埋葬梦想。

莱斯堤居尔街9号是一个牢房,没有人不想越狱而逃,但大多数人会被彻底制服。

这其实不只是巴尔扎克的起点环境,欲望战场,也属于所有起点普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反正你不是将被它打倒,就是将被它打倒……

总之,巴尔扎克那时每月一百二十法郎,一天四法郎的生活费,包括房租、吃饭、穿衣、出行、纸笔、灯油、煤火等等所有费用。他每天一个苏一个苏地精打细算(一法郎等于二十苏),也会入不敷出,阵阵哀嚎。

金钱在那时就已经在他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了,也难怪他一再要将这种种贫寒、困窘,写到小说里。

《驴皮记》里,那个奋斗的青年所住的房屋,所遭遇的一切,所有过的梦,都是他自己的。

那张可以即时满足任何愿望的驴皮,是巴尔扎克的挣扎挤压出来的,而这部小说,是关于大部分人生的寓言。

成功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每一个愿望的实现,都会让生命缩短。人不一定会成功,成功往往与年轻无缘。有幸成功了,人老了,能够享受的时候没机会,有机会享受的时候已经没能力享受。

《幻灭》里,吕西安也住过这样的房屋,有过这样的生活,但这个虚荣轻浮的才子,并没能坚持到底。

能够坚持下去的只有德·阿泰兹那种,而德·阿泰兹就是巴尔扎克。

他们有才能,有意志,他们是攻陷欲望碉堡的英雄,理想之国的拿破仑。

巴尔扎克是能够把苔藓看成花朵,把呼吸不花钱的空气当做快乐,一趴到桌子上,就只有笔下世界才是真实世界的。

但是巴黎到底是座诱惑之城,巴尔扎克又是崇尚贵族生活热爱金钱的,这注定了他将成为双面人。

3.

巴尔扎克为母亲和生活所迫,非常拼命,他一开始就迫切想写出点什么来。但是一年半过去,他写的一部戏剧和一部小说,都没人理。

他母亲找的一位大作家看了后说,这孩子还是算了吧。

1820年年底,他母亲终于发出了最后通牒,你必须在1821年1月1日前搬离那个破旧的出租屋,结束这场闹剧。

这无疑意味着巴尔扎克的生活费就将被掐断,他如果还要干下去,那就只有自己去挣钱。于是巴尔扎克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就来了。

巴尔扎克在那期间,认识了一位不入流的作家,此人是专门拼凑通俗小说的。他告诉巴尔扎克,你之所以这么倒霉,是因为野心太大,把文学当成了了不起的玩意儿。所以,咱俩合伙干吧,你写,我卖。

巴尔扎克心中的文学,本来是尤其神圣的,他最渴望的事,是把他的名字刻到最高的文学殿堂。但是那时候,巴尔扎克顾不得了。

他真就接受建议,开了一家小说制造工厂,只是不肯签署真名。

巴尔扎克惊人的写作速度在那时就已经彰显了。

他的小说制造工厂,只有他一个人,但那是一条流水线。他精力充沛,拼命三郎,一天能写三四十页,三天能用掉一瓶墨水,用坏十几个笔头。

他生产的小说源源不断,而且还都非常好卖。因为一本能卖八百、上千法郎,这弄得他母亲都高兴起来,不但不再反对,还高高兴兴做了管理员。以至于巴尔扎克真把它当成一门生意了,还想自己单干。

巴尔扎克出卖自己,据说断断续续有十个年头。他当时到底生产了多少“罪恶”的小说,就是他自己也不清楚。由于他后来还坚决不认,历史学家们就只好乱猜。

巴尔扎克当年如果好好干,发家致富绝无问题,但他到底有庞大的野心,是为了实现独立自由而战,所以他有一天就又回来了。

只不过他早期的粗制滥造,文风不端,给他带来了诸多印记,以至于有些后遗症,他一辈子都没法改掉。

即便他比任何人都认真,都拼命,一部稿子要几百次地修改。甚至为了一点小毛病不怕赔钱、白干,一定要从印刷机上撤下来。

巴尔扎克出卖自己,浪费天才,就要遭受惩罚,但是他在他那辉煌的,无可匹敌的文学生涯中,还是要一再拐弯、出卖、浪费。

他其实一辈子都活在惩罚之中。

4.

