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七岁就能背史书《左氏春秋》,并且小小的年纪,就可以说出书中内容的大意,这与父亲司马池良好的早期教育不无关系,也让他后来可以顺利的编撰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七岁的这一年,小司马光还靠自己的智慧,砸碎水缸救了小伙伴,轰动一时,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并入选小学生课本。一个小孩爬到缸边玩,不小心头朝下栽了进去,小伙伴们都吓得不知所措,小司马光则捡起石头砸缸,救了小伙伴。

聪明好学和知识丰富的司马光20岁高中进士,步入官场,后与志趣相投的王安石成为挚友。但两人对治国之策的理解常常是南辕北辙,各执己见,特别是从王安石提出变法的主张之后,更是屡屡发生激烈的冲突。一怒之下,司马光辞官退居洛阳。

司马光最美的情诗(司马光这首看似风轻云淡的小诗)(1)

司马光非常低调,不在乎名位。相传还有这样一个与苏轼有关的小故事。司马光,字君实,家里的仆人都叫他“君实秀才”。其实这时的司马光已是宰相。一次苏轼来访,听到仆人还称呼司马光为“君实秀才”,不禁笑出声来,仆人知道实情后,都改口叫司马光为“君实相公”了。司马光叹道,我家的仆人,让子瞻教坏了。

司马光在洛阳的这些年,潜心著书,继续编撰编年体巨著《资治通鉴》。远离朝政与朋党纷争,心无旁骛,自是心清气爽,诗人偶尔也会应景应季写点小诗,《客中初夏》就是他这一阶段的作品,作者托物言志,感慨世事纷繁,唯有对皇帝的忠贞不曾改变。

客中初夏

宋代: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最美的情诗(司马光这首看似风轻云淡的小诗)(2)

第一句诗人起笔写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跃然纸上,春去夏来的四月,雨过天晴,云清气朗,乌云散去,阳光温暖和煦,这是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日子,诗人颇有兴致的欣赏这迷人的景色。

第二句的南山当户,指正对门的南山。雨后正对门的南山,已经变得格外明净。诗人没有用过多的词汇修饰此时雨过天晴的场景,给读者以足够的想象空间,澄净的天空,清晰的视野,南山的郁郁葱葱都可以尽收眼底了吧。

诗人第三句写的是柳絮,夏初之时,柳絮已经不见了。作者在这里有着更深的含义,自己不是因风而舞,没有方向的柳絮,不会肆意随性,或是趁势而为,诗人以诗言志,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尾联诗人盛赞葵花的品性,向日而倾,执着而坚定的追随着阳光。诗人在官场已久,自是对见风使舵,有如柳絮顺风而转的小人,充满厌恶,他们随风而倒,人云亦云的品性,深恶痛绝,唯有向阳盛开的葵花值得敬重。

司马光最美的情诗(司马光这首看似风轻云淡的小诗)(3)

《客中初夏》这首小诗,清新自然,明丽淡雅,直白之中蕴含着作者恒久而坚定的态度,不屑柳絮一般的品性,随意跟风,要如葵花一样,坚守内心对国家与皇帝的忠诚。作者托物言志,寄情于景,委婉含蓄的表述了执着于自己政治理想的信念。

,