巴尔扎克善良、乐观、精力惊人,有人说他带着野猪般的神气,有人说他像一尊大炮。

但他也身短、腿短、体胖、笨拙,看不到优雅,找不到美感。早期的巴尔扎克曾经非常腼腆、自卑、敏感。

他是集中了他父亲那种什么都不在乎的天性,和他母亲那种小布尔乔亚的气质。

巴尔扎克当初出卖自己,也因为不够自信,他自信的建立,不是因为钱和成功,而是因为一个足以做他母亲的贵族夫人。

德·柏尔尼夫人是巴尔扎克的初恋,巴尔扎克后来称她是母亲、朋友、伴侣、家人、顾问,是她给了自己一切,让自己成了作家。

德·柏尔尼夫人让巴尔扎克得到温暖,成了男人,有了自信,他一辈子都充满感激,曾经在许多作品上写上:“谨以此献给德·柏尔尼夫人”。

这也导致巴尔扎克一直不喜欢年轻女人,他认为:“四十岁的女人愿意为你做一切事,而二十岁的女人则什么都不想做。”

巴尔扎克的话不是没有道理,而且他从事的第一个商业活动,如果没有德·柏尔尼夫人,根本就干不成。

5.

巴尔扎克太想发财了,他第一次投身商业,是因为一位出版商告诉他,出版经典作品单行本一定财源滚滚。于是巴尔扎克立刻兴奋起来。

关于这段经历,伟大的茨威格为伟大的巴尔扎克写传记时曾说:

他那时只想找到一条出路,并不在乎目的与手段。如果机会巧的话,他也可能成为一个人口贩子、投机者、银行家什么的。把他引向狭窄文坛的,不过是机会而已。

这算是把巴尔扎克看得透透的。

巴尔扎克一旦动心,想象力立刻开挂,他早就略过过程,飞到了辉煌的结局。等他落地时,他才会发现自己缺这缺那,没钱。

巴尔扎克做事,也总往最大里想,而且也总是心急。反正他是天生的艺术头脑,他每一次失败,都可以往这上面找。

我们从他的第一次投资开始。

巴尔扎克因为没钱,起先只能入点小股。但是不久后,因为其他三个合伙人忽然撤资,他就只能一个人接盘。

巴尔扎克要一个人发财,就只能先去找钱,这一次,德·柏尔尼夫人为他签署了三张支票,他自己也借来一点。

巴尔扎克一开始印的是《拉封丹全集》,他没等第一本卖出去,看看情况,就又出了《莫里哀全集》。

结果,他到了年底,就只卖出二十多本。后面就是一再降价,也卖不出去。最后竟负债一万五千法郎。

可是巴尔扎克怎么会接受失败呢?他越失败,就越想成功,这就像他后来在手杖上刻的那句名言:我将粉碎一切障碍。

6.

巴尔扎克经过这次经商,发现一个问题。钱都被印刷商、供应商、经销商赚去了,所以我何不开一家印刷厂呢?自己写书,自己印刷,钱都是我的?

他可不管他对印刷一窍不通,没王家执照,没场地没机器,更没钱投资。

这其中最大的难题当然还是钱,但是巴尔扎克能借啊!所以这一次,德·柏尔尼夫人就又做了冤大头,就连巴尔扎克的父母都破天荒地给了支持。

巴尔扎克那张善于画饼的大嘴厉害极了,而且他父母对做实业并不反对,德·柏尔尼夫人又是真正爱他的人。

于是1826年6月,巴尔扎克的印刷厂就开张了。

值得表扬的是,巴尔扎克拼劲十足,他日夜呆在印刷厂,一切亲力亲为,这次好像还很懂得迎合市场。比如印刷一些“长生药”广告,及如何还债的秘籍之类。

但是巴尔扎克毕竟还是艺术家,文学作品仍旧要印,他也没好好想一想以前错在哪。于是这麻烦就一个个又来了。

巴尔扎克印刷的文学作品还是卖不动,可原料、纸张、房租、工人工资等等都是要钱的,于是时间一长,他又搞不下去,最后被逼无奈,就只好来了个超低价转让。

老天爷为了搞人,一开始总会先让你干起来,顺利几下,以便让你窟窿更大。而当你失败的时候,他就会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

所以巴尔扎克最惨的是,等他为了几项转让跑去收钱时,人家还破产清算了,连本带息全部泡汤。而供应商们一看到巴尔扎克的厂子危险,就都来堵门,赊账的事想都别想。

因此,巴尔扎克的印刷厂只干了一年就停摆了,或者要宣布破产,或者要私人之间处理,也就是债主协商。

可巴尔扎克还是不甘心,他决定再开一个铅字铸造厂来挽救。

巴尔扎克当时购买的是新发明,他早就预见到这将引发新的技术革命,但是正当他起步的时候,他的合伙人突然宣布退出。而这个有钱人的退出,导致债主们又一次上门逼债。

这当口,德·柏尔尼夫人再次紧急出手,但她的帮助并没让巴尔扎克支持多久,因为供应商已经不信任巴尔扎克了。

他一切都要现款,还面临各种逼债,最终还是要宣布破产。

德·柏尔尼夫人为了不让巴尔扎克蒙羞,专门请了一个亲戚出来帮忙清理债务。她的亲戚很能干,他首先把巴尔扎克驱逐出清理队伍,然后就基本把各方面打理到最好。

这个结果就是:出资最多的德·柏尔尼夫人,得到了一个不值钱的铸字厂,其他的都被买走后,巴尔扎克欠了德·柏尔尼夫人和父母等人十万多法郎。

这如果用茨威格的话说就是:巴尔扎克19岁前什么没有,但不欠别人的。29岁还是什么没有,但欠了别人好多钱。所有信任他的人都蒙受了重大损失。

最有意思的是,巴尔扎克经营的一切到了别人手里,都起死回生,蒸蒸日上,就像他当初预想的那样。

7.

巴尔扎克经营印刷厂这些事,后来都被他写到小说里了,《幻灭》既是他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亲身经历。

巴尔扎克经商失败后,只好又回到书桌上来了,但他那时候也不得不东躲西藏,跟债主和法院执行人玩游戏。

茨威格说他因此最了解贫困的残酷,卑贱中的丑恶,和潜伏在人心中的力量,并由此区别于雨果那些浪漫主义作家,是有道理的。

巴尔扎克是位极端的乐天派,这种结局换了别人都会被打倒,但他只是觉得他又可以重新开始了而已。

他虽然负债累累,但那是别人的钱,几乎不像是真事,那不可能把他压死。

巴尔扎克当然是有粉丝的,他之后在一个粉丝的帮助下隐藏起来,人家还借给了他贵族姓氏。

那个地方只有德·柏尔尼夫人等有限几个人知道。

巴尔扎克那之后也变得奢侈起来,尤其喜欢家庭摆设和收集古董。负债累累,会让人不再在乎花钱,那是有钱就花掉的节奏。

奇怪的是,巴尔扎克此时也越发相信他在文学上能有一番伟业了,再也不肯写不入流的东西。他从这个时期起,真正认真起来,写东西找资料全力以赴,写完了反复修改,哪怕耽误挣钱。

于是巴尔扎克这一生的双面性就更加显著起来。

一面是,巴尔扎克在1831年30岁的时候,终于成了德·巴尔扎克。他比谁都拼命,比谁都有才。他创作了大量惊人的作品,几乎每一部都畅销世界。

一面是,他变得更爱钱,更能花钱,他还更加想娶到一个最富有的贵族女人。

文学本来是足以拯救他的,可他非要动不动胡搞乱搞。他是一面要在文学上无人匹敌,一面也活在炽烈的世俗欲望里。

8.

巴尔扎克一生都在征服。征服文学,征服金钱,征服贵妇。

他在全球有一个庞大的高端的女性粉丝团,也有过不少情人,他为了著名的德·韩斯迦夫人,还曾举债远征过天寒地冻的俄罗斯。

但韩斯迦夫人一直在跟他做游戏。她一面陶醉于一个著名作家的追求,一面爱惜声名地位。她并非柏尔尼夫人那种牺牲类型,也不见得真懂得巴尔扎克。大多数女人爱巴尔扎克,是因为巴尔扎克“最懂”她们。

巴尔扎克在浪费时间的同时,依然写了大量小说。在赚取了巨额版税的同时,依然一次次负债。他只能让小说中的人物正确行动。

所以这位天才中的天才,就没法好好珍惜自己,他接下来,就还要继续搞下去。

巴尔扎克曾经办过一份《巴黎时报》,几乎全是自己搞。但那一次他还是债台高筑。

以至于他不得不提前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搬走,还在新住处设置了口令,和逃走的暗门。他那期间跟执达吏的斗智斗勇,就跟他笔下的著名歹徒“伏脱冷”一样,他为此还经常哈哈大笑。

巴尔扎克有一次被抓住拘留了,但他在牢房里,在喧哗的环境里,照样写作。

巴尔扎克在国外受到特殊优待,在国内则不被那么尊崇,他最大的优待是得到一张桌子。

巴尔扎克靠赊账支撑的华丽生活,也是他负债的原因之一,他1836前的债务本来都被一位伯爵夫人清理,但他很快又回到了原地。

情人们的崇高奉献对他其实不见得是好事,因为他一轻松,就什么都忘了,就又想折腾出点事来。

巴尔扎克的各种投资,其实都是经过认真计算的,接手他生意的人也都证明了他方向的正确。但他真不是经商的人,也或者说是命运的安排。

1837年,巴尔扎克听说罗马有个地方因为技术落后,矿渣里留存着大量白银,就又开始眼冒金花。

他首先曾请人考察、化验,但别人只是敷衍,于是他就只好自己去了。

他去了找错地方,没见到一粒白银,还差点丢了性命。钱很快用完,他只好垂头丧气地返回。可是二三十年后,那里成立了公司,一片繁荣,一切都跟他预见的一样。

巴尔扎克借钱去的,失败让他又背上了一笔债务,但他回来后,除了继续写作,还开始了新的投资。

他买了一大片地,雇了好多人施工,打算建一所伟大的庄园,靠种植时令水果蔬菜,甚至巴黎没有的水果发家。这很有点超前。

但是他太铺张了,每天花样翻新,以至于干不下去,又被追债。

那一次他又赔了十万多法郎,情人也终于失望。

9.

巴尔扎克后来还进军戏剧,但戏剧并非他的专长。人们慕名而来,失望而去,国王因为他的作品犯忌,还下令禁止。

政府私底下倒是给了他五千法郎作为补偿,但他高傲地拒绝了。

巴尔扎克接下来又办起《巴黎评论》,照样失败,他唯一的功绩是发现了司汤达。

司汤达那时还没人注意,他其实一辈子都不被人重视,评论界提到他,也只是说,那是一个愚蠢的人写了几本破书。

但是早已世界著名的巴尔扎克却说,只有司汤达才是他的劲敌。

巴尔扎克是第一个发现司汤达,并给了他崇高美誉的人。巴尔扎克胸襟广阔,不只是对司汤达这样,他不管生活上如何,却始终认为自己在为后人写作

这个写出了整个时代,甚至是所有时代的伟大作家,最后倒是真达成心愿,娶了富有的贵妇韩斯迦夫人。但是那场婚礼过去没几天,他就去世了。

1850年8月17日夜里10点,巴尔扎克去世时只有母亲守在身边,他的夫人早去睡下了。

22日,大雨倾盆,巴尔扎克的葬礼在大雨中进行,大仲马、雨果、法国文化部长等前来执绋。雨果在悼词中说:

“我们刚刚下葬在墓地中的这个人是一个举国哀悼的伟人……

从此之后,人们的眼睛不会向着统治者的面孔看去,却要向着思想家的面孔望去,并且整个国家也将因为这个人的死亡而颤栗。

今天,人民哀悼一个才子的死,国家悲痛一个天才的陨落。巴尔扎克的姓名将会结合在我们这个时代流传给后世的一条光亮的足迹之中……

巴黎由于他的逝去已经昏倒了……像这一类的坟墓才是‘不朽的明证’。”

巴尔扎克去世时51岁,他正式从事严肃写作顶多20年,也就是其他文体不算,瞎忙活的时间不计,没次数的修改不计,一年要写四五本纯文学小说。这样一位丰产的奇才不但空前,大约也将绝后。

巴尔扎克再也不用躲债了,当然也不会再去追逐。他胜于天才,败于现实,死于劳累,留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世界应该庆幸他没有发财,或者早早娶到一位有钱的贵妇。

因为他如果没有这些欲望,这些磨折,或许也成不了这样的作家。这就像茨威格说的:

“现实的折磨是他永恒的动力……他在现实中没有得到的东西,在作品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 END •

文/九鸦

图/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